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戰乃中國隱痛卻是日本稱霸東方的世界宣言

一戰乃中國隱痛卻是日本稱霸東方的世界宣言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東方兩國,一個學的是德意志,一個學的法蘭西。兩個歐洲榜樣,都乃列強。但東方弟子的學習結果卻迥異。學德國的,戰敗了德國。學法國的,卻仍然不堪,被東方德意志呼來喝去,與榜樣國出現了相反的命運。

一戰乃中國隱痛卻是日本稱霸東方的世界宣言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1914年7月28一戰爆發,此時中國的大總統袁世凱卻在煞費苦心地「去新迎舊」、構建皇帝夢,而對面的日本卻在一批後生精英的帶領下,取得了非凡成果,通過一場戰役,贏得了國際話語權。

這場戰役,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局部戰爭:青島之戰。

青島戰役的交戰雙方是東西方兩個後起之秀——日本對德國。

我們知道,日本明治維新的功臣伊藤博文,年輕時就被英國君主立憲深深吸引,但做了首任首相後,還是就日本具體走什麼道路陷入苦苦冥思。身為「總理」的他,帶著「教育部長」森有禮走遍歐洲各國,尋找最適合日本的發展道理。譬如在國民教育上,他首先嘗試了英國模式、法國模式,但都沒有取得預期效果,甚至後來還嘗試了美國模式,也沒有成功。最後,普魯士德國的出現,令日本這些政治精英眼前一亮。尤其是《德意志帝國憲法》,令他們到了方向,那就是:走德國人的道路,開啟軍國政教模式。

日本從1868年明治維新到1889年頒布憲法,中間達21年之久,舉國21年間處於「國家大法饑渴中」。而《德意志帝國憲法》的出現,就像是一場及時雨。令日本天皇和內閣如獲至寶。1889年2月11日,《大日本帝國憲法》依此頒布。有學者經過比照後發現,該憲法除第一、三十一和七十二條這三條是日本獨創的之外,其餘多達46條與普魯士及德意志各邦的憲法類同。憲法的「天皇總攬大權」、「內閣從屬天皇」、「軍事統帥權獨立於內閣」三大特點,更是得《德意志帝國憲法》之真傳。

德國模式在日本獲得了極大成功。「德化日本」迅速擠身於世界強國之列。「德才」給大和民族注入了近代化特別激素,使日本國力軍力扶搖直上九重天。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遠東可以說是日本的天下。起初日本除了老師德國,沒把任何國家放在眼裡。而到了一戰時期,這個學生竟然連老師也不再放在眼裡。

決心拔掉西方老師在東方的據點:青島德軍。

那麼,德國軍隊為什麼會駐在中國青島呢?這是列強瓜分大清時,後起之秀分到的一塊肉。1897年,德國兩名傳教士被大清民粹組織大刀會殺害,德國以保護僑民傳教士為借口,派兵佔領青島,逼迫清政府簽訂《膠澳租借條約》,強佔租界膠州灣99年。隨後德國以青島作為基地,進行「模範殖民地」建設。

積弱的中國政府對此默認,但強鄰日本卻不幹了。通過日清戰爭、日俄戰爭,日本實現了崛起,要做東方霸主,那麼德國人所佔領的膠州灣就成為它的心腹之患。

一戰爆發後,中國政府要求德國把侵佔的山東半島權益交還中國,遭拒。於是日本要為中國「出頭」了。

1914年11月27日,日本宣布成立青島「守備軍司令部」,其司令官由陸軍中將神尾光臣擔任,直隸於天皇,統轄佔領青島日軍部隊及各機關,負責佔領區內的警備;管轄民政事宜,並負責監督和保護膠濟鐵路及其附屬礦山的經營管理 。神尾光臣還霸佔青島迎賓館,於是,德國人建造的提督樓成為日本青島守備軍司令部官邸。

青島爭議結束後不久,一戰以日本這方的協約國勝利而宣告結束,新興日本打敗了「新老師」德意志,佔據了「老老師」中國新土地,一戰成名。

一戰是日本後生精英的巔峰之作,但卻是中國舊士人——北洋官員的又一次恥辱。不僅家門口的敵人,要靠「友邦」來清除。而且還有一個令世界蔑視之舉,那就是,作為戰勝國,出的不是兵,而是苦力。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執意稱帝的袁世凱專心對內,無意參戰,怎奈日本政府要求中國必須要站隊、表現站在日本一起,所以,在日本的力主下,北洋政府硬著頭皮宣布參戰。加入了英法美日領銜的協約國一方。

然而,疲於應付內戰的中國軍閥哪有多餘的軍力管外面的世界,怎麼辦?

