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義大利維內托級戰列艦

義大利維內托級戰列艦

原標題:義大利維內托級戰列艦



維內托級戰列艦(英文:Vittorio Veneto class battleship,全稱:維托里奧·維內托級戰列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義大利建造的一型戰列艦。該級艦又稱為利托里奧級戰列艦(英文:Littorio class battleship,因為該級艦一二號艦同日下水)。


該級艦滿載排水量45000噸,採用適航性較好的長艏樓、球鼻艏、巡洋艦艉構型,裝備三座三聯裝381毫米口徑主炮(前二後一)、四座三聯裝152毫米副炮和十二座90毫米單管高炮。裝甲為帶延伸結構的的盒型裝甲艙和普列賽防魚雷系統,裝甲防禦和水下防禦體系完全獨立,在設計上前衛且符合義大利海軍特點和需求。


維內托級戰列艦首批建造兩艘,1937年法意英關係緊張後,義大利決定追加兩艘改進型羅馬號和帝國號。1934年前兩艦開工,1940年竣工。1938年羅馬號開工,1942年竣工。四號艦帝國號1938年開工,最後未完工。前兩艦成軍服役不久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兩艦參與了馬塔潘角海戰、第一、二次錫爾特灣海戰等地中海戰事,戰爭末期義大利資源缺乏兩艦轉而留港充當防空平台,在戰爭中受到一定損傷後均保存到戰後才拆解。

歷史背景


根據1922年在華盛頓簽署的《限制和削減海軍軍備條約》,義大利獲得了177800總噸戰列艦的份額。雖然總噸位只有英美的1/3,可義大利人全部的新式無畏艦加在一起也達不到這個數字。最後意海軍決定保留182800總噸的戰列艦兵力,其中包括6艘無畏艦和4艘老式的前無畏艦:


「安德烈亞·多里亞」級

「安德烈亞·多里亞」號

(Andrea Doria)

卡約·杜伊利奧」號

「加富爾公爵」級

「加富爾公爵」號

(Contedi Cavour)

「朱利奧·凱撒」號

(GiulioCesare)

「萊昂那多·達芬奇」號

(LeonardoDaVinci)

「阿里蓋里·但丁」級

「但丁」號

(Dante Alighieri)

「埃琳娜女王」級

「埃琳娜女王」號

(Regina Elena)

「維多里奧·埃曼紐爾」號

(VittorioEmanuele)

「那不勒斯」號

(Napoli)

「羅馬」號

(Roma)

其中,「達芬奇」號於1916年8月2日發生彈藥庫爆炸事故,艦體已經報廢。


研製歷程


擴建計劃


和當時其他海軍強國一樣,義大利當時也在進行戰列艦擴建計劃,他們準備建造4艘裝備8門381毫米/L50主炮的「弗朗西斯科·卡拉斯里奧」級戰列艦,維內托級首批2艘:維托里奧 維內托號(Vittorio Veneto)、利托里奧號(Littorio);2艘改進型:羅馬號(Roma)、帝國號(Impero,音譯為「因佩羅」號) [6] 。


但是把持華盛頓會議的英美日三大海軍強國自己建造了7艘16英寸主炮戰列艦,卻堅決要求義大利和法國停止一切新戰列艦的工程。義大利政府雖然感到憤怒,卻也無可奈何:糟糕的國內財政收入根本無法保證完成「卡拉斯里奧」級戰列艦。相對的,法國的經濟情況實際上也不允許繼續建造「諾曼底」(Normandy)級戰列艦。作為補償,《華盛頓條約》允許義大利和法國在1927、1929、1931年間建造新的主力艦,但主炮口徑不允許超過406毫米,單艦排水量最大35560噸,在新舊戰列艦總噸位不超過177800噸的情況下不限制建造數量。

初期設計


很快,義大利海軍裝備的軍艦就已經明顯的老舊和不敷使用了。意海軍工程部門於1928年提出了一個23000噸級的戰列巡洋艦初步設計方案,主要性能指標如下:


