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歷史上含金量最高的名將對決

中國歷史上含金量最高的名將對決

導讀:中國歷史上含金量最高的名將對決,看看有哪些人?

1,杜聿明VS林彪,互有勝負

抗戰結束,內戰開打,國共雙方搶佔東北,林彪前腳剛到,杜聿明後腳就跟來了。

杜聿明是國軍名將(還是科學家楊振寧的岳父), 黃埔一期,林彪的大學長,抗戰期間率軍血戰崑崙關,重創有「鋼軍」之稱的日軍板垣師團,後又遠征緬甸,痛擊日寇。

東北抗日聯軍組建之初,戰鬥力不如裝備精良的國軍,杜聿明率部猛攻,攻城略地,林彪一時無力抵抗,一退再退,在四平保衛戰中再度敗北撤退,杜聿明窮追不捨,一直追到松花江邊。

林彪雖然敗退,但屬戰略撤退,主力尚存,據有江北,杜聿明則因為戰線太長,無力再進,雙方遂沿松花江形成戰略對峙,後來林彪捲土重來,杜聿明卻因病離開東北,由陳誠接替。

解放戰爭後期,杜聿明又被蔣介石派到東北,充當救火隊員,但此時形勢大變,杜聿明也無力回天,在遼瀋戰役中一敗塗地,只得倉皇撤退,後來在淮海戰役中兵敗被俘。

2,陳明仁VS林彪,擊敗林彪

陳明仁是黃埔一期,杜聿明同期生,林彪的大學長,時任國民黨軍第71軍軍長,是國軍著名將領,早在東征期間便已成名,蔣介石曾令全軍向陳明仁敬禮學習,當時周恩來也在其中。

陳明仁不喜政治,別無他好,痴迷軍事,號稱「兵痴」,深通兵法。抗日戰爭中,陳明仁曾率軍參加滇西大反攻,與日軍血戰松山,攻下松山要塞,又拚死攻克回龍山,打通中印公路,得蔣介石親令嘉獎,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抗日名將。

1947年,林彪發動凌厲的夏季攻勢,克城數十座,殲滅敵軍6萬多人,後來更是決定進攻四平,攻克這個東方馬德里,鎮守四平的正是國軍名將陳明仁。

陳明仁一個軍獨守孤城,林彪兵力、武器佔盡優勢,但儘管林彪一心一雪前恥,一邊猛攻四平,一邊圍城打援,但陳明仁卻棋高一著,構建一套堅固的立體防禦體系,以鋼鐵意志堅守城池,在城池大半淪陷後,仍堅持巷戰血拚不退,最終杜聿明派兵來援,林彪只得撤退。

四平一戰,林彪和陳明仁傷亡相當,但林彪無疑是失敗的,而且再也沒有機會找回來,因為新來的陳誠告了陳明仁的黑狀,蔣介石把陳明仁調走了。

3,孫立人VS林彪,互有勝負

孫立人的大名鼎鼎,他的名聲是在遠征緬甸期間打出來的,安羌一戰,孫立人以不滿千人擊退數倍日軍,成功解救七千英軍,名震中外。孫立人曾在美國弗吉尼亞軍事學院錦繡,擅長叢林作戰,在與日軍交鋒中屢戰屢勝,得名「叢林之狐」、「東方隆美爾」。

孫立人是在杜聿明之後被派到東北的,當時國軍進攻林彪布置防禦的四平不利,孫立人緊急受命,指揮自己號稱「天下第一軍」的新一軍一起進攻,最終佔領四平,然後乘勝進軍,追著林彪的屁股跑,一直追到松花江,雙方形成對峙之勢。

不過林彪絕不氣餒,其後的數次反擊中,林彪不斷蠶食新一軍,孫立人被打的沒脾氣,直到陳誠趕來東北接替杜聿明,孫立人被陳誠排擠,被蔣介石調走後,新一軍後來被林彪徹底消滅。

4,陳誠VS林彪,兩次慘敗給林彪

陳誠是黃埔軍校教官,林彪算是他的學生,兩人有兩次交鋒,陳誠慘敗。

一是1933年第四次反「圍剿」,25歲的林彪擔紅1軍團軍團長,麾下不過萬人;35歲的陳誠任國軍中路軍總指揮,統領12個師16萬人且都是主力,結果黃陂一役,林彪用計圍殲敵第52師、第59師,活捉師長李明、陳時驥;不久後林彪又在草台崗不久擊潰敵第11師,陳誠顏面盡失。

