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南明滅亡後鄭成功為何不迎立宗室為帝?原因有三,最後一條是關鍵

南明滅亡後鄭成功為何不迎立宗室為帝?原因有三,最後一條是關鍵

原標題:南明滅亡後鄭成功為何不迎立宗室為帝?原因有三,最後一條是關鍵


文/格瓦拉同志


鄭成功雖然自稱明朝忠臣,並以反清復明為己任,但讓人倍感意外的是,在南明永曆帝遇難後,鄭成功和他的子孫儘管仍掛著明朝的旗號,但卻沒有扶立新君,而是由自己的家族來統治台灣,做起了實際上的「土皇帝」。那麼,一向以忠臣自詡的鄭成功為何不立宗室為帝呢?本人不揣冒昧,認為原因大致有以下三點:


鄭成功一直以大明忠臣自居


其一,跟隨鄭成功到達台灣的明朝藩王們,大都名望很低,不足以號令全國。據《台灣歷史辭典》記載,鄭成功經營台灣時,魯王世子朱弘桓、瀘溪王朱慈曠、巴東王朱江、樂安王朱俊、舒城王朱著、奉南王朱熺、益王朱鋯、寧靖王朱術桂等宗室紛紛到此避難,人數並不算少。然而,從這些宗室的身份來看,大多屬於遠支皇族,且名望很低,不足以承繼大統、號令全國。


但在依附於鄭成功的宗室中,畢竟還有一位地位極尊、名望極顯的宗室,此人便是曾擔任過監國職務的魯王朱以海。由於監國相當於准皇帝,所以朱以海有一萬個理由應該被迎立為帝,但是他卻有一段讓鄭成功深惡痛絕的「黑歷史」,那便是在位時曾跟隆武政權「同室操戈」。正因如此,朱以海被鄭成功拋棄,不僅沒有被扶上皇位,甚至都沒能到達台灣(朱以海避居金門11年,並最終死在那裡)。


朱以海雖得鄭成功的庇護,但未能當上皇帝


其二,南明小朝廷們都有好內鬥、胡作為的「黑歷史」,讓鄭成功在扶立新君時,極其不安心。南明局勢動蕩不定,宗室們對皇位普遍極度渴求,一旦手中有權有兵,不論局勢是否對他有利,都有稱孤道寡的志向。而等到他們上台後,無一例外都是槍口對內,跟其他並存的政權兵戎相見,同時還在小朝廷內部大搞黨爭,不把自己「搞死」誓不罷休。


無論是魯王朱以海跟隆武帝朱聿鍵之間,還是紹武帝朱聿鐭與永曆帝朱由榔之間,他們之間的激烈廝殺不僅造成兩敗俱傷的局面,而且給清朝提供消滅他們最好的機會,令天下仁人志士寒心至極。而在弘光、隆武、永曆三朝內部之間,黨派間的紛爭、傾軋導致內耗嚴重,使其無法凝聚共識,團結一致對抗外敵。正因如此,鄭成功對這些自私自利、昏庸愚蠢的藩王非常不放心,為避免他們將內亂帶到台灣,乾脆不再立藩王為帝。


南明永曆帝朱由榔


其三,鄭成功有自己的私心,那便是建國稱王,不允許任何人對他發號施令。這心思在鄭成功,尤其是其子鄭經的一系列舉動表現的非常明顯。永曆帝即位後,鄭成功雖以明臣自居,並奉永曆帝為正主,使用其年號,但拒絕永曆帝派人到其軍中任職,儼然一支獨立的勢力。等到他入據台灣後,更是以「延平王」的名義開府治事、統治全台,絲毫不許永曆朝廷置喙。


成功自江南敗還,知進取不易;桂王入緬甸,聲援絕,勢日蹙,乃規取台灣...成功乃號台灣為東都,示將迎桂王狩焉。以陳永華為謀主,製法律,定職官,興學校。台灣周千里,土地饒沃,招漳、泉、惠、潮四府民,辟草萊,興屯聚,令諸將移家實之。見《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四·列傳第十一》。



「三藩之亂」時兩岸形勢圖

等到永曆帝遇害後,其子鄭經雖然仍使用明朝賜予的「延平王」封號,並聲稱謹守臣禮,但在內部卻開始自稱「東寧國王」(鄭經以「東寧」稱呼台灣)。不僅如此,鄭經在與清廷商談議撫條件時,明白無誤地提出欲效仿朝鮮、越南,做清朝的藩屬國,而非與大陸完成統一(「鄭錦請稱臣入貢如朝鮮,上未之許。」引文同上。「鄭錦」為鄭經之誤)。


鄭成功及其子孫統治台灣長達22年時間,在堅持抗清事業的同時,在台灣設府置縣,建立各級行政機構,並大力發展農業和國際貿易,將一個原始、封閉的海外孤島變成一塊百業漸興、生機勃勃的寶島,功勞不可謂不大。1683年,康熙帝派大將施琅跨海收復台灣,末代延平王鄭克塽兵敗投降,台灣自此再度與大陸實現統一。



對於鄭成功的歷史地位,康熙帝讚譽有加

康熙帝收復台灣後,為免當地民眾再起抗清之心,下令將鄭氏在台諸墳悉數遷葬大陸。然而康熙帝並未抹殺鄭成功的功績,並專門為他擬寫對聯「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見《清聯三百副·康熙挽鄭成功聯》),可見對他推崇之深。隨著明鄭時期的終結,明朝正式走進歷史。


史料來源:《清史稿》、《台灣歷史辭典》、《清聯三百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磚家 的精彩文章:

此國號稱非洲「小美國」,百年間從小康變為赤貧,現由球王當總統
她是朱元璋最疼愛的女兒,不幸嫁給一個花心男,年紀輕輕便被氣死

TAG:文史磚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