標準排水量:23369噸,長195米,寬29米,吃水8米;3座三聯裝381毫米主炮塔,4座雙聯裝152毫米副炮塔,6座雙聯裝100毫米高射炮和2架水上飛機;航速28-29節。


與較小的排水量相比,1928型戰巡設計具有較強的火力和較高的航速,但在很大程度上放棄了裝甲防護性能,續航力也比較差。緊接著,意海軍工程監察處於1928年6月份在拉斯佩齊亞(LaSpezia)的試驗基地里進行了45367號袖珍戰列艦設計的模型試驗,該方案的具體情況不詳,只知道設計標準排水量26200噸,很可能是1928型戰巡的放大改進型。當年,意海軍也對35000噸的條約型戰列艦進行了初步探索,他們期待在新軍艦上安裝6門406毫米主炮,航速達到29~30節,並且可以抵禦406毫米彈的攻擊。意海軍還認為排水量更大的艦有利於獲得更優良的裝甲和水下防禦性能,並且熱切希望新艦能夠達到「塔蘭托」級(Trento)重巡洋艦35節的高航速。但是由於政治上的原因,義大利並不想搶在法國之前第一個建造戰列艦。


1930年的倫敦限制海軍軍備會議沒有打破未來戰列艦的模式,英國人提出的將戰列艦限制在25000噸和305毫米主炮的建議遭到了與會各方的一致反對。雖然義大利海軍在一戰中與法國海軍並肩作戰,但其一直執行著與法國海軍在地中海保持均衡的海洋戰略。義大利決定放棄建造袖珍戰列艦的任何念頭,因為他們很明白世界海軍格局不可能由他們來決定,只有其他國家也建造類似的軍艦,義大利的袖珍戰列艦隊才可能成為可以與別國海軍抗衡的有效力量。但是等到1932年,德國和高盧人法國先後開禁。德國下水了3艘裝備兩座三聯裝283毫米主炮的「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Deutschland),法國開工了2艘更強的敦刻爾克級戰列艦(Dunkerque),它們裝備了2座四聯裝330毫米主炮塔,航速可達30節。這樣,即使義大利海軍將老式的「加富爾」和「杜利奧」級徹底翻新改進,也未必是法國人的對手。


袖珍戰艦


義大利海軍馬上行動起來,熱那亞的安莎爾多公司(Ansaldo)應約重新設計了一型袖珍戰列艦--18000噸的770型,該艦的設計標準排水量和正常排水量分別為18289和19500噸,長185米、寬26.25米、吃水7.65米、型深13.3米。本來意海軍要求新艦的火力必須超過「敦克爾刻」,應安裝8門343毫米炮。但是18000噸的排水量無論如何也無法安裝如此的重裝備。不過義大利人也有自己的優勢,他們在設計建造無畏艦時,已經積累了相當多關於三聯裝炮塔的技術經驗。安莎爾多就勢其準備了2座三聯裝343毫米主炮,艏艉各一座,射界範圍很大,達300度。副炮是4座雙聯裝152毫米炮,是當時意海軍認為的打擊敵驅逐艦的最理想武器。為了避免主炮和副炮炮口衝擊波的影響,6座100毫米雙聯高射炮集中布置在舯部上層建築兩側。設計師們還準備在主副炮之間安裝六聯裝37毫米高射機關炮,以加強防空火力(不過直到義大利投降,六聯裝機關炮也沒有設計定型)。由於770型甲板空間有限,只能將魚雷管布置在水下,其中艦首6具艦尾4具,發射口位置在深水吃水線上緣。後部魚雷操作艙僅有25毫米厚裝甲板保護,前部魚雷艙則沒有任何裝甲防護。中部上層建築兩側設有機庫,有2具迴旋彈射器並可以攜帶4架水上飛機。


