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中國武將自刎而日本武士常常剖腹呢?

為什麼中國武將自刎而日本武士常常剖腹呢?

原標題:為什麼中國武將自刎而日本武士常常剖腹呢?


在影視作品裡經常看到這樣的情形,中國的武將在落寞之時或者窮途末路之際常常抹頸自刎,而日本的武士則更喜歡剖腹自盡,這是一種導演刻意安排的表演動作嗎?顯然不是。


翻看歷史,中國武將刎頸而死的多不勝數。項羽烏江被圍時自刎而死,姜維見大勢已去時拔劍自刎,李廣在道路迷失時拔刀自刎……在中國,擁有無限氣概的英雄們總喜歡以自刎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而在古代日本,武士剖腹則也是普遍存在的。這一點,大家應該沒有什麼疑問。


有人說,兩種死法,死的最快而且又有氣勢,都是以死名志或以表忠心。當然,這種說法不無道理,但也太過表面。一劍封喉非隨手就能做到,需切斷氣管和頸部大動脈,即便割對了,這種死法也是異常痛苦的;而腹部並非自殺的理想部位,切腹並不能很快致死,反而是需要掙扎數個小時只有才能失去知覺。當然,有時候為減輕痛苦,日本武士剖腹時邊上還有個人幫他砍腦袋。


中國的武將受儒家思想影響,講究為主子盡忠,「士可殺,不可辱」、「寧可毀人,不可毀言」。總之,英雄是怕受辱的,死時也要明志,光明磊落的英雄總要選擇一種乾淨利索的死法。同時,古人講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死後也要留全屍,相比斷頭、切腹,自刎是一種最好的方式。無論怎樣,這種死法也增加了英雄的悲情色彩。



日本的武士是一個特殊的階層。他們是在大化改新之後,作為封建貴族莊園的護從而出現的。日本武士首開切腹記錄出現在1156年的「保元之亂」。自此以後這種自殺方式逐漸演化成了血腥的固定動作。於日本武士而言,剖腹是武士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不僅僅是實現死亡為目的的自殺,而是一種儀式行為。


人類學家大貫惠美子認為,這主要淵源於一個名叫「大嘗祭」的皇室儀式。在日本的傳統觀念里,天皇的「靈魂」在冬天時開始膨脹,春天開始萎縮,靈魂需要及時補充,才能重獲健康。而補充靈魂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直接采自他人,日本天皇去世、新皇即位時,「新皇通常會咬已死天皇的屍體,以使後者的靈魂能夠進入他的體內。」二是食用稻穀來補充靈魂。為什麼要適用稻穀呢?我們都知道稻穀是日本的主要糧食作物,而日本人認為稻穀中蘊含著一定「稻魂」,新天皇就需要食用「稻魂」充實自己的靈魂。在日本人的觀念中,靈魂並不位於腦袋或者心臟,而是在肚子里,而死需要釋放靈魂的。據古史《日本書紀》記載,保食神被殺死的時候,「各種食物從屍體內湧現出來,腹出米,眼出黍,肛門出麥豆」。而稻米起源的位置恰好就位於腹部—靈魂和胎兒的居所。日本的武士自盡就是剖開腹部以釋放他的靈魂,生理上講,是失血過多及外部感染而亡,心理上講,則是靈魂的流失,離開身體散逸而去。



由此可見,日本武士的剖腹行為是由深刻的文化根源的。在日本的武士道世界裡,武士以「義勇奉公」為最高原則,時刻扮演「奉公人」的角色,而死時切腹是武士道最忠義的表現。從這點來看,日本武士的剖腹行為有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價值取向。


但當「剖腹自殺」從一種文化行為演變一種為責任、榮譽甚至謝罪的病態現象時,政府顯然是嚴令禁止的。及至「剖腹自殺」後來演變成了「武士道」精神的象徵,並在二戰時期屢見不鮮時,我們不得不以另一種角度重新審視這一行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是真歷史 的精彩文章:

將軍大勝而歸,全城百姓歡呼雀躍迎接,他卻小聲對手下說:屠城!
日本歷史上傷亡最大的一場戰役,被日寇視為噩夢,死了19萬日軍

TAG:我是真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