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人結婚為何定在黃昏時候舉行,以及有哪些必做的儀式

古人結婚為何定在黃昏時候舉行,以及有哪些必做的儀式

人生有四大喜事,「洞房花燭夜」便是其中之一。在古代,「洞房花燭夜」有「小登科」之稱,堪與金榜題名相媲美。而「洞房花燭」便是婚禮的題中應有之義,因此對於一個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時刻。

我們常說中國是禮儀之邦,主要奠基於周代的禮樂文化。在周代,有所「禮有五經」之說,即所謂的「吉凶軍賓嘉」是也。而婚禮則屬於嘉禮,有「禮之本」之稱。婚禮為何如此重要呢?《禮記·昏義》曰:「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在這裡「婚禮」寫作「昏禮」,也就是表明其在黃昏時候舉行。那麼,昏禮又為何在黃昏時候舉行呢?

根據《白虎通義》記載,「婚者,謂黃昏時行禮,故曰婚。」黃昏時候有何特殊意義呢?古人常以陰陽解釋天地萬物,而黃昏時刻正是陰陽交替之際。男子屬陽,女子屬陰。男女結合正暗合了陰陽交替之義,如此則無違於天時。

其實,婚禮由其產生到完善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根據相關學者的研究,原始社會時,人們實行群婚制,往往沒有固定的配偶。後來隨著生產力及文明意識的進一步提升,產生了對偶婚。就在群婚制向對偶婚轉變的時期,男子為了獲取交配權,往往會採取搶親的方式。而搶親一般在夜晚進行,搶回來的新娘立即拜堂成親,就這樣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固定時刻的成親儀式。這種成親儀式經歷過夏商二代的沿襲,到了「鬱郁乎文哉」的周朝,形成了完備的婚禮儀式。

在古人看來,婚禮不純粹是兩個人愛情的保障,其最主要的還是政治倫理行為。「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這就決定了婚禮是兩個家庭乃至兩個家族之間締結關係的社會行為。既然涉及到兩個家族,那就牽涉到太多的因素。日本人類學家綾部恆雄曾指出,人類生命歷程中的這種儀式,「其意義首先是向社會公開表示個人在其所屬社會中獲取的新地位和新職能,使經歷儀式的本人認識到自己的新身份。」因此,婚禮也就不僅是結婚雙方或兩個家族之間的事,更是一種調節社會關係的倫理行為。

婚禮的程序極為繁雜,儀式感十足,因此顯得極為隆重。對婚禮儀式的行為程序、言語及相關物品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儀禮·士昏禮》、《禮記·昏義》。而在其中,規定了所謂的「六禮」,垂範三千年,影響至今。

所謂的六禮,即包括「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六道手續。

納彩:其意思即是指男家使人納其採擇之禮,以表示採擇此女為婚姻的意思。此外還需特彆強調一點,在納彩之前還有「下達」之禮,即男方先譴媒人到女家提親,女家許之,然後男方才又譴媒人到女家納彩,即贈送彩禮。

問名:其意思即指在納彩的同一天、緊接著緊接納彩之後所行之禮,即向女家主人訊問女子之名。

納吉:之所以要問名,是為了回去由男方主人占卜娶該女子是否吉利。如果吉利,男方就譴媒人至女方家中告知,此為「納吉」。

納徵:納吉之後就是納徵,即男方譴媒人向女家贈送聘禮,這是表示兩性婚姻關係的正式確立,所納之禮也最重。

請期:納徵之後,男方要通過占卜挑選一個好日子成親,日期確定之後,須譴媒人到女方家報告。但報告時卻是先由媒人代表男方主人向女家主人請示婚期,此為表示謙虛不敢自專之意,故有「請期」之稱。當女家主人一再推辭之後,媒人才將男方選定的日子告訴女方主人。之後,便到了婚期親迎成婚了。

親迎:指到了約定的婚期,男方要親自去往女方迎娶新娘。

此外,還需特彆強調一點。根據《禮記》記載,到了迎親之日,「壻執雁入,揖讓升堂,再拜奠雁,蓋親受之於父母也。降,出。御婦車,而壻授綏,預輪三周。先俟於門外。婦至,壻揖婦以入。共牢而食,合巹而酳,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這一段描述的是男方前往女方家迎親的場景。婿拿著雁進入廟門,同女方主人行三揖三讓之禮,而後登上廟堂,將雁擺在地上並向女子行再拜禮,這是表示親自從女方父母那裡接受了婦。

之所以要以雁為迎娶之禮,也是有深刻原因的。《說文解字》曰:「雁,知時鳥,大夫以為摯,婚禮用之,故從人從佳。」其意在說雁為季節性遷徙鳥類,官宦人家將其奉為上品,婚禮時常用它來待客。《古今詩話》云:「北方白雁,秋深乃來,來則霜降,謂之霜信。」《白虎通義·嫁娶篇》也說:「用雁者,取其隨時南北。」如此,我們便可以看出,所謂的「雁」包含有兩層含義。

一為「不失時」,雁為候鳥,秋南飛而冬北返,順應自然規律。男女的婚姻結合也是順應自然生理的,要不失時。

另一方面,《白虎通義·嫁娶篇》記載:「娶飛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禮,長幼有序,不逾越也。又婚禮贄不用死難,故用雁也。」我們發現雁往往成雙成對飛行,鮮有落單者。在雁群中,往往成雙成對,矢志不渝。如有一方遇難,則另一方必捨命保護。故用「雁」表示男女雙方信守不渝的象徵。

「合巹而酳」傳到了今天已演變為交杯酒。其實最初的時候,則是將一個葫蘆剖開成兩半。男女雙方各執一半,表示陰陽雙方結合為一體,榮辱與共,永不分離。

但從這些儀式來說,婚禮的確是夠為繁雜的了。但繁雜恰恰說明了古人對婚禮的重視,故舉行的如此隆重。夫婦之道被視為人倫之始,王化之基。因為有夫婦然後才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如此由家庭而社會,再到國家,構成了家國同構、家國一體的社會組織結構,對中國傳統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中國古代的婚禮儘管有深刻的社會倫理政治意義。但婚禮主要是兩個家庭(家族)社會關係的締結,有時甚至是排斥男女之間的自由戀愛的。因為此種婚禮最為重視的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詩經·豳風·伐柯》一詩中的「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便無疑揭示了這一點。

文:甪里先生

參考文獻:《白虎通義·嫁娶篇》《古今詩話》《說文解字》《禮記》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品讀 的精彩文章:

從漢末到唐朝的七百年間,一句簡單的讖語讓眾多造反者前赴後繼
兩千年前的阿富汗黃金飾物,值得一看

TAG:歷史品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