多重方案


由於缺乏經驗,安莎爾多為770型設計了2套不同的防禦系統供海軍選擇,標準是可以抵禦203毫米炮彈的攻擊。第一套方案是一戰水平的老式穹甲式防護,側舷垂直裝甲帶280毫米、穹甲50毫米,水平防護性能為主裝甲甲板50毫米/主炮彈藥庫水平裝甲板75毫米,上部防破片裝甲25毫米。第二套方案是參照英國「納爾遜」級(Nelson)的防禦體系改進而來的,側舷外板敷設有1層70毫米垂直裝甲帶,內側是1層210毫米傾斜側裝甲,水平防護與老式設計相當。770型的艦體寬度有限,儘管採用了雙鍋爐並列的設計,其水下防禦系統的寬度還是嫌太小。


安莎爾多一共設計了4種不同類型的動力系統,包括蒸汽輪機-電動/雙軸方案、柴油電動/四軸方案、蒸汽輪機-柴油電動/四軸方案和傳統的蒸汽輪機/四軸方案。無論使用那套系統,都應達到不小於80000軸馬力的輸出功率,使軍艦獲得26節的航速。使用柴油電動系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油耗,增加續航力。隨著「敦刻爾克」級工程的開展,義大利海軍獲得了越來越多關於該艦技術細節方面的情報。經過對比分析,意海軍認為770型艦不足以與法國戰列艦抗衡,決定重新設計一型與「敦刻爾克」同一級別的26500噸戰列巡洋艦。初步設計於1933年完成,基本技術數據為標準排水量26925噸,長200米、寬27.25米,4座雙聯裝343毫米主炮、6座雙聯裝152毫米副炮和4座四聯37毫米高射機關炮,航速29節,側裝甲帶250毫米,三層裝甲甲板合計50毫米,水平防護相當薄弱;水上飛機4架,但沒有機庫。儘管1933型戰巡性能已經比770型提高不少,但在防空火力、裝甲防護和航速上仍然沒有達到「敦刻爾克」的水平。而且種種跡象表明,英國人在未來幾年內獲得新式戰列艦後,很可能會將部分老式戰列艦部署到地中海基地。在白白浪費了幾年時間後,義大利海軍終於認識到只有建造昂貴卻真正有效的條約型戰列艦,才能夠保證其在地中海的均衡地位。

技術更新


1933年年底,意海軍提出了戰列艦的新的技術要求,標準排水量為35562噸,應裝備排水量允許的最大數量的406或381毫米主炮,裝甲可以在18500~27500米距離以內抵禦相當於本艦主炮穿甲彈的攻擊,水下防禦系統防禦水平350公斤TNT,航速30節,續航力應保證軍艦從主要基地出發至地中海任意海域做往返航行,同時應有適度的戰鬥續航儲備(軍艦的戰鬥航速比經濟航速的油耗率大的多)。


新式戰列艦的全部設計工作由義大利海軍工程監察長烏蒙貝托·普列賽(Umberto Pugliese)總負責。1934年初,已經有幾個不同的艦體設計入圍,並在拉斯佩齊亞研究基地里進行了模型對比試驗,其中包括:海軍工程處2月份設計的54265號方案,排水量37000噸;研究基地自己設計的方案,排水量35900噸;B191、B192和B193(B194的初步設計)方案,40000噸,航速34節;的里雅斯特(Trieste)的亞德里亞海聯合造船廠(Cantieri Riunitidell" Adriatico)和安莎爾多聯合設計的B194號,排水量36363~48000噸。由於新艦的排水量比義大利以前建造的最大軍艦都要大50%,對缺乏經驗的義大利設計隊伍來講不能不說是個極大的考驗。但是由於沒有太多老舊思想的桎梏,義大利工程師們到最後反而設計出了一型在不少方面具有開創意義的戰列艦。1935年6月21日,「維托里奧·維內托」級(Vittorio Veneto)戰列艦的全部設計及工程完成,並報海軍工程處審查存檔備案。當該級前兩艘艦維內托號和利托里奧號在建時,義大利海軍認為還不具備足夠的力量對抗英、法海軍在地中海的聯盟。因此決定,再建造兩艘維內托級戰列艦的改進型:羅馬號(Roma)、帝國號(Impero、因佩羅)。


