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隨手發個聽說的故事卻被網友噴是假的,她親自調查一番,無比暖

隨手發個聽說的故事卻被網友噴是假的,她親自調查一番,無比暖

下面這個姐們叫Holly Dawson,來自英國。

前陣子,她隨手發了一條暖心推,結果被一群噴子質疑、嘲笑到懷疑人生。

於是,她決定親自去調查一下自己聽說的這條暖心推到底是不是真的。

調查到最後,她心裡只覺得更暖了!

事情是這樣的…

這條暖心推的內容,姐們是從朋友那兒聽來的。

有一天,她去朋友家喝茶聊天,

一聊她們就聊到了高不可攀的房價。

在Sussex的這個小地方,租一個最小的兩居室平均都要1000英鎊以上(摺合人民幣約9000以上)。

姐們是個要撫養兩個孩子的單親媽媽,房租是她心中永遠的痛。

說到這裡的時候,朋友突然跟她提了個事:

「還是有些便宜的房子的,那是一個老人去世後留下的,

他特別交代,這些房子只租給那些生活困難的低收入家庭,租期3年,租金300英鎊/月。」

這個故事一直在姐們心中回蕩,

她敬佩老人的善舉,也喜歡這個故事中的暖意。

有一天,她照例刷了刷推特,看著上面吵吵鬧鬧的各種爭辯。

她突然很想把剛聽說的這個暖心故事分享出來。

於是就有了下面這條推:

「剛聽說我們村有個男人去世之後留下3套房子給當地議會,並且要求這些房子只租給年輕的家庭,租期3年,月租300英鎊(這個區域月租都是1000英鎊以上)。

我們需要多多討論這些好人。」

姐們的賬號在推特上沒什麼人氣,平時點贊也寥寥無幾。

但沒想到,第二天醒來,她這條推莫名其妙就火了…

4.1萬點贊,8000多轉發…

跟隨點贊出現的,還有各種質疑聲…

只是想分享一件好人好事,居然就這麼捲入了一場網路的輿論風波。

在所有評論中,

大致可以分為3類。

第一類,讚揚的。

第二類,認為姐們是胡編的。並且有些人還把姐們的這個故事@給了「虛假故事」賬號。

第三類,質疑的。有懷疑議會的:「要便宜3個議會官員了。」

有質疑房主的:「3套房子?我看他才是問題所在。」 「那他生前收別人多少房租?」

有噴難民政策的:「他們會給難民的。」 「索馬利亞難民開心了。」

甚至還有噴姐們的:「你怎麼不提這個好人的名字?他應該被大家記住啊!你怎麼回事??」

看著看著,連姐們自己都陷入了自我懷疑,

畢竟她也只是聽說來的故事…

然而看著噴子們開始肆無忌憚的嘲笑質疑房主的動機和善良。

她覺得自己有義務去查清事情真相。

於是,她開始在村子裡四處打聽這個事情。

找教區議會,找村子裡的歷史團體,找正在散步的路人詢問。

沒想到,

最後她挖掘到的故事,遠遠超過了那條推特本身…

聖瑪麗亞教堂,靈默(Ringmer,英格蘭東薩塞克斯郡劉易斯區的一個村莊),

2014年4月份,村子裡的教堂被人塞滿,各個背景,各個年齡段的人都來了。

他們來到這裡,是為了紀念已逝的Ian Askew。

Ian Askew享年92歲,他曾經當過軍隊上尉,是一名軍功十字勳章的獲得者,一名薩塞克斯郡的名譽郡長,一個古董商,一個當地喜劇表演明星,一個經常光顧教堂的信徒,一個幽默風趣,總是精神飽滿的單身漢。

