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作為一國之君,為何混到如此差錢的地步?

《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作為一國之君,為何混到如此差錢的地步?

原標題:《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作為一國之君,為何混到如此差錢的地步?


文/炒米視角


誠如《大明王朝1566》里那樣,嘉靖的下半段,就一件事情,搞錢煉丹。


可是相對而言,他的孫子可以從內帑里拿出幾百萬兩來支持萬曆三大征;可以拿出很幾十萬兩來救濟朝鮮國君;可以拿出好幾百萬兩「補償」他落選的兒子福王。就這樣內帑仍然沒有傷筋動骨。


那為何嘉靖就那麼」缺錢」呢?


某些專家站在一個很現代的角度,給出了一個解釋。那就是明朝財政的拮据,源自於美洲礦工罷工導致得白銀流入量的減少(美洲的礦工順這個鍋我不背),導致了流動性匱乏。因為明朝銀本位,當美洲白銀大量流入明朝的時候,皇帝的內帑也豐足,小市民的小日子過得也寬鬆,《水滸傳》武大郎一個賣饅頭的都能置小洋樓,娶嬌妻;《金瓶梅》里西門慶隨便喝頓小酒花個十幾二十兩也滿不在乎。當大量白銀突然不在持續流入的時候,皇帝的內帑突然吃緊,那麼自然向戶部伸手要錢。


而大明的國庫,」窮」出了名的。明朝稅收在巔峰時期也只有2000多萬兩,到了明末的時候卻跌到了幾百萬兩,往往是捉肘見襟,勉強維持朝廷運轉。而大事小情都特別慎重。


造成這個局面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農業文明的社會裡,靠天吃飯。



偶爾風不調雨不順,就容易出現財稅緊張的情況。而更主要的是,可以拿來收稅的土地是越來越少,明朝有功名的讀書人是不用納稅的,而且還可以在自己的名下掛「地」掙錢。更何況還有朱元璋的幾萬」不工作」的後代呢。所以這種財務狀況實在太糟糕了,財政赤字是難免的。

所以作為明朝的皇帝,嘉靖是有責任「創收」的。


但」創收」的途徑每個皇帝都不一樣。除了朱棣打下來朝貢貿易的底(雖然虧本,但是名氣比較大),萬曆開礦(的確家裡有礦,不指望著皇帝這點工資);朱木匠賣傢具(一個小茶几就是30萬兩),然而只有嘉靖「養豬」(這頭豬叫嚴嵩)。



所以在《大明王朝1566》里才會有「改稻為桑」的國策。嘉靖是揣著明白裝糊塗,目的是為了煉丹差的那100萬兩銀子,為了這點銀子,他可以容忍嚴嵩貪300萬。而嚴嵩利用嘉靖的這個心理,硬是假設出了海外有一個穩定的絲綢貿易市場,然後通過國家資本主義進行「官辦絲綢經濟」,但是最終眼睛盯著的卻是老百姓的土地。


明朝的皇帝只考慮自己用錢,卻沒有一個考慮過朝廷的健康運轉,百姓的疾苦,所以最終才丟了江山。

文/炒米視角


原創首發,歡迎關注或吐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炒米視角 的精彩文章:

皇帝的生理啟蒙老師,教完皇帝後下場如何?
朱元璋殺剩的功臣耿炳文的結局是怎樣的?

TAG:炒米視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