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生命在於運動,可古人為何說「一動不如一靜」?其中有什麼道理?

生命在於運動,可古人為何說「一動不如一靜」?其中有什麼道理?

生命在於運動,可古人為何說「一動不如一靜」?其中有什麼道理?

在中國文化里,動與靜是一對非常重要的藝術化具現工具,往往被用來對比突出某一事物,以達到差距產生美的效果。不過動靜不止於環境,還在於內心的波瀾與不驚,所謂動靜有常,動靜都要合乎規範,才能體現出它們的最大價值。

揮毫潑墨潮狂起,文成千古驚與羞。

王維在《山居秋暝》中寫道:「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這正是對動靜結合的最佳詮釋:明月高懸松林,清泉划過水石,寂靜無聲;浣女掃過竹林,漁船撥動水蓮,詩意靈動。

當然這是動靜在文學作品中的完美表現,那麼當動靜應用於民間文化中是怎樣的情景呢?有一個成語叫做:「靜極思動。」意思是說當生活平靜到了極點,身處其中的人就希望有所改變。也就是說,一直靜不好,動才有生活的氣息。

常言道生命在於運動,就是這個道理。可是為什麼古代還有一句俗語叫做「一動不如一靜」呢?難道古人說了兩個自相矛盾的話?

一動不如一靜,出自宋人張端義的古籍《貴耳集》,裡面記載道:「孝守幸天竺及靈隱,有僧輝相隨。見飛來峰,問輝曰:『既是飛來,如何不飛去?』對曰:『一動不如一靜。』」

南宋孝宗有一次前往西湖遊玩,看到飛來峰奇麗俊秀,便詢問一道同去的僧端相關典故,僧端便說飛來峰是從印度西天靈山飛來的一座山峰。孝宗又問既然飛來,為何不再飛回去?僧端說:「一動不如一靜。」

看到這裡,或許大家可能有所領悟了,參考此話的禪性,可知這裡說的動與靜其實更多的是指一種道理,那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飛來峰已經到了西湖,為什麼要再耗費巨力飛回去呢?飛的過程中會不會有危險,飛回靈山後是否有地方放置,這都是問題,所以還不如讓它靜止不動,方為上策。

其中蘊含了一個深刻的哲理,也是古人秉持的一個原則,即慎獨、慎思、慎動。《易經》載:「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吉、凶、悔、吝四種結果,皆因動而產生,至於到底是哪一種結果,就不能得知了,但可以知道的是壞的結果可能性更大。

那麼古人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是說維持現狀,不要去創新呢?當然不是的,這句話不是讓我們不去動,而是慎動,正所謂三思而後行。去干一件事之前,要做好周全的部署和打算,有計劃地去執行,而切忌盲目妄動。

一動不如一靜,古人的智慧自然有它的先進性,中國人最大的特點和優點就是謙虛,而謙虛的保障就是謹慎,正是由於萬事謹慎的作風,才促成了中國文化的偉大和長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憂歷史 的精彩文章:

史上最風雅的拆字:若不知「蟲二」為何物,別說你懂中國古文化!
古詩詞中最美的十座橋,你不一定都讀過,但踏上去便不想再下來!

TAG:解憂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