他把村民當作自己的家人,看到誰有需要,總會背地裡偷偷的匿名捐錢。

「Ian不管跟誰都合得來,之前他經常早上出現在村部大堂,跟其他老人們喝喝咖啡聊聊天。

他跟所有租戶關係都很好,從來不會提高房租或者把誰趕出去。」

Ian原本獨自一人住在附近一個叫Wellingham的別墅里。

但他發現房子太大,已經遠遠超過了自己的需求。

於是,他把房子租給了一個慈善組織,每月只收一點象徵性的房租。

這裡,後來成了那些有學習障礙的人的家。

詢問了很多人後,

Ian Askew的形象漸漸清晰起來。

他應該是2014年去世的,但他留給人們的禮物,至今仍在延續。

磚廠,The Broyle, 靈默, 1970年

1970年,教堂不遠處有一個大型磚廠。

過去200年,這個磚廠一直屹立在此。

戰前附近的房子基本都是用他家的磚建的。

後來,磚廠的粘土池成了一個動物救助機構的一部分,養著一些鴨子。

姐們就經常會帶著孩子來這裡喂餵鴨子,晒晒太陽。

Bentley房產, 1970年

在磚廠的不遠處,一棟巨大的Bentley別墅中,Gerald Askew正在走向人生的終點。

Gerald Askew是Ian的哥哥。

在他倆住處之間,很多地方都是他們兄弟倆的,包括:

Plashett Wood林區,這是幾年後,姐們的孩子可以去參加森林課堂的地方。

Wellingham別墅,它就在姐們孩子未來要上的託兒所的隔壁。

Bentley別墅,那是姐們兒子兩歲生日時,她打算帶孩子們去的地方。

磚廠也是他們的。

但是現在Gerald去世了,磚廠的窖爐也已經停止生產。

磚廠該用來幹什麼呢?

很快,Ian就給磚廠的房子找好了出路…

Jubilee村舍,1977年。

Ian把磚廠的房子改造成了兩套半獨立的村舍,專門低價出租給那些正在等待政府廉租房的年輕夫妻。

他知道年輕夫妻不容易,收入不高,買不起房子,租不起房子,想要等政府的廉租房卻無奈僧多粥少。

他想要幫幫他們…

他把自己村舍的房租定的跟政府廉租房一樣低,當時是100英鎊/月左右。

有困難的年輕夫妻可以先租他的村舍,一直住到他們等到政府廉租房。

這些村舍剛開始由區議會管理。

後來被轉入一個基金會,由靈默當地教區議會管理。

跟推特網友的懷疑相反,

這些房子並沒有被賣掉,也沒有人抬高租金,更沒有留給議會官員的親戚。

過去40年來,議會一直遵照著Ian老爺子的要求,而且在他去世後,也沒有任何要改變的跡象。

現在這些房子的租期從2年增加到了3年,雖然房租增長到300英鎊/月,

但按實際價值計算,它的房租只是原來的一半。

困難家庭只需向教區議會提出申請,說明自己的情況,以及跟這個區域的聯繫,就有機會住進Ian的廉價村舍。

在這裡,他們就可以大大節省房租的花費,從而省下錢為以後買房做準備。

曾經住過這裡的一名租戶說:

「我們太感激這個村舍,Askew家的慷慨,以及教區的幫助了。它讓我們可以不用擔心錢的問題,住在這個我們原本根本就負擔不起的區域,讓我們可以離家人更近。

因為它,我們才有錢開始做點自己的生意,才能存下錢買到現在這個房子。

如果沒有它,這一切都不可能發生。」

姐們親自去Ian的村舍看了看,

它很漂亮,四周被廣闊的空地和新鮮的空氣圍繞,

花園裡到處都是孩子們的玩具。

前門上方有一塊石頭,記錄著房子的詳細信息以及它成立的年代。

一個曾經造磚的工廠,現在成了幫助人們省錢買房的地方。

在一個私人出租房昂貴、不穩定,公租房又緊缺的時候,

有人以這種非正式,又帶有同情心的方式來填補空缺,想想就很溫暖了。

越了解,姐們越是發現靈默的溫暖,

Ian並不是這裡唯一一個做好事的人。

1787年,一位叫Henrietta Hay的女士留下2000英鎊叫人代為投資,投資的收入就分給那些教區里生活窮困的老人。

200多年來,人們一直遵循著她的遺願。

每年聖誕節前夕,這筆錢便會開始發放。

更早一些,

1690年代, Dame Barbara Thomas和Sybilla Stapley留下200英鎊,表示要捐給靈默慈善學校,作為給校長的工資。

過去300年來,校長的工資已經翻倍。但這項捐贈的傳統卻一直被保留了下來。

直到現在,學校還是會定期收到捐贈。

至於Ian Askew,他留給村子的不僅僅是那兩套廉租村舍。

以他名字命名的慈善基金會至今依然在幫助別人。

在基金會的介紹頁面,

它表示,將會資助薩塞克斯郡的慈善和非盈利性組織,涉及到教育,健康,兒童福利,住房需求,工作創造,可持續發展,精神健康等各個領域。

每周三晚上,當姐們把孩子們哄入夢鄉後,她總能聽到教堂傳來的令人安心的鐘聲。

一個當地人告訴她,Ian去世之後的2014年5月9日,在那個本該是他 93歲生日的日子裡,教堂特意為他敲響了一曲"Plain Bob Minor」的鐘聲。

跟其他精緻的村莊相比,靈默可能只是南部丘陵中的一個混泥土污點。

在外人眼裡,也許它只是劉易斯區的廉價郊區。

他們的目光不會超過村莊的中心,

他們只知道,這裡有一家比薩店,一家便利店,一家炸魚薯條店,一家賣酒的,那裡有一家殯儀館,一家寵物店。

有家店一直在換招牌,從美黑變成美甲,再變成舞蹈工作室,現在又空了。

但你要更深入才會知道,

這裡有家麵包店可以做出全世界最好吃的麵包。

今年這裡有家小小的公共圖書館被議會關停了。

但當地村民合力,靠自己的力量讓它重新開門,現在,我們又重新擁有了社區圖書館。

這裡還有一個社區果園,上面種著蘋果樹,梨樹,李子樹,地是當地村民捐獻的,果樹是當地村民志願者們照料的。

當姐們帶著孩子搬進靈默的時候,她並沒有任何期待,只是希望有個價格能夠承受的立足之地。

然而因為那條暖心推,

她開始了解這裡的村民,了解這裡的歷史,

發現靈默,真的是個很暖心的地方啊~

ref

https://www.bbc.com/news/stories-46073249

--------------------------------------

-JISHIZHISUN-:有的人自己不善良 就覺得全世界都跟自己一樣不善良

黑白餅乾兒:妹子只是聽說,就寫了段推,其實她自己也沒證實過呀~被質疑以後才去找到了證據證明了這個暖心的故事,這是「聽說的故事」里好的結局。但是現在網路上很多言論,並沒有驗證過,就是這樣以「我朋友、我親戚」告訴我為開頭,比如領證要交生二胎押金這種言論 ……講話要負責,這個妹子負責了

是江門:唉,有點淚目,忽然想起以前老家通往主幹道上的路是村民集體籌錢的,專門給一個住的比較偏的老人家鋪到家門口

Linda_ALina:想起了那本《高山上的小郵局》

澄明之藍:200年不變地履行與委託人的約定,受託方也是偉大的

當智慧都醞釀成紅酒:這個世界還是會好的:)

-防走失指南-

微信又改版啦,

好多小夥伴說找不到事兒君了

怎麼辦呢?

看下圖,教你三秒最快找到事兒君~

…………………………

事兒君有品,

專為大家準備英國的各種值得推薦的好產品~

英國直郵,包郵包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英國那些事兒 的精彩文章:

戰鬥民族家的小鸚鵡,一言不合就端槍突突突突突突突
他們移植了同一人的器官,卻全患上癌症……這也太防不勝防了吧

TAG:英國那些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