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國暗藏三大奇人?一人險遭繼母暗殺,還有一人和諸葛亮針鋒相對

三國暗藏三大奇人?一人險遭繼母暗殺,還有一人和諸葛亮針鋒相對

文:嶽麓殘陽(作者原創授權)

在傳統相聲名段《歪批三國》中,許多相聲表演藝術家都提到了三國中的「三」。其中有明確體現在《三國演義》回目中的「三」,如三英戰呂布、三讓徐州、三顧茅廬、三氣周瑜等。另外還有許多故事情節中暗藏的「三」,比如經常被提到的「三妻」:呂布戀妻、劉備撇妻、劉安殺妻。還有蘇文茂先生提到的三個做小買賣的:劉備賣草鞋、張飛賣豬肉、趙雲賣年糕(常山趙子龍老邁年高);三位數學家:研究代數的諸葛亮、研究幾何的曹操、研究三角的貂蟬等等。相聲段子中由此得出一個結論:「三國」之所以叫「三國」,是因為帶「三」字的事情多。

除以上相聲包袱以及小說情節中的「三」之外,三國歷史上也有很多的「三」,比如建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還有著名的淮南三叛:一叛王凌、令狐愚,二叛文欽、毌丘儉,三叛諸葛誕。

相聲、小說、歷史中三國的「三」已是不勝枚舉,然而民間傳說,以及其他典籍中,還存在著大量的「三」。比如民間盛傳的關羽第三子關索,不僅排行第三,還以三家之姓為名,名為「花關索」,取了三位妻子:鮑三娘及王悅、王桃姐妹等。元代編錄的《二十四孝》中,也收錄了三位三國時期的大孝子,本期文章就與大家一起聊聊這三位大孝子。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孝道一直是中國儒家信奉的傳統道德標杆,從古至今都被世人奉為圭臬。古之仁君以孝治天下,而筆者所喜愛的《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古典名著中,亦有諸多體現孝道的情節,如水滸中提到宋江、雷橫、公孫勝都是至孝之人,宋江甚至有「孝義黑三郎」的名號;《三國演義》中,「夏侯惇拔矢啖睛」一回,夏侯惇的行為不僅凸顯了其勇猛無畏的性格,也是孔子所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思想的體現。另外兩漢之際的察舉制中,「孝廉」也是考察朝廷官員忠孝、廉潔的品質。《二十四孝》中收錄了中國古代二十四位大孝子,作為孝道的楷模供世人效仿、傳頌。其中恰巧有三位是三國時期的人物。

1. 懷橘遺親——陸績

陸績,字公紀,吳郡吳縣人。東漢廬江太守陸康之子,東吳第一名將陸遜的堂叔。《三國志》載,陸績六歲時,於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款待陸績,陸績將三個橘子藏在懷中。臨行拜別袁術,躬身施禮時,橘子從懷中滾落到地上。袁術見狀問道:「陸郎來我這裡做客,還要揣走我幾個橘子嗎?」陸績跪地答道:「我是想拿這幾個橘子回去給家母品嘗。」袁術見狀甚為驚奇,此事亦被傳為佳話,後被收入《二十四孝》中,有詩讚曰:

孝順皆天性,人間六歲兒。

袖中懷綠桔,遺母事堪奇。

《三國演義》中,陸績於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群儒時,作為東吳群儒之一登場,與之針鋒相對。諸葛亮反唇譏問他:「公非袁術座間懷桔之陸郎乎?」可見陸績孝行流傳之廣。

除孝道外,陸績的學識也十分知名。陸績在十幾歲時便博學多才,見識過人,當時的名人學者如虞翻、龐統等人都與他友善。陸績成年後成為經學大師,擅長禮經、易經。陸績曾推算出自己的壽命,以及後來的三分歸晉。可見其易學功力之深厚。陸績於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去世,年僅32歲。

2. 卧冰求鯉——王祥

王祥,字休徵,琅邪臨沂人。三國曹魏及西晉初年名臣,也是魏晉時期聲名煊赫、權重一時的琅琊王氏族人。王祥傳記見於晉書,但因其主要生活在司馬氏篡魏(265年)之前,故筆者將其算作三國時期人物。

據《晉書》記載,王祥生性至孝,其生母早喪。繼母朱氏不慈,常給其父王融吹枕邊風,說王祥的壞話,王祥因此失去了父親的寵愛。父母常讓王祥打掃牛圈,但王祥卻愈加恭謹。父母有病時日夜服侍,不離左右,睡覺也是和衣而卧。湯藥必定自己先嘗。王祥家有棵紅沙果樹結果,繼母令王祥守護,每逢有大風雨,王祥總是抱樹哭泣。

王祥卧冰求鯉的故事最早見載於干寶《搜神記》中,《晉書》、《二十四孝》亦將此事收錄其中。有一次,繼母朱氏想吃鮮魚,當時天寒冰凍,王祥脫下衣服,準備破冰捕魚(《二十四孝》中說王祥卧在冰上用體溫將冰融化),忽然冰塊自動融化破裂,跳出兩尾鯉魚,王祥得以拿著鯉魚回去孝敬繼母。繼母又說很想吃燒黃雀,不久就有數十隻黃雀飛進帳幔中,王祥又拿來奉養繼母。鄉里人聽說這些事情,都驚嘆這是王祥的孝心感動了上天。

另據《世說新語》記載:一次,王祥換床睡覺,繼母朱氏想對王祥暗下殺手。恰巧王祥起床小解,繼母之刀只空砍得被子。王祥回來後,知道朱氏對此事倍感懊惱,便跪在她面前請求處死自己。朱氏因此深受感動而悔悟過來,從此像對親生兒子那樣對待王祥。

