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一直被質疑是花瓶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科學家:出任教授30年,卻從沒領過一份薪水

一直被質疑是花瓶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科學家:出任教授30年,卻從沒領過一份薪水

聽說您是……

「洋蔥女神」?

眾所周知,一直以來,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數量是少於男性的,而當超模君今天仔細查看了一下數據之後,仍然是震驚了!

諾獎得主中「陰衰陽盛」現象的嚴重程度絕對超乎你想像,在迄今為止產生的近900位諾獎得主中,僅有48位是女性。

其中,偏差最嚴重的便是物理學獎了,在100多年來,超過200位的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女性僅僅是佔了2個席位。。。

而這兩位女性的其中一位,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於1903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是世界上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

然而,在居里夫人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後的半個多世紀里,諾貝爾物理學獎依舊保持高冷,沒有獎勵過其他任何一位女物理學家。

直到1963年,瑪麗亞·格佩特-梅耶(Maria Goeppert-Mayer)因發展了解釋原子核結構的數學模型而問鼎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繼居里夫人之後的第二位女性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瑪麗亞·格佩特-梅耶

不過,與居里夫人相比,這位同樣奪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傳奇女子卻顯得「低調」許多,以至於很多人都不知道物理界還有這號人物。

那今天超模君就給模友們好好介紹一下這位梅耶夫人吧。

1906年,瑪麗亞·格佩特-梅耶出生於德國小鎮卡托維茲(現屬波蘭),是家中獨女。

1910年,父親被任命為哥廷根大學的醫學教授,於是,舉家遷往哥廷根。

彼時,她父親已經是他們家族中的第6代教授,而出生在科學世家的瑪麗亞,從小就被一大堆大學裡的學生、教授以及其他學者包圍著,其中甚至還包括了之後獲得諾貝爾獎的恩里科·費米、維爾納·海森堡、保羅·狄拉克和沃爾夫岡·泡利。

費米、海森堡、狄拉克、泡利

看到這裡,也許你會覺得,這就是典型的「贏在起跑線上」啊,然而接下來就是瑪麗亞一生順遂,直至獲諾獎。

然而,身為女性,瑪麗亞的一生卻並沒人們想像中的順遂,甚至是在各種不公待遇中艱難前行。

20世紀初的哥廷根,是世界公認的理論物理研究中心,是科學的聖地。然而儘管如此,女孩子還是無法獲得與男孩子同等教育的權利。

那個時候,偌大一個哥廷根,竟然只有一間私立學校是接收女孩子的,瑪麗亞便來到了這裡學習,準備將來考進哥廷根大學。

然而,好景不長,瑪麗亞在這間學校學習了兩年之後,學校莫名倒閉了,瑪麗亞就這樣被提前畢業了。

好在,天資聰穎的她,還是以優異成績通過了哥廷根大學的入學考試,成功進入這所世界頂尖學府。

起初,出於自己的興趣,瑪麗亞打算專攻數學。不過,不久之後,瑪麗亞便轉學物理了,原因很簡單,畢竟那時比較流行學物理

事實上,在20世紀初,量子力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正在蓬勃地發展,各種新的思路和觀點都異常活躍,這些都深深吸引著瑪麗亞,她也想要解開量子力學的秘密。

於是,瑪麗亞便跟著德國著名物理學家馬克斯·玻恩(Max Born)學習,正式踏進量子物理領域。

1954年諾獎得主馬克斯·玻恩

1930年,24歲的瑪麗亞便順利從哥廷根大學博士畢業,當時她的博士論文是研究原子的雙光子吸收之可能性,並計算出了兩個光子同時發射或吸收的概率。

不過,由於這個概率非常之小,當時無法觀測到,直到30年後,激光發明出來,這一現象才終於被證實。

而為了紀念瑪麗亞在這個領域的貢獻,雙光子的吸收截面單位被命名作GM(Groppert-Mayer)。

瑪麗亞與丈夫

畢業之後,瑪麗亞隨丈夫,化學家喬瑟夫·梅耶(Joseph Mayer),移居美國。她的丈夫先後任職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而瑪麗亞也在這兩所學校繼續研究物理。

不過,瑪麗亞的待遇就沒有丈夫的那麼好了,她留在學校里做物理研究純屬是靠自己的興趣支撐

她的求職申請屢屢被拒,只因她丈夫是這裡的教授,無論她多優秀都沒用。

瑪麗亞說:「沒有一所大學會考慮僱傭一名教授的妻子。」

最後,為了能繼續自己的物理研究,她只好提出她不會拿一分錢報酬,自願留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工作。