二是1948年東北戰場,陳誠接替杜聿明主持東北軍政,此時國軍已在戰場陷入被動,陳誠在當年優勢下打不過,如今劣勢下更打不過林彪,他上任不過半年,就遭到林彪發動的冬季攻勢。陳誠判斷失誤,集結重兵主動出擊,企圖尋找解放軍主力決戰,結果被林彪將計就計,抓住突出的新5軍以優勢兵力全殲於公主屯,蔣介石大怒,把已經卧病不起的陳誠撤職了事。

2、彭德懷與麥克阿瑟對決,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含金量的對決。

麥克阿瑟是美軍在太平洋陸軍的最高長官,利用「跳島」戰術,將日軍打的鬼哭狼嚎,特別是菲律賓之戰,消滅了三十萬日軍,戰損美日達到1:10以上,成了五星上將。

彭德懷一生以打硬戰,險戰,惡戰出名,被稱為「彭大將軍」,是八路軍第二號指揮人物,指揮著晉魯豫所有八路軍,「百團大戰」就是他抗戰的成名作,消滅了大批鬼子。

新中國剛成立,美帝國主義亡我之心未亡,麥克阿瑟作為反華急先鋒,帶領美軍在仁川登陸,分割包圍了金日成的朝鮮人民軍,向中朝邊境進軍。

中華民族又一次到了最危險時刻,要面對武裝到牙齒的美帝國主義,和他身後的僕從國,組成的十六國聯軍。

毛主席不是慈禧,不會實行「寧與友幫,不予家奴」政策,而是選擇「人民萬歲」的政策,不顧國內恐「美」情緒,斯大林恐「美」不敢出兵,毅然決然地下令必須進行「保家衛國」的戰爭。

當時中國很多名將都不敢挺身而出,打這場沒有七成把握,只有三成把握的「保家衛國,抗美援朝」的戰爭。

但是彭德懷站岀來了,願帶領志願軍打這場只有三成把握的對十六國聯軍的戰爭。

中美兩大名將在朝鮮碰面了,第一次戰役,雙方互相試探,在雲山第一次交手,彭德懷挫敗麥克阿瑟的「聖誕攻勢」,因38軍懼怕「黑人團」,才沒取得太大戰果,雙方打成平手。

麥克阿瑟不相信中國敢出兵,認為中國軍隊只不過是「土八路」,由一群文盲的農民組成,拿著落後的武器,沒有飛機,坦克,大炮的幫助,敢挑戰世界第一的美軍。

彭德懷從第一次與麥克阿瑟交戰後,也認為麥克阿瑟不過如此,美軍也不過如此,十六國聯軍也不過如此,命令志願軍示弱,將十六國聯軍引入口袋陸,準備包「餃子」。

麥克阿瑟太狂了,認為中國志願軍不過是農民軍隊,沒有日軍有戰鬥力,只要在頭頂上扔幾顆炸彈,就能將中國軍隊嚇出朝鮮。

不曾想,彭大將軍不僅要與美軍硬碰硬,還要大迂迴穿插包圍東西兩線美軍主力,波瀾壯闊的第二次戰役打響了。

志願軍四野部隊在北麵包了「美第八集團軍的餃子」,38軍居功至偉,從懼怕美軍到輕視美軍,抄了美第八集團軍的後路,與友軍一起圍殲了包圍的美軍,如果不是美軍汽車跑得快,早被「全包了餃子」。

最可惜的是十九兵團,包了美海軍陸戰隊的餃子,卻因倉促上陣,沒有厚棉衣,沒有防凍措施,讓一部分美軍跳出「包圍圈」,從海上逃走了。

此戰過後,麥克阿瑟灰溜溜地下台了,彭德懷打出了中國軍威,從此中國人民不在怕美帝國主義和他的走狗們了,認同毛主席對美帝國主義的評價,不過是只「紙老虎」。

中國軍隊從朝鮮戰爭中打出了軍威,從此不再懼怕任何人,從中印,中蘇局部戰爭就可以看出。

越戰時期,毛主席命令美軍不得越過紅線,否則中國參戰,美軍就不敢越紅線,說明用毛澤東思想組成的人民軍隊偉大!

