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蘇軾《喜雨亭記》

蘇軾《喜雨亭記》

朗讀:鮑國安

喜雨亭記

【宋】蘇軾

亭以雨名,誌喜也。古者有喜,則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書;漢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孫勝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齊,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風之明年,始治官舍。為亭於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木,以為休息之所。是歲之春,雨麥於岐山之陽,其佔為有年。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與慶於庭,商賈相與歌於市,農夫相與忭於野,憂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

於是舉酒於亭上,以屬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則無麥。」「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則無禾。」「無麥無禾,歲且荐饑,獄訟繁興,而盜賊滋熾。則吾與二三子,雖欲優遊以樂於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遺斯民,始旱而賜之以雨。使吾與二三子得相與優遊以樂於此亭者,皆雨之賜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從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為襦;使天而雨玉,飢者不得以為粟。一雨三日,伊誰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歸之天子。天子曰不然,歸之造物。造物不自以為功,歸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選自《蘇東坡集》)

嘉祐元年(1056年),年僅二十歲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憑藉一篇策論《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並預言其:「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遂脫穎而出,考中進士。四年後,嘉祐六年(1061年),蘇軾再中制科考試,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 隨即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此時的蘇軾年僅26歲,他受朝廷詔命,到鳳翔來做「簽判」,這時候的他少年得志,精力充沛,才幹獨卓,性喜創造。府衙後面有一塊荒廢多年的空地,他規劃,掘溝引水,壘牆修圃,不久,便造成了一個小花園。園中心土丘上又修了一座可觀賞園景色的亭子。

這時,因為當地旱性嚴重,禾苗枯焦,蘇軾被派了一項緊急差事:赴太白山求雨。當時人們救災只靠求神。蘇軾極認真地做這件事,求神祝禱,甚至向皇帝寫疏奏,請求把太白峰龍神的爵位由「侯」改為「公」,因為唐代就封「公」,如今降了級恐怕龍神鬧情緒,不下雨。皇帝也真的降旨,改封為「公」。

過了些日子,陰雲密布,雷聲轟轟,下了一場透雨。百姓歡呼踴躍,恰在這時節,蘇軾主持修建的園亭完工。他喜好交遊,請了上司和同僚朋友到亭里宴飲祝賀。蘇軾借勢隨緣,給自己的小亭取了個嘉名「喜雨亭」。雙喜臨頭,蘇軾文思泉湧,寫了一篇文章,名為《喜雨亭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蘇東坡傳 的精彩文章:

蘇東坡的黃州攻略

TAG:蘇東坡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