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未來中國經濟穩中趨緩,改革開放需加快步伐!

未來中國經濟穩中趨緩,改革開放需加快步伐!

2018年第三季度宏觀經濟數據日前公布,中國經濟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5%,略低於市場預期。導致消費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債務持續累積、收入差距繼續擴大、家庭流動性大幅收緊。從外部環境看,國際政治經濟與貿易環境不確定性上升,貿易順差與去年同期相比繼續收窄,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繼續呈拖累之勢。

中國經濟要實現良性發展,一方面需要全面深化改革,以更大的決心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以改革擴大開放;另一方面需要全面擴大開放,以更大的力度推進經濟全球化的開放,以開放倒逼改革。

原文 :《經濟穩中趨緩,改革開放需加快步伐》

作者 |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組

圖片 |網路

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的主要特徵

名義消費回溫上漲,實際消費繼續下滑,投資增速下滑,貿易順差有所下降,勞動力市場需求改善

1.名義消費回溫上漲,實際消費繼續下滑。自2018年第三季度以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名義同比增速有所回暖,在7、8、9月分別達到8.8%、9.0%和9.2%;然而實際同比增速持續下滑,第三季度平均實際同比增速降至6.5%,比第二季度低了0.7個百分點。

2.基建投資大幅下滑拉低投資增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名義增速持續下滑,實際增速也將為負值。2018年前三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名義累計同比增長5.4%,比2017年全年累計增速下降了1.8個百分點,也比上半年累計同比下降0.6個百分點。剔除價格因素後,前三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實際增長-0.2%,創二十年來新低。雖然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降,但民間投資增速繼續回暖。整體民間投資增速從2017年全年累計同比6.0%上升至2018年前三季度的8.7%。分大類看,主要是基建投資大幅下滑拉低了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製造業和房地產業投資均有所回升。

3.工業企業庫存水平較高,或進入被動補庫存階段。2018年前8月工業企業產成品庫存累計同比增長9.8%,與2017年全年累計增長8.5%相比有所上升,相對於2016年的低位而言庫存水平仍然處在高位。

4.對外貿易穩定增長,貿易順差繼續下降。2018年前三季度進出口穩定增長。其中,進出口總額為34319.3億美元,同比增長15.7%;出口總額為18266.5億美元,同比增長12.2%;進口總額為16052.8億美元,同比增長20.0%。進口增速快於出口增速,貿易差額相比2017年同期下降690億美元。目前,內、外需基本穩定,但未來進出口增速面臨的不確定性有所增強,主要有:第一,人民幣持續貶值帶來的進口下行壓力;第二,中美互加關稅帶來的出口下行壓力;第三,中美貿易摩擦引發的不確定性和預期的不穩定性。

5.勞動力市場就業平穩,農村外出務工人數略有回升。2018年第三季度,勞動力市場保持平穩。失業率小幅上升後逐漸回落,前三個季度的失業率保持在4.80%-5.10%之間。農村外出務工人數同比增加,月均工資收入同比增加。

價格總體平穩,CPI穩中有升,核心CPI和PPI穩中有降

正如課題組2017-2018年度報告和2018年中報告所預計的,主要受食品價格影響,2018年CPI同比增速較2017年有所上升,但核心CPI同比增速有所下降,同時PPI受基數影響,其同比增速也有所下降。2018年7、8、9月份CPI同比增速分別為2.1%、2.3%、2.5%,第三季度平均同比增速為2.3%,相比2018年上半年累計2.0%的同比增速溫和上升。然而,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在7、8、9月份同比增速分別為1.9%、2.0%、1.7%,第三季度平均同比增速為1.87%,略低於上半年2.03%的平均增速。

貨幣供應與社會融資總量增速雙雙下滑

從貨幣供應來看,截至2018年一季度M1和M2的同比增速分別為4%和8.3%,均處於歷史地位。其中,M1同比增速自2017年2月以來持續下降,主要是因為流通中的貨幣和單位活期存款增速均持續下降。雖然受M1增速持續下降的影響,進入2018年以來M2同比增速較2017年同期低,但年內M2同比增速總體呈現平穩的態勢。基於國內正處在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階段,預計貨幣供應增速仍將處於低位。

從融資需求來看,前三季度社會融資總量為15.4萬億元,同比少增2.3萬億元,實體經濟融資需求下降。

在流動性投放方面,前三季度人民銀行在公開市場凈回籠資金1.09萬億元,而中期借貸便利(MLF)餘額同比增加1萬億元,並且今年內人民銀行三次調降存款準備金共2.5個百分點,顯示出央行「放長收短」的態度,這將有利於引導長端利率的下降,從而幫助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人民幣匯率波動有所回穩,但貶值壓力仍不可忽視

