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代衛所制是如何運行的?

明代衛所制是如何運行的?

原標題:明代衛所制是如何運行的?


作者:韓尚蒙,復旦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衛所制是明代基本的軍事制度,由明太祖朱元璋創立。那麼,衛所制是如何運行的?

明代的衛所制,與前朝元有著密切的關係。元代軍隊的編製,就是以十戶、百戶、千戶和萬戶為單位組成金字塔形狀的結構,侍衛親兵稱之為「衛」。朱元璋在起義的過程中,為有效地組織和管理軍隊,設立衛所制。在朱元璋登基後,又對衛所制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和補充。



明太祖朱元璋


衛所是一種軍事制度,有著嚴密和準確的運行規範。處於衛所制金字塔底部的是小旗,由10人組成,總旗由50人組成。112人構成了百戶所,長官是百戶。10個百戶所組成千戶所,即1120名軍人,上司則是千戶。5個千戶所組成了一衛,即5600名士兵,長官是衛指揮使。衛上面是省級軍事機構都指揮使司,長官為都指揮使。全國最高的軍事機構則是大都督府,分為左、右、前、後、中5軍都督府,分管全國所有的衛所。全國軍人的總數,在明朝則是秘密,就連兵部的最高長官兵部尚書也不知道。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時期大概有180萬,明成祖朱棣時期則有280多萬。現代中國海陸空三軍人數約有200萬,對比之下,明朝軍隊數量還是比較龐大的。


明成祖朱棣


衛所制也借鑒了唐朝府兵制,唐朝的府兵制有獨立的軍籍和寓兵於農的特點,同樣,衛所也採用了這兩點。一是衛所的軍戶世襲。在明初,軍戶由參加農民起義的士兵、投降的元軍和被判充軍的犯人等組成。軍隊有自己的單獨軍籍系統,與普通民眾嚴格區分開來。且軍戶世襲,即成為軍戶之後,那麼後代也將繼承這一身份。二是衛所的經濟來源主要是軍屯,寓兵於農。朱元璋供養軍隊的思路是不費百姓的錢,而是由軍隊自給自足。因此他下令,衛所的軍隊中的70%用於屯田,而30%用來守城。當然,這只是原則,分配為屯田和守城的士兵比例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表現。軍屯,有利於荒地的開墾,使得明初經濟自戰亂中復甦;在邊疆的屯田,還兼有行政管理的功能,因為邊疆通常不設置州縣,直接由衛所行使行政管理的職能,因此有助於加強對邊疆的統治和管理。



建州三衛

衛所制也有缺點,軍戶世襲使得衛所制比較封閉,特別是被判充軍的人,後代也要戍邊,於是就出現了大量的軍士逃亡;又由於軍中腐敗嚴重,士兵苦於官吏的壓榨和勒索,逃亡現象也頗為嚴重。到了明中期,就需要募兵製作為補充。


參考文獻:


1.吳晗:《明代的軍兵》


2.自庶:《明代的衛所制度》


3.郭紅、於翠艷:《明代都司衛所制度與軍管型政區》

4.李新峰:《論明代沿海衛所的行政區劃》


5.彭勇:《明代衛所制度流變論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清朝第一諫官是誰?
清代乾嘉年間哪位海盜縱橫海上,被稱為「大出海」?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