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譚嗣同被捕,父親是封疆大吏卻沒求情,張之洞出手營救但為時已晚

譚嗣同被捕,父親是封疆大吏卻沒求情,張之洞出手營救但為時已晚

譚嗣同被捕,父親是封疆大吏卻沒求情,張之洞出手營救但為時已晚。

我國封建社會有著長達兩千多年,每種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這種制度當然也是有利有弊的。利處當然是一個政策實行的效率高,弊端是如果國家的所有的權利都掌控在一個人的手中,那麼難免會造成那種絕對的獨裁,從而導致政策決定上的失誤,不斷地壓榨百姓,最後到達百姓們都接受不了的程度,這樣對於一個國家的發展來說,也是極其不利的。

不知道大家對維新變法有所了解嗎?那也正是因為清朝末年的政治腐敗,一些先進分子開始為國家謀出路,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康有為、梁啟超以及戊戌六君子了。他們的政治主張,得到了一些改良派的支持,光緒帝也是他們的支持者之一,他們計劃採用武力的手段從保守派手中搶奪權力,可惜卻被袁世凱在關鍵時刻出賣了。康有為、梁啟超等兩位領導人在得知消息後,急忙逃亡日本。

但是戊戌六君子卻被捕了,雖然他們六個人,每一個人都有不簡單的背景,但最終結局都是慘死。我們今天要說的人正是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當年他立志要為國家謀出路,覺醒眾人。哪怕是為中國變法而死,他也心甘情願,這種豪氣百年來可以說是感動了許多代人。但許多人應該並不知道,他的父親譚繼洵,其實在當時是一位非常顯赫的官員,是當時的湖北巡撫,這可是清朝的封疆大吏,換個說法就相當於今天的省長地位,大家懂他父親的地位有多高了吧。

按說作為封疆大吏的父親,怎麼能看著自己的兒子判死刑,而置之不理,甚至沒有一句求情的話呢?估計大家也是非常的困惑,別急我們來一起看看到底是怎樣吧。

首先,既然他的父親也是湖南派系的官員,譚繼洵在年輕時,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以曾國藩為代表的一批湖南人都棄筆從戎了,然而譚繼洵依舊循規蹈矩地通過科舉打開仕途之門,從這點就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比較保守的人。

後來當上高官後,他又徹底地接受當時的舊制度,變成一個更加頑固保守的人,因此他也是不接受自己的兒子的看法。對於年紀已經大了的譚父來說,就是希望可以順利地保住這一個職位,能有一個安詳一些的晚年,不希望再惹出太多的事端了。但是,兒子在變法的道路上根本就攔不下來,越走越遠,即使是當時的情況已經不對了,也毅然還是要繼續變法,對於兒子實行的變通,他是極其的反對的,因為兩人屬於政敵,意見衝突很大,所以他們父子之間的關係是非常的僵。

當時譚父的頂頭上司,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湖廣總督張之洞,他是一個很有魄力的人,做事很果斷,也是一位比較偏向於革新的人士,因此他是相對比較支持譚嗣同等人的維新的,這當然也讓譚父感到有些無奈,但無奈對方是自己的上司,自己管控不了別人,連自己的兒子都是越反對越堅持,也是不好多說些什麼。

當後來的維新已經嚴重威脅了慈禧一黨人的利益,他們開始對維新這黨人下毒手了。然而,作為父親呢?為了自己的利益,不為自己的兒子說話、沒替兒子求情,這真的很令人寒心。

而張之洞呢?作為一個有情有義的人,不惜冒著巨大的風險,願意為譚嗣同,以及自己的學生楊銳,向統治者求情。但沒有用,因為求情時為時已晚,慈禧要除掉6人的決心已改變不了。不過譚父並沒有因為自己與兒子劃清界限而免受處罰,在兒子被殺後,他也被罷官了,不久便在抑鬱中去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不一樣的歷史課 的精彩文章:

此人是著名逃跑將軍,去世時103歲,兒子是家喻戶曉的影視明星
此人當兵前,算命的說:你五行缺金,改名可成梟雄,後來成了省長

TAG:不一樣的歷史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