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教育與實踐脫節 科研誠信不足凸顯教育缺位

教育與實踐脫節 科研誠信不足凸顯教育缺位


  來源:中國科學報


  2018年以來,大規模撤稿事件、學術造假等重大學術不端事件頻發,震動了科學界甚至整個社會,嚴重損害了中國科學家的形象,也產生了惡劣的國際影響。


  如何遏制學術不端行為的發生、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已成為全社會最為關注的話題之一。

  近日,來自科技界、學術界和出版界的專家代表聚首由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主辦的「2018中國科學院學部科技倫理研討會」,專家們不約而同地都提到了「科研誠信教育」的問題。


  科研誠信教育缺失


  「當前,仍有一些科研人員對科研道德和學術規範不甚了解,缺乏全面系統的培養。」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規範與倫理研究支撐中心執行主任李真真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早在2011年,中國科協就曾做過相關調查,結果表明,近四成科技工作者對科研道德和學術規範缺乏了解,近半數沒有系統學過科研規範知識,相當數量的研究生科研誠信意識淡薄。

  近年來,情況雖有改觀,但形勢依然嚴峻。學生通常在傳統的科研實踐當中接受行為教育,以師長「言傳身教」的方式學習規範,但這樣顯然是不夠的。


  「現在遇到了很多科研誠信方面的問題,說明了我們教育的滯後。」李真真說。


  「科研誠信與年輕人的教育息息相關,然而遺憾的是,我國誠信教育嚴重缺失。」《浙江大學學報(英文版)A/B》前總編、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副理事長張月紅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從全球誠信意識分布來看,中國落後於發達國家。


  國際出版倫理委員會(COPE)的數據顯示,其會員來自六大洲96個國家,共有12095家會員,中國作為全球科技論文發表數量最多的國家,卻只有寥寥的349個會員。

  此外,全球最大的同行評審期刊文摘和引文資料庫scopus的數據顯示,110多份與科研誠信和科技倫理相關的期刊中,沒有一份來自中國。


  「這反映了國內的科研誠信意識比較淡薄,」張月紅說,「我們不能只喊口號,要建設科研誠信,需要辦以科研誠信和倫理為主題的期刊,隨時報道案例,給年輕的學術和科研人員一些可借鑒的經驗或教訓。」


  中國農業大學情報研究中心主任趙勇課題組梳理了1980~2017年我國中央政府和各部委機關發布的共102項科研誠信政策後發現,政策多側重事後管理,而對事前的科研誠信教育強調不夠,僅有24項。


  認識提高但資源不足


  科學行為規範主要在系統的科學訓練和科技實驗過程中獲得,但由於各種原因,這種系統的傳承方式被打斷。

  需要指出的是,伴隨著國家政府部門、科學共同體與公眾對學術行為失范、科研不端行為的高度關注,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加強科研誠信教育的重要性。


  今年6月5日,中辦、國辦聯合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其中對加強科研誠信教育和宣傳提出了特別要求:將科研誠信工作納入日常管理,在入學入職、職稱晉陞、參與科技計劃項目等重要節點必須開展科研誠信教育。


  在李真真看來,雖然科研誠信規範教育日益受到我國政府和學界的重視,但仍然存在制度化教育缺位和不到位的問題。


  在我國高校,科研誠信和規範通常在「入學教育」、《入學手冊》中提到,或者部分老師會在課程第一節課進行「溫馨提示」。

  中科院院士翟婉明表示,至少在研究生階段,應該專門開設講授學術規範、科研誠信內容的選修課甚至必修課。


  但問題又來了,講什麼?誰來講?怎麼講?參考書是什麼?


  「教育資源匱乏成為我國科研誠信規範教育的一大瓶頸,師資嚴重匱乏造成大學設立科研誠信課程的困難。」談及原因,李真真表示,長期以來,科研誠信教育囿於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當中,效果達不到。


  在她看來,科研誠信是一套系統的知識體系,不應該是一次性的,以傳統的德育教學方式宣講科研誠信規範,會使得科研規範教育與科學實踐嚴重脫節。


  此外,有些授課教師、學業導師甚至也未接受過全面專業的科研誠信教育,即使設有相關課程,其授課質量也大打折扣。


  借鑒經驗 培養師資


  教育重在「防患於未然」,當科研誠信意識和負責人的行為規範內化為科研人員的習慣和自覺行動時,學術不端和學術不當行為才有可能不復存在。


  事實上,真正有意做出學術不誠信行為的人並非多數,絕大多數尤其是學生和年輕科研工作者並不知道自身行為已經構成學術不當或是學術不端,這也更加凸顯教育的重要性。


  在科研誠信教育方面,歐美國家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20世紀90年代,美國開始重視科研誠信規範教育,以「預防為先,懲罰為後」的理念推進了科研誠信教育制度化的建設。


  比如出版系統性教材,將科研道德和科研規範的內容納入新生手冊以及呈現在校園網站、圖書館網站,設置以案例為主的專門課程、專題研討會和學術討論會等。


  「案例教學讓學生記憶更加深刻,教育的形式多樣化。」李真真介紹,與國內灌輸式課堂不同,國外的課堂有更多的互動,還會在課堂上進行角色扮演,或採取主題夏令營的形式。比如,當實驗室中出現學術不誠信行為後,實驗室便會聚焦此類問題,組織主任、研究員、學生等進行討論,「這個過程中,他們對紙面上的規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 。


  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引路人的角色很關鍵,建立一支專業化的師資隊伍十分重要。李真真表示,國外經驗表明,系統化的科研道德規範教育應由從事該研究的人來做,他們不僅熟悉科研道德規範的內容,也懂得如何傳授相關知識。


  「唯有年輕人在教育上成功,才有誠信社會在未來的成功。」在張月紅看來,事後懲戒固然重要,但從一開始就教育科研工作者誠實守信而非謀取利益,這才是遏制學術不端的治本之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藍箭航天公布「朱雀一號」搭載衛星未能入軌調查報告
這個中秋,我們評出6大「月球之謎」,你能猜中幾個?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