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定都南京後楊秀清派軍北伐,疑惑的是,僅兩萬軍隊如何拿下北京?

定都南京後楊秀清派軍北伐,疑惑的是,僅兩萬軍隊如何拿下北京?

太平軍定都天京後,又佔領了鎮江、揚州,其聲勢浩大,士氣旺盛,可是這時的形勢卻不穩固。清軍在南京、揚州城外紮下了江南、江北大營,另有大軍不斷向南京一帶集結。這個時候,東王楊秀清作出一個重大決定,將太平軍兵力一分為三,分別去北伐、西征和守衛江南。

北伐的戰略目的顯而易見,就是要直搗黃龍佔領北京,推翻清朝統治。楊秀清給北伐的命令是:「師行間道,疾趨燕都,毋貪攻城奪地,靡時日。」這道命令的意思是:北伐軍要盡量走小路,直撲北京,不要貪圖攻城奪地,避免浪費時日。

為此,楊秀清從太平軍中挑選了最為精銳的2萬人去執行這次任務,其中兩廣的老戰士達3000餘人,這些人是跟著洪秀全一路走過來的,既忠誠、勇敢、善戰,,又是太平軍的中堅力量。這支北伐軍由太平軍中最驍勇的戰將林鳳祥、李開芳、吉文遠率領,他們三人都是太平天國的丞相,僅次於諸王。可以說,楊秀清對這次北伐是相當重視的。

所謂的西征,是要求太平軍沿著長江向西進軍,把來時的路線逆著重新走一遍。不同的是,不再如浮雲一樣飄過,而是要攻城據守,設官安民,建立政權。太平軍西征的戰略目的是奪取長江中游地區,免除清軍順江而下攻打南京的危險,保證太平天國的糧食供應。楊秀清等人對西征很有信心,因為整體實力遠遠超過清軍,並派出副丞相賴漢英率軍西征。

太平軍剩下的軍隊用來保衛南京,對付清軍的江南、江北大營。可是看到這裡,很多人不禁心生疑竇,西征和守衛南京這兩件大事合情合理,可為何卻只派出了2萬的部隊去北伐呢?要知道,北京那可是清朝的心臟,區區2萬人能勝任嗎?

按照正常的戰略思維應該是這樣的,太平軍的當務之急是要解決眼下的威脅,即集中兵力消滅江南和江北大營的清軍,然後依託南京、揚州、鎮江等富庶的城市,建立根據地,積聚力量再出師北伐。

當然了,當時出兵北伐也算不上是下策。可是要想打到北京,驅逐清朝貴族,2萬兵力是無論如何也不夠的。南京離京城大約有1000公里路程,中間還有隔著條黃河。讓2萬沒有後勤保障的北伐軍去奪取北京,成功的概率實在不高。

後來的事實證明,這2萬北伐軍還挺能打,一路殺到了天津。如果太平軍當時集中大部兵力北伐,那麼成功的概率還真的很大,曾國藩能不能組織起湘軍實在難說。要知道,太平軍不是被八旗、綠營兵擊敗,而是被湘軍打敗的。

太平天國定都南京時,總人數為50多萬人,其實真正能征戰的軍隊只有10萬人。如果把北伐的2萬精銳用於攻打清軍的江南、江北大營,向長江下游發展,這無疑是最好的選項。

可是,向來知兵的楊秀清還是做了。後來,北伐軍失敗,並且十分慘烈,派出去的精銳部隊連同林鳳祥、李開芳、吉文遠等人再也沒有回來,這次失敗對太平軍的打擊很大,楊秀清派兵北伐被李秀成認為是太平天國「十大誤」之首。

楊秀清這樣做肯定是有原因的,這個原因與太平天國建都緊密相連。其實,在定都問題上,洪秀全主張進軍河南然後直撲北京,可楊秀清卻主張定都南京。他的想法十分明確,就是以南京為根本,然後派出軍隊,向南、北襲擾,能成功最好,不能成功,太平軍至少可以保住黃河以南的地區,關鍵是保住南京。

也就是說,2萬北伐軍派出去,只是楊秀清的一種嘗試,是一種戰術,而非戰略。北伐軍能取勝固然是好,如果失敗也不至於傷了太平軍的根本。所以楊秀清一面要北伐,一方面又僅僅派出2萬人的軍隊。

在北伐一事上,楊秀清這個燒炭工出身的小人物,暴露出自己的局限性,他沒有擺脫小富即安的心理。包括洪秀全在內,他們都沒有堅決推翻清朝統治的雄心壯志,當他們進入南京城之後,享樂主義就把他們的腳步緊緊束縛了,他們失去了雄心,而他們本來是有機會奪取天下的。

而對於清政府來說,楊秀清等人的這種心理給了他們喘息的良機,他們調動所有資源,用於撲滅太平天國這把大火。於是,曾國藩和他的湘軍便出現了,從一定意義上講,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就已顯示出敗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這位老人曾借給八路軍1100萬,40年後持條要賬,政府還8萬
遠征軍被日軍圍困懸崖,17隻猴子解救他們,被稱為「齊天大聖」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