2018年第二季度以來,人民幣遭遇了自2015年「8.11」匯改以來的第二次貶值。近期人民幣貶值走勢主要有以下四個影響因素:首先,美元指數的強弱表現是人民幣匯率調整的外部壓力來源。其次,美聯儲仍處於加息進程當中,而中國面對國內經濟的下行壓力,中國人民銀行提出了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並已經開始通過降低準備金率、放寬MLF抵押品範圍釋放貨幣政策信號。這和美國逐漸收緊的貨幣政策出現分歧,中美利差進一步縮窄,使得人民幣資產的吸引力下降。第三,在金融嚴監管和穩槓桿的背景之下,短期看國內經濟下行壓力猶存,基本面弱化對人民幣匯率產生壓力。第四,隨著貿易摩擦的不斷升級,對人民幣構成貶值壓力。

更長期匯率走勢將受到中國貨幣政策的目標、各國貨幣政策、中國經濟轉型發展以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否到位等基本面影響。

財政收入增速平穩,支出明顯下降,結構有所改善

2018年初以來,減稅降費等措施不斷推進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企業和市場活力,財政收入總體保持平穩。財政收入結構有所改善,質量有所提高。公共財政預算收入三季度累計同比增長8.7%,增幅比2017年同期下降1個百分點。

非稅收入方面,隨著各地全面清理規範政府性基金、取消或停徵部分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等相關措施得到落實,前三季度非稅收入累計1.8萬億元,同比大幅減少12.8%,占公共財政收入的比重降低至12.6%,比去年同期減少了3.1個百分點,但離金融危機前的個位數水平還有較大差距,有必要加快制度建設,進一步規範涉企收費。地方債務方面,三季度發行明顯提速,共發行2.39萬億元,環比大幅增長100.48%,遠超上半年發行總額1.41萬億元。

房地產調控力度不減,樓市量價承壓趨穩

2018年前三季度,全國商品房銷售整體上延續了回落態勢,但期間也出現過短暫回升。1-9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累計同比增速2.9%,明顯低於2017年同期的10.3%,而銷售額累計增速也從2017年同期的14.6%回落到13.3%。

今年以來房地產市場的走勢反映了調控政策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具有暫時性和邊際遞減的特點。無論從宏觀還是微觀的層面來看,2018年以來銷售和房價的波折起伏,都反映出行政調控對我國房地產市場的影響。由於行政調控無法從根源上解決住房供需失衡問題,是治標不治本的權宜之計。

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風險因素

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風險因素依然很多,下面主要從中美貿易摩擦、家庭債務等相對比較突出的風險維度進行剖析。

中美貿易摩擦風險和人民幣匯率下跌風險

1.中美貿易摩擦具有長期性和複雜性,並將導致中國對外貿易的不確定大大增加。2018年以來,愈演愈烈的中美貿易摩擦並不是一個短期現象,而是源於中美在國際貿易領域不斷增強的競爭性所決定的,這種不斷增強的競爭性是由兩國的產業結構和比較優勢等多種長期因素共同確定,因此,競爭性導致的中美貿易摩擦問題將是一個長期持續性問題。但從整體來看,中美經濟結構又具有非常強的互補性,貿易摩擦風險的分析和應對過程將非常複雜,並加大貿易的不確定性。

2.在中美貿易摩擦等一系列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下,未來中國進出口增速面臨一定的下行壓力,其波動性也將有所增強。

3.在中美貿易摩擦長期持續、中國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企業和政府債務風險增加、國內經濟結構面臨進一步優化調整的多重背景下,貿易摩擦引發國內經濟不穩定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4.人民幣匯率依然存在貶值壓力。在當前人民幣貶值的大背景下,9月欠佳的銀行結售匯數據會對投資者的心理造成衝擊,加大跨境資本的流出力度,增大人民幣貶值壓力。其次,中國外匯儲備儘管十分充足,但仍然具有弱點。其三,在金融嚴監管和穩槓桿的壓力之下,短期看國內經濟下行壓力猶存,基本面弱化對人民幣匯率產生壓力。其四,儘管美元指數上升勢頭已明顯趨緩,仍需注意其後續影響。最後,需要關注中美貿易摩擦的進一步發展。