列裝入役


維內托級戰列艦首批建造2艘:維托里奧·維內托號、利托里奧號;當維內托號和利托里奧號在建時,1937年義大利退出國際聯盟。1934年首艦「維內托」號與2號艦「利托里奧」號同日開工建造,1940年兩艦先後竣工。


1934年10月28日,首艦「維內托」號在亞德里亞海聯合造船廠開工,1937年7月25日,「維內托」號艦殼下水,1940年4月28日,「維內托」號竣工。她成為自1916年以來,義大利建成的第1艘戰列艦。1940年5月1日,「維內托」號正式加入義大利海軍現役。此時距義大利正式加入戰爭只有40天的時間。


1934年10月28日,該級2號艦「利托里奧」號在安莎爾多位於熱那亞的船廠開工,1937年8月22日,「利托里奧」號下水,並於1940年5月6日竣工。1940年6月24日,「利托里奧」號正式加入義大利海軍戰鬥序列,她被編入駐泊塔蘭托港的第一分隊,並成為卡羅·伯剛明尼上將(Carlo Bergamini)的旗艦。


1938年該級3號艦「羅馬」號開工,1942年6月竣工。


1938年該級4號艦「帝國」號開工,最後未完工。


總體設計


艦型結構


「維內托」級戰列艦在義大利戰列艦系列中,是攻擊力和防禦力相對比較平衡的一級。該艦艦型上採用長艏樓,前部呈階梯式布置著381毫米三聯裝炮塔2座,後部布置著1座。艏樓較長,一直延伸到後部炮塔。4座152毫米三聯裝副炮分別布置在2號和3號主炮塔的左右兩舷。1號甲板下的後甲板是艦載機甲板,在中心線位置布置有起飛彈射裝置1座及起重機1台,但該艦未設機庫。剪式艦首並不利於高速航行、最初在海上試航時發現耐波性能較差且有振動等問題,不久得到了改進。


「維內托」級戰列艦水線以下的「皮里埃維」式水下防禦系統是圓筒結構,筒的內徑3.8米,外徑7.2米,內筒內是空的,外側可裝載燃料等液體物資。在近「皮里埃維」式水下防禦結構的內側和船體中心線處設有縱艙壁,縱艙壁將機艙區域分為左右兩個部分。機艙區域由4個機艙室、8個鍋爐艙室組成,機艙區域及主炮塔下的船底則採用三層底結構。在三層底內的船底中心布置電纜管道。在1號主炮塔的前部及3號主炮塔的後部船底布置有應急柴油機發電機艙室。前部桅杆為圓桿式,後部桅杆系在塔狀結構底座上安裝圓桿。該艦前後2個煙囪布置得比較接近,其間安裝了射擊指揮儀,「卡約·杜里奧」級在進行改裝時也採取了這一方案。


裝甲防護


「維內托」級戰列艦機艙分為前機艙和後機艙,二艙之間是鍋爐艙,這種布置形式也是義大利戰列艦慣用的方式,這有利於提高艦艇的生命力。因為某個機艙被炸後,另一個機艙的動力系統仍可發揮作用。但這樣的設計增大了主炮塔及機艙區域的範圍,被打擊的機率也相應增大。


「維內托」級艦,舷側水線部的裝甲帶成8度角安裝,厚度為250毫米板或280毫米板與70毫米板或10毫米板形成組合裝甲板,最厚處組合裝甲達360毫米。甲板防禦上,上甲板厚度36毫米+9毫米、2號甲板12毫米、3號甲板100毫米+12毫米。主炮塔裝甲由前面裝甲380毫米、前部側面200毫米,炮塔頂棚為200毫米板組成。炮塔座板厚度在350~280毫米之間。指揮台前部頂棚為120+10毫米;側面水平甲板為250-90毫米+25毫米或10毫米的組合板。


