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德國為何不紀念一戰停戰?把它當作更大災難希特勒上台的前奏

德國為何不紀念一戰停戰?把它當作更大災難希特勒上台的前奏

編譯:王德華

在柏林街頭,你不禁會想起二戰的恐怖。

大屠殺紀念館的水泥石板,就在城市的勃蘭登堡門外面。此外,還有成千上萬的黃銅「絆腳石」,小心翼翼地擺放在該市的人行道上,紀念大屠殺的受害者。在德國,這是一種毫不畏懼的審視國家歷史的最黑暗的「記憶文化"。

然而,說到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紀念館卻少得多。在柏林的哥倫比亞亞當斯公墓,有7000多名一戰士兵被安葬。這幾排十字架都保持整潔,但很少有人來拜訪。

德國國家聯邦的一位教育官員安妮·蘇珊·施納納,負責戰爭墳墓的處理。她說,「有時我確實能看到戰爭墓地上的鮮花。人們甚至不需要親自去,他們也會要求我們在墳上擺放花草。這是死亡日期或死者的生日時發生的」;「沒有目擊者了,大多數人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沒有那種情感聯繫。」

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00周年。在法國和英國,每年的11月11日被定為停戰日,德國投降並與包括英國、法國和美國在內的同盟國簽署了和平條約。

英國人把罌粟花別在翻領上以紀念陣亡士兵,整個國家暫停兩分鐘,以紀念德國投降的那一刻。英國舉行全國悼念儀式,一名皇室成員在倫敦的紀念碑前獻上罌粟花圈。

在法國,有藍色的矢車菊而不是紅色的罌粟花,還有一個國家節日來紀念那些在戰爭中犧牲的人。法國總統馬克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場進行為期一周的訪問,並與英國首相特麗薩?梅和德國總理默克爾和美國總統特朗普一起,舉行紀念活動。

然而,在德國,這一天的標誌是沉默的自我反省。今年,議會舉行紀念演講,同時還舉辦一場藝術展和另一場音樂會。但是沒有全國性的活動來紀念戰爭的結束。對於一些批評家來說,德國在紀念文化上有選擇性的記憶。

「許多年前,其他歐洲國家已經任命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歷史學家委員會,計劃紀念活動,建造新的博物館。只有德國才沒有這樣做,」德國左翼政黨的國會議員塞維姆·達格德倫。

她指出,直到去年,德國政府還沒有組織過任何獨立的紀念活動,只是接受國外活動的邀請。她說:「我仍然認為這是可恥的,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扮演的侵略者的角色,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被有意識地否認了。」

那麼,如何解釋德國記憶文化中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記憶缺失呢?

德國不僅輸掉了戰爭。對法國和英國來說,戰爭的結束也是德國災難的開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改變了這個國家,引發了1918年的革命,推翻了君主制,建立了短暫的魏瑪共和國,最終導致阿道夫·希特勒及其納粹政權的崛起。

在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創傷和暴行完全蓋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陰影。在學校里,老師們常常把1914年至1918年的事件簡單地看作是更大災難來臨的前奏。

從德國人的角度來看,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如此徹底——戰敗的經歷比1918年更徹底——以至於人們糾結於是什麼導致了那場災難。只有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才會關注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第一次世界大戰被第二次世界大戰蒙上了陰影。當然,對德國來說,這是一場更大的戰爭——就死亡人數、德國國內的破壞程度和大屠殺的創傷而言。直到10年前,每當歷史學家或公眾討論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人們常常把它看作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奏。

此外,正是由於德國的戰時歷史,該國仍在為如何紀念戰爭死難者而苦苦掙扎。在哥倫比亞的公墓里,有一座建於1925年的戰爭紀念碑,一尊倒下的士兵用毯子蓋住的雕像,只有握緊的拳頭,他的頭盔和武器都在他身上。下面是這樣的話:「我們死是為了讓德國能夠生存。」

德國的教育官員尚納解釋說:「過去,人們總是宣稱德國將贏得戰爭。他們不斷重複德國如何贏得戰爭。在德國人的頭腦中,事情就是這樣。然後戰爭結束了,他們震驚地說:『我們輸了。我們不得不放棄我們國家的部分領土並支付賠款。對許多人來說,這是一種可恥的和平。」

人們必須確信:「是的,我們輸掉了戰爭,但受害者並沒有白白犧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火星方陣 的精彩文章:

對伊制裁很可能實現政權更迭,但不會是美國希望的那種政權
美媒:埃爾多安要求交出18名嫌疑人,被沙特政府拒絕

TAG:火星方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