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黃」到「紅」,這裡經歷了什麼?

從「黃」到「紅」,這裡經歷了什麼?

原標題:從「黃」到「紅」,這裡經歷了什麼?



兩百個將軍,同一個故鄉。這句話,說的是紅安。

這裡曾經誕生了兩任國家主席,走出了223位將軍。這裡還是紅四方面軍的誕生地,紅25軍、紅28軍的重建地和鄂豫皖蘇區的中心。


紅安一開始並不「紅」,它過去叫做黃安。以「紅」命名褒獎的縣,它是全國唯一的一例。


當我們翻開中國革命史,會發現,紅安的紅,其實是英雄的紅安兒女,用慘痛的鮮血染紅的,濃烈得像紅色黏土般成團成塊。


91年前的今天,伴著「小小黃安,人人好漢;銅鑼一響,四十八萬;男將打仗,女將送飯」的歌謠,這片土地上山搖地動、赤光沸騰,一場起義如火山般爆發,史稱「黃麻起義」


那一天,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黃安(即今紅安)、麻城一帶三萬多不甘壓迫和剝削的農民揭竿而起,手持刀、矛、土銃、撇把子槍,一舉攻克黃安縣城,建立了黃安縣農民政府和中國工農紅軍鄂東軍。


開弓沒有回頭箭,在敵強我弱,白色恐怖盛行的年代,革命,意味著九死一生,意味著骨肉分離,意味著流血犧牲。


何去何從?紅安人用行動做出了回答。「要革命,不要錢、不要家、不要命。」「圖奉獻,不圖名、不圖利。」


據統計,紅四方面軍中每3個紅軍戰士中就有1個是紅安人,每4個犧牲的烈士就有一名是紅安籍。早期參加紅軍的幾萬紅安子弟,到全國解放時僅倖存600多人。這其中,就有陳錫聯夜襲陽明堡,秦基偉鏖戰上甘嶺,王近山智取襄陽,韓先楚揚威海南島......


如今,在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紀念園中,有一面紅安革命烈士紀念牆,上面鐫刻著22552名烈士的姓名。這些,僅僅是有名有姓、登記在冊。而更多的無名烈士的名字,則濃縮在紀念牆的頂部「140000」的數字里。



曾經,當我站在英烈牆前仔細端詳這22552個名字時,卻震驚地發現了這樣一幕:秦基大、秦基太、秦基業、秦基木、秦基才...韓先義、韓先才、韓先友、韓先業...吳茂發、吳茂平、吳茂義...



我們知道,在中國的很多地區,同族同輩份的男丁們名字里都有一個相同的字。僅僅在這些小小的角落裡,就有49人名叫「韓先X」,56人名叫「秦基X」。


在整個紀念碑上,類似的情況隨處可見。石頭上刻下的一個個名字,也許是秦家、韓家、鄭家、方家等一個個家族的毀家紓國;砍不盡,殺不絕,前赴後繼,投身革命不回頭。


黃麻起義領導人戴克敏一家14口人,有11人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另一起義領導人吳煥先家中6名親人被敵人殺害,母親、妻子餓死他鄉。此外,還有夫妻英烈王鑒、夏國儀,父子烈士詹必元、詹學道,兄弟烈士韓繼倫、韓繼祖,兄妹烈士程啟波、程啟東、程啟宗、程訓宣,革命母親曾鳳桂、帥賢女......

如果這些放在美國,恐怕都是堪比《拯救大兵瑞恩》的電影素材。而在當年的革命老區,整個家庭、整個家族共同革命,共同奮戰,共同捐軀的情況,多到令人震撼,令人垂淚,令人扼腕。


從黃陂縣帶隊支援黃麻起義的徐海東,一家死了66口人,其中近親27人、遠親39人慘遭殺害,有一次殺了20多人,幾近「殺絕徐族」。



在起義紀念館入口處,有一個雕塑,是一個老人帶著小孩在村口張望,期盼著本該回來的人。據記載,七里坪鎮100多個村莊消亡;天台山和老君山一帶6萬人口,到1934年年底只剩下300個病弱的老人和孩童。直到20世紀60年代,紅安的人口數量才接近土地革命戰爭以前的水平。


山山埋忠骨,嶺嶺皆豐碑,村村有烈士。這是一個時期的悲壯,這是一段歷史的縮影,也是一個民族的覺醒。當硝煙散去,我們不禁想探尋,是什麼才能鑄就此般決然?


從參加過一大的董必武在家鄉建立黨的工作組起,紅色火種開始在這個小縣城鋪灑。從1923年到1949年解放,紅安始終有黨組織存在,始終有革命隊伍存在,堅持革命紅旗26年不倒。



是的,當畫著鐮刀斧頭的紅旗出現在那些中國社會最底層的赤貧人們面前時,他們知道了共產黨人所領導的革命可以改變不公。他們隨手抓起身邊的鋤頭、鐵鎚甚至僅僅只是一根長桿,跟隨心中的信仰、跟隨那面紅旗一往無前。


「頭是我爹娘給的,命是我個人的,共產黨卻是勞苦大眾的,老子要的當然是共產黨。」他們堅信,這條道路的盡頭就是勞苦大眾千百年來所夢想的中國。憑著對革命堅定的信念,他們聚集在黨旗下,黨旗指向哪兒,他們就奔向哪兒。只要這桿黨旗還飄在空中,他們就衝鋒在前無所畏懼。



柏拉圖曾說:我們若憑信仰而戰鬥,就有雙重的武裝。這支隊伍的成功,就在於他們自始至終都擁有著為國為民的理念和信仰。


翻開美麗中國的畫卷,每一幕都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這樣用鮮血、汗水、淚水寫就的,每一幕都充滿著苦難與抗爭,卻又綻放著奇蹟和輝煌。如同他們開始長征之時就堅定地提出北上抗日,為國家和民族的生存而戰;也如同作為本可免交公糧的蘇區縣,紅安人民卻在1955年至1983年間上交了18億9千多萬斤糧食......


如今,我們再思91年前的那次起義, 再次把目光聚集在這片紅色的土地,是為了追尋那獨具特色的黃麻起義革命精神——


緊跟黨走,信念堅定;不畏強敵,拼搏圖存;求真務實,勇於創新;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無私奉獻,艱苦奮鬥。


如此,當我們面對任何闖關奪隘的搏擊之時,一定會始終立於不敗之地。


| 本文系鈞正平工作室原創;作者:智善;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鈞正平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今天我們紀念狼牙山五壯士,這個意義更加凸顯

TAG:鈞正平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