動力系統


「維內托」級戰列艦採用13萬馬力的蒸汽輪機驅動,鍋爐蒸汽壓力25千克/平方厘米,蒸汽溫度325℃。主機為「布魯佐」齒輪傳動渦輪機,轉速238轉/分。主發電機組為450千瓦渦輪發電機4台,應急發電機組為800千瓦柴油機發電機4台。4個螺旋槳均為3葉,直徑4.8米。


「維內托」級艦的重量分布情況是船殼重量10569噸、防護裝甲13545噸、武器裝備6569噸。全艦總計30683噸。

「維內托」級是的一型設計航速31節的戰列艦。由於義大利海軍認為其只在地中海活動,對續航力沒有太高的要求,因此設計師們為「維內托」級準備了比較強大的動力裝置,而未重視油耗量過高的問題。


「維內托」級使用了高溫高壓蒸汽輪機機組,8座亞羅式(Yarrow)帶過熱器三鍋筒水管燃油主鍋爐,兩兩並列布置在4個分割開來的水密隔艙內,但鍋爐艙內沒有縱隔牆,這樣可以減少一側艙室進水後引起的橫傾,但是一個鍋爐艙進水,就可能造成2座鍋爐全部熄火。鍋爐產生的過熱蒸汽溫度325℃,壓力25個大氣壓,工作參數與「大和」級相當,但比德英法等歐洲國家同類產品為低。4台貝里佐(Belluzzo)式齒輪減速蒸汽輪機,輪機艙和鍋爐艙交錯布置,即2個輪機艙在鍋爐艙前,2個輪機艙在鍋爐艙後。交錯布局對動力系統的生命力的提高有很大幫助,但各種管線和控制裝置布置比較複雜。每台汽輪機包括高壓渦輪機、中壓渦輪機、低壓渦輪機和高壓巡航渦輪機各1台,高壓和巡航機組在前,中、低壓機組在後。每台主機驅動一隻直徑4.8米的亞平寧式(Scaglia)三葉螺旋槳。主機總功率130000軸馬力,短時過載功率140000馬力,完全達到了設計要求。戰爭期間,「維內托」級曾經在46000噸排水量下開到了29節的航速。


和其他國家的戰列艦相比,「維內托」級的續航力明顯偏小,不同航速下的設計續航力分別是4580海里/16節、3920海里/20節和1770海里/30節。實際續航力為「維內托」4700海里/14節、3900海里/20節,「利托里奧」4870海里/14節、4050海里/20節。


「維內托」級的輔機是8台22伏直流渦輪發電機組,單台功率450千瓦/2020安培,前4台發電機布置在前輪機艙上方,後4台發電機位置相仿;主發電機組總功率3600千瓦/16160安培。4台菲亞特(Fiat)MS368220伏直流應急柴油發電機組,布置在裝甲艙以外,兩前兩後,單台功率800千瓦/2020安培;急柴油發電機組總功率3200千瓦/8080安培。


有一枚布置在艏艉線上的主舵和兩枚布置在尾部側舷的輔舵,均為半懸掛平衡式。由於主輔舵間距很大,彼此不會干擾。實戰證明,當主舵不能操作時,輔舵仍然可以滿足操艦要求。而且由於輔舵正好處於側舷螺旋槳排出流的中心,舵面流速很大,效率較高,舵設備總體設計很成功。但是主輔舵機艙過大的間隔卻在裝甲防護上造成了一些麻煩。


「維內托」的動力系統艙室(不包括應急發電機)的內部總空間8861立方米,總功率134900馬力,功率密度15.22馬力/立方米,在世界各國新式戰列艦中處於較高水平。


武器系統


「維內托」級戰列艦的大中口徑火炮都是由安莎爾多公司設計,另一家義大利軍工企業,奧托公司(OTO,即Odero-Terni-Orlando的縮寫)也承擔了部分生產任務。