好在日本及協約國也並沒有看上中國軍隊,並不需要中國軍隊支援他們,他們看上的,是中國獨特人群:勞工。 有資料稱,一戰期間,中國政府向歐洲戰場派出了 14 萬勞工,也有說超過 20 萬,無論是 14 萬還是 20 萬,這都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龐大人群。須知,日本在一戰的作為,主要是在中國戰場對德作戰,參戰人數 2 萬 3 千人,整個一戰中日本在參戰國中陣亡人數最少,僅 300 人,而中國勞工在歐洲戰場上漫山遍野,陣亡了足有 5000 人之多。

一戰中死了 300 人的日本,攫取的利益卻與英法不相上下,可謂遠東最大贏家。而付出 5000 人生命代價的中國,卻處處看要看他們的臉色行事。同樣的東方國民,不同的死亡價值,生命承受之輕重,可見一斑。

中國的屈辱成了日本在重建世界新秩序的巴黎和會顯耀的資本。巴黎和會上,儘管中國談判代表表現很出色,但他們背後的段政府有令:一切跟日本人協商後行事。「日主中從」的局面在巴黎和會上表現得淋漓盡致。一戰後的日本與英、法、美、意並列五大國,和會席位5個,是擁有「普遍利益的交戰國」,而中國的地位連二等國塞爾維亞都不如,在「個別利益的交戰國」中,席位最少,僅有2個。所以,儘管陸徵祥、顧維鈞等中國代表費盡口舌,但遠東甚至中國的事情還是日本主導,在日本的態度下,只有勞工參戰的中國希望得到5個席位的大國請求終歸是奢求。

一戰是中國的隱痛,卻是日本崛起的世界宣言。我們知道,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歐美列強用武力叩開了日本鎖國的大門,強迫日本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從1854年日本開國到1868年明治維新,日本共和十一個國家簽訂了所謂的「親善條約」和「友好通商條約」。這些條約允許該締約國之人在日本擁有治外法權,嚴重損害了日本的主權,使日本面臨著淪為半殖民地的危機。

1868年明治政府成立後,「條約改正」成為首要外交課題。比如此前提到的使節團出訪歐美,都是帶著這個任務。但起初沒有得到西方積極反應。

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的勝利提高了日本的國際地位。勝德的日本完成修約臨門一腳。1911年,美國首先與日本簽新約,宣布放棄關稅自主權,日德戰爭後,其它國家也紛紛與日本簽訂條約,放棄特權。日本用40多年的時間完成了修約任務,擺脫了歐美列強強加於日本的種種不平等待遇,成功完成了向近代國家的轉化。

在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日本,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實現揚眉吐氣。

民族空前驕傲與自信,於是乎,東方霸主橫空出世。

而中國這一邊,卻依然在世界列強面前低聲下氣。我們知道,民國 推行的是共和體制,效仿的是同樣具有小農經濟基礎和革命傳統的世界強國法蘭西。民國建立之初,中國二代精英中的一部分中青年積極分子,就掀起了了全國規模的留法熱潮。據大致統計,1915年至1920年這五年間,有近兩千名中國有志青年踏上了法蘭西的國土學習。在中國的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各個領域造就了無數棟樑人才。譬如孫中山的積極追隨者、後來有著「國民黨四大元老」之稱的蔡元培、吳稚暉、張靜江、李石曾,都是當時留法的熱心領路人。

然而,萬分遺憾的是,袁世凱倒行逆施,民國 效「法」未果、「亞洲法蘭西」徒有虛名, 不久,反讓「東方德意志」日本平添了青島喪權、二十一條等諸多新恥辱。 如是病夫之國,怎會贏得世界尊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程萬軍 的精彩文章:

血祭百日維新:自不助者天不助

TAG:程萬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