家庭債務結構分化加劇,增速放緩

家庭債務方面,受房地產市場降溫的影響,居民中長期債務新增額已連續3個月下降,並且從長期來看,其在總新增貸款中的比例也一直呈現下降趨勢(以12個月的移動平均為例)。受居民中長期貸款新增放緩的影響,可以看出,家庭貸款在總貸款中的佔比從2017年開始進入下降趨勢,已經由最高點2016年7月份的98.7%下降至2018年九月份的53.9%。而家庭部門內部,家庭的債務結構也在繼續發生變化,短期貸款與中長期貸款之比2017年之後逐漸上升,而這一指標在此之前一直呈下降趨勢。這也說明,家庭內部更多地將融資渠道指向了短期借貸。在樓市低迷,中長期貸款增速放緩,消費增速持續下降的當前環境下,居民短期債務的持續增長值得特別關注。這是因為,一方面在如此高的短期貸款新增額的基礎上,消費增速仍沒有明顯起色,說明當前政策有必要以更大力度提振家庭流動性,刺激消費;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新增的短期債務並沒有進入消費領域,而是通過各種手段進入高風險行業,而這更令人擔憂。

內需不足,實際消費持續下滑

8.6%降至9月份的6.4%。這使得消費成為拖累GDP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從長期來看,消費受兩大因素的影響,一是可支配收入,二是資產/債務。在可支配收入方面,2018年一季度以來,其累計同比增速保持在6.6%,意味著其同比增速也在6.6%的水平上保持恆定。可支配收入的四個分項:工資性收入、資產類收入、經營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也分別在前三季度保持相對固定的同比增速,分別為8.8%, 10.5%,7.0%和9.5%。因此,在可支配收入增速不變的情況下,如果資產/債務的增速也保持恆定,則消費亦應穩定增長。然而從上述分析可看出,雖然短期貸款增加,可一定程度的提高流動性;然而在家庭債務中佔主導地位的中長期貸款的新增額度增速放緩。這意味著,從總體而言家庭的流動性受到了制約,從而擠出了消費,降低其增速。因此目前政策應該大力著眼於提振家庭流動性,刺激消費。而10月份開始執行的個人所得稅改革即是一個很好的開端,通過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來達到刺激消費的作用。

短期對策及中長期改革建議

展望第四季度及下一年度,世界和中國經濟面臨機遇挑戰並存的局面,中國經濟要實現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等「六穩」工作目標,不斷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實現更加充分、平衡的良性發展,需要處理好短期宏觀經濟政策與中長期改革之間的辯證關係。

具體而言,課題組有如下建議

第一,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發力以穩定市場預期化解經濟風險。首先,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但財政支出重心應從基礎設施投資逐漸轉向引導支持創新,同時以實質性減稅代替擴大政府支出的傳統手段,讓企業尤其是民營中小企業以及廣大居民切實減輕稅賦,激發微觀經濟主體的活力,刺激投資和消費的可持續增長。其次,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去槓桿的節奏要把握好,同時中國的貨幣供應量增速與GDP增速正逐漸脫節,利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則顯著上升。當前防風險的結構性任務,也與以前防通脹的數量性目標有所不同。因此,貨幣政策框架應該隨之從數量型的調控貨幣供給轉向價格型的利率調整。

第二,正確處理好新時期的中美關係為經濟增長營造良好外部環境。當前,中美關係正處於一個非常時期。如果我們找不到消除雙邊關係緊張的途徑,排除雙邊的戰略誤判,就很可能往一個更負面的方向發展,進入更多方面的戰略競爭,甚至是全面對抗。建議中美雙方應該形成聚焦,坐下具體談。從更加長期的角度,或者說更加開放的角度去權衡,這將是對中國的發展和中美關係有利的。

第三,全面深化市場化改革和全球化開放為經濟增長提供內生動力。中國要以更大的開放決心、力度,積極主動擴大進口、大幅放寬市場准入、改善投資營商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以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倒逼國內製度體系改革,推動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在此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要正確處理好國企和民企的關係,尤其要發揮好民企在中國從要素驅動向效率驅動乃至創新驅動轉型中的重要作用。技術創新基本要靠民企,而不是國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大發展主要靠的不是國有經濟,而是非國有經濟、民營經濟,後者對中國經濟的貢獻無論在產值還是就業方面都是巨大的,並將在向效率驅動乃至創新驅動的轉型發展中發揮主體作用。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31期第2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一定要到上海來看展?
收藏!上海歷史地圖全球珍藏版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