3、應該是孫臏對龐涓的強強對決,兩人是同窗,都是師承鬼谷子,孫臏任責齊國,龐涓任職魏國,桂陵和馬陵之戰,孫臏和龐涓鬥智斗勇,天時,地利,人和各方面因素,孫臏還用了,圍魏救趙,增兵減灶等口熟能詳的計策,最後龐涓中計自殺,孫臏完勝。

4、韓信VS項羽

項羽是楚國貴族之後,也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項羽24歲起兵反秦,久經戰陣,而未嘗一敗。巨鹿之戰3萬楚軍大破60萬秦軍,彭城之戰2萬軍隊大破劉邦56萬聯軍。

其餘諸侯甚至遇到項羽,不敢抬頭觀看。可見項羽威猛之勢。

這兩位不但生活在同時期,還分別是各自陣營的最強武將。

倆人從陣營、出身、軍事理念都完全不同,偏偏都又是百戰百勝的將領。

誰才是當世最強?必須有一個要出局!

終於兩人在垓下相遇,楚軍在四面楚歌中成就了韓信十面埋伏的美名。

可以說是歷史最強對決了。

5、廉頗和李牧VS白起,王剪

戰國四大名將是指中國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

這四個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是從軍中最基層的軍官做起,憑藉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長為秦、趙兩國最為倚重的大將。

雖然長平之戰趙國輸了,但輸的人其實是趙括。此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戰爭中的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國內糧草消耗嚴重。秦國方面雖然戰線更長,但國力遠強於趙,趙王怕再拖下去對趙更加不利,遂棄用偏於防守的名將廉頗,而起用趙括代替廉頗;趙括遵照趙王意圖,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更換將吏,組織進攻。秦國暗中換帥名將白起,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

起先趙軍主帥就是廉頗,廉頗善於防守,秦軍長時間都不能有可乘之機。而趙括之後,打破了廉頗的防守策略。因此慘敗。

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長平之戰是戰國歷史的最後轉折,至此秦國的統一隻是時間問題(見戰國歷史分期)。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白起就不必說了,那是戰國第一殺神,以坑殺四十萬趙軍降卒著稱;王翦,滅六國之戰中最大的功臣;廉頗、李牧,趙國的頂樑柱。趙國擁有這兩位名將,雖不敢說打敗秦國,但防守總應該不成問題的,然而在秦趙戰爭中卻屢屢戰敗,這是為什麼呢?

國力當然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君主的心胸了,我們分別來看看這四位名將的下場。

白起,被賜死,,不過對於秦國來說,幸運的是,當時長平之戰已經打完,白起之死對大局影響並不大,不過秦國沒了白起,之後接連打敗仗,把勝利果實一一丟掉,只好先休養生息.

廉頗,長平之戰最關鍵的時刻,卻被趙王給換掉。長平之戰九年後,擊退燕國的入侵,斬殺燕軍主帥栗腹,進軍包圍燕都三月,令對方割五城求和,並因此受任為相,封信平君。至趙悼襄王時,由於不得志,他先後投奔魏國與楚國。奔魏時居於大梁,而後老死於楚地,葬於壽春。

再說王翦與李牧。王翦身為四朝元老,歷任多位相國,無論是范雎、蔡澤,乃至呂不韋,都對他十分尊重。當他攻下燕都之後,迅即上表告老還鄉,此時統一大業已經完成一半,但重頭戲還在後頭,但他向秦王推薦由其他將領來完成。而當他再度出山滅楚後,無論秦王怎麼勸都要徹底隱退,從而得以善終。

而李牧則就慘多了。

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先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以抵禦秦國為主 ,因在宜安之戰重創秦軍,得到武安君的封號。公元前229年,趙王遷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聽信讒言奪取了李牧的兵權,不久後將李牧殺害,李牧死後不到一年,趙國就亡了!

趙國除了廉頗、李牧,還有相當多的賢臣良將,然而卻不加以好好利用,屢中秦國反間計,焉有不亡之理

獨立學者,作家,國學起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靈遁者起名閣 的精彩文章:

旺妻的面相特徵,其實不難判斷
佛洛依德戀母情節的理論,並不嚴謹

TAG:靈遁者起名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