於是,她被安排在一個閣樓中辦公,當一位物理系教師的助手,協助這位教師同德國進行通信聯繫。

然而,在外人看來,瑪麗亞卻成了「妻憑夫貴」的典型,她就是一個花瓶,借著丈夫是教授而留在大學裡混日子

那段時間,最值得慶幸的是,瑪麗亞可以實用學校實驗室里的各種科研設備,還可以見到很多同行,並與他們進行學術交流。

在加上瑪麗亞的刻苦學習,潛心研究,很多高質量論文也由此產生。

1935年,她提出了雙β衰變理論,並計算出了原子核的雙β衰變過程,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很多科學家也因此對她刮目相看。

不過,瑪麗亞的待遇不僅沒有因此而好轉,反而在不久之後,夫妻倆雙雙被解僱。

之後,丈夫受聘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系,瑪麗亞也謀得了一個教師職位,只不過仍然是沒有薪水的。

1946年,夫妻倆又來到了芝加哥大學,瑪麗亞這次得到了一個「志願」教授的職位,依然沒能領到一分錢。

好在不久之後,鄰近的阿貢國家實驗室成立,瑪麗亞在那裡的理論物理組找到了一份兼職工作。

經歷過諸多不公待遇的瑪麗亞表示早已習慣了,她最大的滿足就是能繼續探索量子物理的秘密,與其他優秀物理學家們探討問題。

此時瑪麗亞的興趣範圍也擴大到原子核物理,並直接盯上了違背當時主流知識的原子核的「殼層模型」。

在那個時候,人們對原子的核外結構已經有了比較清晰的理解,早已知道電子在球形殼中繞著原子核運轉。

但是對於原子核本身的結構可以說是仍然是一個謎,儘管已經知道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知道了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也知道當質子數和中子數為某個特定數值或兩者均為這一數值時,原子核的穩定性會變大,這些數值被稱為「幻數」。

並且在1933年之前,科學家就已發現了2、8、20、28、50、82和126等幻數的存在。

然而,在此之後,關於「幻數」存在的證明就沒有任何進展了,因為證實了「幻數」,就等於證實了當時的一個猜想「核殼層模型」,這意味著要挑戰當時的權威,即著名物理學家尼爾斯·波爾於1935年提出的「原子核液滴模型」。

當時,很多與瑪麗亞合作的科學家都說她瘋了,竟然敢有與大師波爾的原子核模型完全相反的想法!

不過,瑪麗亞才不管這些,她一直堅持她自己的想法,認為原子核本身肯定具有質子與中子的穩定封閉殼層,它們便圍繞著共有的質心運轉,就像原子內電子圍繞著原子核運轉一樣。

後來,在費米的建議下,瑪麗亞研究了「自旋-軌道耦合」理論,首次用此來試圖解決「幻數」問題,並於1949年提出了原子核殼層結構的數學模型,於1955與物理學家漢斯·楊森(Hans Jensen)共同出版了《原子核殼層結構的基礎理論》一書,徹底解釋了"為何特定數量的核子使原子核特別穩定"這個困惑物理學家許久的問題。

瑪麗亞與費米

瑪麗亞將她的這個理論比作「跳華爾茲」:

禮堂中的所有夫婦都沿著同一方向繞圈起舞,這就是軌道,而每對夫婦都在舞步中旋轉,便是自旋。原子核中也是同樣道理,質子和中子彼此按照一定的軌道環繞的同時旋轉,就像舞廳中跳華爾茲的一對對伴侶,形成像洋蔥那樣一層層的構築路徑

因此,瑪麗亞的核殼層理論也被稱為「洋蔥理論」,連「毒舌之王」泡利都尊稱其一聲「洋蔥女神」。

1963年,已經57歲的瑪麗亞,憑藉著她的原子核殼層模型,站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領獎台上,成為世界上第二位問鼎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也盛裝出席了當年的頒獎典禮。

那一年,瑪麗亞成為了全世界最閃耀的那顆星,諾獎公布後收到了近1000封祝賀信以及無數的小禮物,還有各大媒體無盡的採訪,所有人的崇拜。

然而,卻沒幾個人知道,身為女性的瑪麗亞,從小到大經歷過多少歧視,遭遇過多少不公,直到得諾獎的3年前,瑪麗亞才獲得了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正教授職位終於拿到了幾十年來的第一份報酬……

1964 年,瑪麗亞曾在一次面對 400 名高中女生的演講中,表示過,她所認識的那些在婚後繼續從事科學事業的女性,都是跟科學家結婚的,但是女性從事科研總體上還是有很好的機會的,並敦促她們好好學習科學知識。

她說:「成為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女性,力所能及地推動對科學的認知。

「我們的國家需要你們。我這一代人已經做出了我們的貢獻,現在輪到你們繼續下去了。」

文章來源於超級數學建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物理 的精彩文章:

最新公布世界最強大學排名發生重大變化!
層次越低的人越在意!

TAG:環球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