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哲學、信仰與修鍊:探析道教的「三一」論思想

哲學、信仰與修鍊:探析道教的「三一」論思想

關於道教歷史上的「三一」論,大體有以下幾種說法:

1、老子哲學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哲學思維方式;2、戰國秦漢時期的天一、地一與太一信仰;3、道教的三清至尊;4、道教服氣法中的上中下三丹田說;

5、葛洪以太一、真一和玄一位三一;6、重玄以精氣神、夷希微結合虛、空、無為三一;7、天地人三才為三一。

道教三清(資料圖)

「三一」既可以是一種哲學思維方式,也可以是宗教信仰的對象,既是道家對自然宇宙的認識,也與後世道教的修鍊實踐相聯繫。

既抽象又具體,在道教的歷史動態過程中呈現出豐富的內涵,可以看到道家對中國傳統文化不管是哲學政治層面還是民間信層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

1、早期「三一」的哲學思維

中國哲學有一分為二、合二為一的兩分系統,也有一分為三、三合為一的三分系統,前者為人們所熟知,後者則鮮為人知。

如果說兩分法在儒家思想中得以充分運用,那麼三分法則是在道家、道教思想中獲得了極大的推廣。

老子像(資料圖)

盧國龍在《中國重玄學》中認為:「道教講一、三一、一與道的關係,由來久遠。又由於三一是對各方面義理、各種對應範疇的一種概括,所以涉及的面也很廣泛。各家說法雖或不同,但都源出《老子》。」

持類似觀點的還有胡孚琛主編的《中華道教大辭典》「三一」條:「『三一』最早源於《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是老子哲學的核心,在《老子》哲學中,有時候用「一」來代替「道」,而「道」本身具有多層涵義,故「一」也有多層內涵。

特別是《老子》第四十二章,學界一般都按照宇宙生成論來解釋。

如「作為宇宙終極本原的『道』,首先產生出混沌未分的一元之氣,再由混沌未分的一元之氣產生出天地陰陽之氣,再由天地陰陽二氣相衝而產生和氣,由陰氣、陽氣、和氣而派生出宇宙萬物。」

這也就是最初的「一分為三」的思維方式,與《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中「一分為二」的二分法有了區別。

早期道家的論述中雖然沒有「三一」字眼出現,但作為宇宙本源的「一」是後世「太一」神或「太一」星崇拜的起源;而由「一」化生出「三」的宇宙演變模式。

已經蘊含了後世「三一」的思想萌芽,為「三一」信仰和「三一」玄學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張渦 《九歌圖》局部(資料圖)

2

2、戰國秦漢之際的「三一」信仰

三一」一詞在傳世文獻中首見於《史記·封禪書》:「古者天子三年一用太牢,具祠神三一:天一、地一、泰一。

可以看到,「三一」是和「太一」同時出現的,其實兩者緊密相連。

「太一」是宗教神祇,就是東皇太一,也就是泰皇。屈原《楚辭·九歌·東皇太一》:「吉日兮辰良,穆將愉兮上皇。」上皇即東皇太一,含有至上神的意思。

「太一」跟「三一」的關係說法不一,蒙文通認為三皇說本於三一,而三一又源自太一,翦伯贊也認為三一源自太一。

學者一般認為,後世「三一」神的信仰跟「三皇」即天皇、地皇和泰皇有很大的關係,這也就是《史記》中所載要祭祀的三位神靈,這是沒有疑問的。

但「三一」和「三皇」哪個更早,就很難判定了。

「三皇」在戰國時代如《周禮》《呂氏春秋》中就已經出現,但不能說明《史記》記載的「三一」就一定比「三皇」晚。

可以推斷,這可能受到過「一分為三,三合為一」的哲學思維方式的影響,追溯至源頭就是老子。

長沙馬王堆《太一出行圖》(資料圖)

上世紀70年代長沙馬王堆出土的《避兵圖》也叫《太一出行圖》有類似「太一」的字樣,其中繪了三條龍,一條為青色,居左下方;一條為黃色,居右下方;一條黃首而青身,居於正上方。

饒宗頤先生在《圖詩和辭賦—馬王堆新出土》一文中認為:「圖中的『三龍』即『三一』,青龍是天龍,代表『天一』;黃龍是地龍,代表『地一』;

黃首青身龍則是『太一』的象徵。」李零先生做了進一步探討,認為:「圖中的黃首青身龍,從顏色看,顯然是青黃二龍之色,即由前兩種龍派生,是為『太一』。

三者的關係當是比照『天地合氣,命之曰人』(《素問》)、『天地之性人為貴』(《孝經》)的說法,即兩儀生三才的概念。」

但這裡的「太一」不是作為本源的太一,而是天一和地一的和合而出現的,恰也印證了老子「天地陰陽二氣相衝而產生和氣」的哲學思維方式。

03

3、後世道教的「三一」詮釋

道教文獻中最早言及「三一」的是《太平經》,《雲笈七籤》認為《太平經》本身就以「三一」為宗:

「者,三一為宗。老君所說。第一云:學士慣用其書,尋得其根,根之本宗,三一為主。」

之所以認為《太平經》以「三一為宗」,首先在於《太平經》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各種事物都作了「一分為三」的分類:

「元氣有三名:太陽、太陰、中和;形體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極為中地;地有三名:

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欲太平世,此三者常當腹心,不失銖分,使同一優,合成一家,立致太平,延年不疑矣。」

青玉三才碗(資料圖)

這種思想方法顯然來自於《老子》的「三生萬物」的法則,是對「三生萬物」的具體化,雖然在形式上有所僵化,但畢竟將「一分為三」提高到方法論的高度,使之具體化、系統化了。

魏晉時期最傑出的道教文獻是葛洪的《抱朴子》,該書把「三一」思想與「守一」的神仙方術結合了起來。

《抱朴子·地真篇》曰:「道起於一,其貴無偶,各居一處,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

其中要求「守玄一」和「守真一」,道由一化三,以成天地萬物,人能知一守一,便能會三歸一,復歸於道。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拓片(資料圖)

隋唐時期重玄學家的重玄三一說,更是引人注目。

成玄英用雙非雙遣的否定法重新詮釋了老子的「夷希微」,認為道體雖無形質,不可觸摸而感覺其存在,但道並非不存在,道的存在形態表現為夷希微。

「真而應,即散一以為三;應而真,即混三以歸一。

一三三一,不一不異,故不可致詰。」一分為三,三合為一,一與三、三與一之間保持一種不同不異的關係,體現了成玄英的「中道」三一觀。

道教三一論的出現,是道教理論與實踐的重要總結。它和基督教的「三位一體」(Trinity)概念也有一點相似。

當初基督教以「景教」為名傳入中國,就是以「三一」翻譯「三位一體」的(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顯然,當時的人都已觀察到道教中有一個不同於儒家二分系統的三分系統存在,並將其與西方文化中基督教的三位一體論作比較。

這種比較儘管不無牽強附會之處,卻顯示出人類文化的的某些共通處,東西方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都產生了「三一」的觀念,而它們的內涵卻大相徑庭。

道教的三一說既要解釋世界,又要拯救人自身,是對宇宙人生的數字模型整合。這種整合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一個歷史的過程。

(編輯:靈瑾)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張宇清:薪盡火傳承偉業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