雖熱繼母朱氏不慈,但朱氏所生的王覽與哥哥王祥卻十分親善。每每阻止母親虐待哥哥的行為。因為怕母親給哥哥的食物與酒水中下毒,王覽爭著喝母親給哥哥的酒,並且親自品嘗母親給哥哥的食物。王覽的事迹,被載入「二十四悌」之中。因王祥孝順父母,愛護兄弟,王覽敬愛兄長,故人們將兄弟二人所居之處稱為「孝梯里」。後王覽一支人才輩出,其中就有東晉的中興名相王導以及書聖王羲之。

另據《晉書》記載,咸熙元年(264年),司馬昭受封晉王,王祥與荀顗一同前往拜見司馬昭。荀顗主張見到司馬昭時行大禮,但王祥確認為這樣有損於國朝的威望與司馬昭的德行。所以當見到司馬昭時,荀顗立即下拜,而王祥只是長揖。司馬昭感慨道:「今日才知道您是多麼看重我啊!」

有不少史家因上文中王祥的種種事迹而稱頌他恪守孝道、兄友弟恭、不媚強權的美德。但也有評論者如胡三省、王夫之等對王祥的所作所為持質疑態度,認為王祥最終在司馬氏篡魏時不盡臣節,無動於衷,卻在此前的一些細節上惺惺作態,沽名釣譽,不是真正的仁人君子所為。

筆者認為,孝敬父母、愛護兄弟的行為固然值得讚揚,但王祥的孝行並不值得效仿。後母朱氏對王祥百般刁難,萬般凌辱,王祥依然逆來順受,委曲求全。這種「孝」在現代角度來看未免太過迂腐。畢竟子女並非父母的附屬品,父母對子女虐待不僅要面臨道德的譴責,更要受到法律的嚴懲。即使放在古代,王祥的行為也未免有些太以德抱怨,甚至可以說有些愚孝。而被儒家尊為聖人的孔老夫子是明確反對以德報怨及愚孝的。二十四孝中還有不少類似於王祥的故事,如虞舜等,都可以視之為古代的思想糟粕,予以摒棄。

3. 哭生竹筍——孟宗

孟宗,字恭武(《建康實錄》作子恭),江夏鄂城(今武昌)人。後因避孫皓字諱,改名孟仁(下文統一作孟宗)。三國時期吳國官員,官至司空。

孟宗少年喪父,母親年老病重,想吃竹筍羹。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不多時,地面開裂,生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

除「哭生竹筍」外,孟宗與母親之間還有其他幾則故事也十分感人,可以說是母慈子孝的典範。

孟宗少年時跟隨南陽著名學者李肅學習,母親給孟宗做了一床寬大厚實的被子,寬度是正常規格的兩倍。有人見狀十分好奇,就詢問緣故,孟母回答說:「小兒沒有足夠的德行來結交有學問朋友,而做學問的人大多清貧,所以我才做了這麼一床大被子,讓他們在天冷的時候可以一起鑽進被窩學習,藉此增加他們的友誼,或許可以讓他結交幾個意氣相投的好友。」這也許就是「好基友,一被子」最早的出處。後來孟宗步入仕途,一開始在驃騎將軍朱據手下做隨軍的文員,把母親也接到軍營一起居住。軍旅生活異常艱苦,孟宗覺得自己的才華志向難以施展,又恰逢夜雨,屋頂漏水,孟宗觸景生情,起床哭泣,並去向母親道歉。孟母勸慰兒子說:「你現在更應該打起精神,自我砥礪。男子漢大丈夫,這點苦有什麼值得哭的?」朱據聽說了此事,表奏朝廷,讓孟宗改任監管漁業的監池司馬。孟宗親自動手結網捕魚,做成鹹魚罐頭寄給母親。不料孟母將魚罐頭全部寄回給孟宗,還寫信告誡兒子:「你是管理漁業的官員,卻寄魚罐頭給我,這不是避嫌的做法。」這就是「孟宗還鮓」的典故。

孟宗的母親既慈且賢,任何時候都不忘對兒子的勉勵、教導。孟宗最終能夠一路平步青雲,離不開孟母的諄諄教誨。也難怪孟宗對母親如此孝順,筆者若有幸成為孟宗的朋友,肯定升堂拜母,認老太太做乾媽。

後來孟宗做到吳縣縣令,根據當時的國家規定,地方官不可帶家人赴任,所以孟宗與母親分隔兩地。孟宗心裡時時惦念母親,但凡得到當地一些時下的土特產,都會在第一時間寄給母親,絕不自己優先享用。後來孟母去世,孟宗甚至不顧國家規定,冒著殺頭的重罪跑回老家為母親守孝。後來吳國高層得知此事,還特意從輕處分,之後又讓孟宗繼續做官,以示褒獎優待。

《二十四孝》中的三位三國人物,陸績的故事最為真實,而王祥、孟宗的故事都比較玄幻,充滿神話色彩。陸績童年便知盡孝,孟宗母慈子孝,在當代亦可視為典範,王祥的事迹卻不值得效仿。從故事的神話色彩與誇張色彩來看,古人為宣揚孝道的確煞費苦心,但過猶不及,過度的宣傳與畸形的事例反而是對人性的束縛與價值觀的扭曲。我輩只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優良的傳統道德繼續發揚光大,就是對先賢最大的慰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白馬晉一 的精彩文章:

孫悟空為奪取如來一件寶貝,竟火燒觀音禪院?或藏唐僧一個秘密!
蜀漢暗藏神秘五人組,諸葛亮和此人在列?關羽兵敗荊州,他是參謀

TAG:白馬晉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