主炮


「維內托」級安裝了3座三聯裝381毫米口徑主炮,計劃之初設想的406毫米口徑主炮方案因製造難度太大不得不放棄。安莎爾多1934型381毫米口徑主炮炮身為活動身管結構,從內到外為整體式內膛身管,炮口處有一個外徑為610毫米的緊口箍結構。炮尾用連接環安裝到身管上。每座炮塔備彈222發,其中穿甲彈195發,榴彈57發。

381毫米口徑主炮火炮炮身全重102.4噸,全長19781毫米,身管長19050毫米/L50,線膛部分長15850毫米,葯室長3071毫米、容積456.216公升。火炮正常使用膛壓320兆帕,穿甲彈初速850-870米/秒。從炮口侵徹威力來看,義大利的381毫米火炮的威力僅次於日本的94式460毫米炮和美國的MK7型406毫米/L50炮。不過由於發射葯對身管的燒蝕非常嚴重,其內膛的使用壽命僅為110~130發,約為世界同類艦炮的一半左右。最大射程42800米。


381毫米三聯裝炮塔全重1595噸,圈座直徑11.896米,基座外徑13.19米。炮塔內部進行了隔艙化設計,前部的戰鬥室由2道防破片防火裝甲縱隔板分割成3個獨立的部分,尾艙里的指揮室用1道橫隔板與戰鬥室隔開,提高了炮塔整體的生命力。


彈藥庫


主炮炮塔下面是彈藥庫,「維內托」級的彈藥庫布置彈丸庫在下,火藥庫在上(與其他大多數戰列艦正好相反)。每門炮有一套二級揚彈機構,彈丸首先經由下層的豎直揚彈機內提升到火藥庫平台,然後在和藥包一起推入上部揚彈機的供彈筐內。火炮固定在+15度仰角實施裝填,裝填速度1.3發/分,配用電擊-機械撞擊兩用底火,每座炮塔由1台450千瓦柴油發動機組單獨供電,但炮塔的電氣系統仍併入全艦整體電網,這樣一旦對口供電發電機出現故障,仍然可以保證炮塔的正常工作。


副炮


「維內托」級副炮為4座三聯裝152毫米炮塔,該炮也是由安莎爾多和奧托共同負責生產的,其中「利托里奧」號使用的是安莎爾多1934型,而「維內托」號和「羅馬」號裝備了奧托1936型。


安莎爾多型炮身全重8.9噸,全長8840毫米/L58,身管長8382毫米/L55,線膛部分長7300.5毫米/L47.9;葯室長1005毫米,容積25.19公升。炮身由內膛身管、包覆在外層的等長增強管、活動被筒和手動開關的立楔式炮尾組成。


奧托1936型炮的錐形增強層更厚,有制動襯套和加強前斜肩,炮身全重12.7噸;40根等齊右旋膛線、纏距30倍徑。穿甲彈重50公斤、初速910米/秒,榴彈44.4公斤,初速945米/秒。16.35公斤硝酸甘油-硝化纖維素髮射葯,使用膛壓327兆帕,火炮在45度仰角時的最大射程25740米。


三聯裝炮塔全重135.4噸,炮塔圈座直徑6米,基座外徑7米。高低射界-5~+45度,各炮有獨立的電動裝填機,火炮在20度仰角下實施裝填,射速4發/分。


高射炮

「維內托」級裝備12座安莎爾多1938型和奧托1939型90毫米單管高射炮。安莎爾多最初設計的樣炮身管長48倍徑,定型時改為50倍徑。炮身為單筒自緊身管,半自動立楔式炮閂用螺紋炮尾環安裝到身管上,炮身全重1.21噸。定裝彈全重18公斤,初速860米/秒,最大射程16000米,最大射高10800米。火炮高低射界+75~-3度,正常情況下由射擊指揮儀遙控射擊,也可以手動操炮。由炮塔下方的2馬力電動裝填機自動供彈,裝填速度12、16或30/發分可調。穩定托彈盤上布置有90發備發彈。該艦的90毫米口徑高射炮是安裝在穩定炮架上的。熱那亞的聖喬爾喬(SanGiorgio)公司設計生產了全套穩定系統,這樣軍艦即使是在迴轉中也能保證高射炮的有效射擊。


機關炮


「維內托」級的近距防空火力配置體系由37毫米機關炮、20毫米機關炮和8毫米高射機槍組成,均由布萊達(Breda)公司生產,其中1935型機炮有穩定炮架。「維內托」號和「利托里奧」號服役時裝備了8座雙聯裝1938型和4門單管1939型37炮(布置在艦首甲板上),以及12座雙聯1935型20毫米機關炮和6挺8毫米機槍,1942年進行改裝後兩艦一共在2號主炮兩側及兩座前副炮塔頂部加裝了4座20毫米雙聯機關炮。同其他國家的戰列艦相比,「維內托」的防空炮數量明顯偏少。而且「維內托」的機關炮沒有指揮儀,只能依靠炮手手動目視瞄準射擊,對高速目標的毀傷概率很差。


艦載飛機


「維內托」級的艦尾布置有1台彈射器,最多可以搭載3架水上飛機,但沒有機庫設施。這樣對飛機的貯存保養都是不利的,而且尾主炮的炮口焰也很容易破壞嬌貴的飛機。


艦電系統


義大利軍艦的絕大部分火控裝置都是由伽利略(Officine Galileo)和聖喬爾喬兩家公司生產的,「維內托」級也不例外。該級艦的前主桅頂端是主炮射擊指揮塔,下面是依次是主炮射擊指揮塔和第2備用射擊指揮塔,外觀龐大,各有1具7.2米測距儀。指揮系統的機電彈道解算器布置在獨立的底艙裝甲室內。上層建築煙囪兩側布置著副炮射擊指揮塔,有1具5米測距儀。90毫米高射炮由布置在艦橋前部兩側的3米測距指揮塔遙控射擊。每座主炮塔尾艙都裝有1具12米體視式測距儀,副炮塔也各有1具6.5米測距儀。所有的測距儀均裝有穩定器,允許在艦體搖蕩的情況下正常使用。與其他戰列艦不同的是,「維內托」的2座主炮指揮儀均布置在前部上層建築上,而別國都選擇在後部上層建築上分開布置輔助指揮儀。「維內托」的輔助指揮儀的視界較好,但與主指揮儀間距太小,2部指揮儀可能會被一次命中一起摧毀,系統的生命力比較差。


義大利1935年開始研究雷達,起步時間並不晚。70厘米樣機的試驗結果最令人振奮,它可以發現12000米距離上的水面目標和30000米距離上的飛機。但不知何故,該雷達研製成功後卻遲遲未能定型投產。直到1941年3月28日夜,義大利人為自己的遲鈍付出了沉重代價(3艘重巡洋艦被裝備雷達的英國戰列艦在近距離擊沉)以後,他們才慌忙把提貝托的雷達裝到「漂亮」號(Carini)魚雷艇上進行實用性測試。後來雷達獲得了EC-3的正式編號(EC為通訊研究所的縮寫),「貓頭鷹」(Gufo)的綽號表明義大利海軍期待著它能在夜間發現狡猾的敵人。1942年9~10月間,「利托里奧」號當仁不讓成為第1艘安裝「貓頭鷹」雷達的義大利軍艦。隨後「維內托」和「羅馬」號也先後安裝了EC-3雷達。由於在技術方面的諸多缺陷,義大利電子工業沒有完成預定的50台生產任務,除3艘「維內托」級以外,只有9艘其他義大利艦艇裝備了「貓頭鷹」雷達。無奈之下,義大利只好從德國進口了7台雷達,大部分是Fu MG24/40G型,它的性能比「貓頭鷹」穩定的多,但是同樣不能用來進行射擊指揮。


「維內托」級火力系統的威力是很強大的,但是由於缺乏雷達,從而不具備有效的夜戰能力。90毫米高射炮性能先進,但因為存在的技術缺陷和沒有雷達指揮的緣故,沒有在戰鬥中發揮出應有的效能。


基本參數

艦長

237.7米(改進型240.7米),水線232.4米;

艦寬

32.9米;

吃水

9.6-10.4米

排水量

標準排水量41,167噸(改進型41,650噸);滿載排水量45,752噸(改進型46,215噸)

航速

30節;

續航力

4700海里/14節,3900海里/20節

動力裝置

8台鍋爐,4台蒸汽輪機,主機輸出功率130,000馬力(最大140,000馬力),4軸推進;

武備裝備

主炮

三座三聯裝15英寸/50倍口徑主炮;

副炮

四座三聯裝6英寸/55倍口徑副炮;

高射炮

12門90毫米高射炮,20門雙聯裝37毫米高射炮,24門雙聯裝20毫米高射炮。

1942年增加8門雙聯裝20毫米高射炮

裝甲防護

各部位裝甲

主裝甲帶360毫米(最大);甲板219毫米(最大);主炮塔正面380毫米,頂部200毫米,炮座350~280毫米;副炮塔正面280毫米,頂部150~105毫米;司令塔200~260毫米;水下防雷系統可抵禦350公斤TNT炸藥當量。裝甲總重13,545噸

艦載飛機

3架飛機和1台彈射器,原為3架Ro.43型水上飛機,後其中2架換裝Reggiane Re2000型

艦員

編製1920人,其中軍官120人

艦名

開工日期

下水日期

竣工日期

服役日期

備註

維托里奧·維內托號

1934年10月28日

1937年7月25日

1940年4月28日

1940年5月1日

利托里奧

1934年10月28日

1937年8月22日

1940年5月6日

1940年6月24日

羅馬號

1938年

1942年6月

帝國號

1938年

未完工

服役動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1940年5月1日,「維內托」戰列艦號入役義大利海軍。此時距義大利正式加入戰爭只有40天的時間。「維內托」的建造周期相當長,這與義大利造船業缺乏經驗和技術裝備有關。如果「維內托」能夠早些服役,那麼該艦或許能夠在參戰前就擁有足夠數量訓練有素的艦員,從而獲得更出色的戰鬥表現。


「維內托」號(VittorioVeneto)在1941年3月馬塔潘角海戰中,被一枚空投魚雷命中舷側,導致進水4000噸。1942年之後由於燃油危機,維內托號及其姊妹艦一直呆在拉斯佩齊亞直到義大利投降。


該級2號艦「利托里奧」號(Littorio)在英軍空襲塔蘭托時被三條魚雷命中,入塢修理至1941年3月。義大利投降以後2號艦改名為「義大利」號。1943年9月9日駛往盟軍控制的馬爾他,至撒丁島附近海域時,被德國空軍使用無線電控制的制導炸彈重創。同行的該級3號艦「羅馬」號(1942年6月完工)被兩顆無線電制導炸彈命中,彈藥庫發生爆炸,艦體斷裂沉沒。


該級4號艦「帝國」號尚未完工,義大利投降後,落入德軍之手被當作靶艦擊沉。


其他倖存的維內托級戰列艦在戰爭結束後被陸續解體拆毀。



總體評價


維內托級戰列艦是充分體現義大利海軍在地中海作戰意圖的主力艦,其特點是航速較高,最大航速達到30節,以及相對有限的續航力,續航力只有14節/4700海里。維內托級採用長艏樓船型,艏樓延伸到後部主炮塔。裝備15英寸/50倍口徑的主炮,具有威力大的特點,最大射程達到42.8公里,但是炮管壽命較短、射速比較低、散布大。三座三聯裝主炮炮塔兩座在前、一座在後。四座三聯裝副炮塔分別安排在前後主炮塔兩側。維內托級戰列艦在尾部裝備一部彈射器,設計配備三架水上飛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夢想論文 的精彩文章:

墨爾本號航空母艦
巴西「巴羅索」號輕型護衛艦

TAG:夢想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