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揭示宇宙的真相,大道的衍生變化規律

揭示宇宙的真相,大道的衍生變化規律

1

陰陽是萬物以及眾生,各種事件,善惡報應的雙方當事人。古人用陰陽代表,就是給兩方起個名字。一個叫陰,一個叫陽。現在人舉例子講張三與李四,古代的人就是用陰與陽表示雙方的關係。具體的又有五種狀態,即五行。陽是主動的,熱的,向上的,明顯的,清靜,剛強的,陰是與陽相反的。陰與陽不是單純的對立關係,有陰必有陽,陰陽是互相的。古人用生克制化表示。

萬物負陰而抱陽,萬物從外相上看,物與物之間的關係,有陰陽雙方,物質內部也有陰陽關係。比如雷電,兩朵雲摩擦生電,這兩塊雲是陰陽的雙方,一個主動,一個被動。而電的的內部,又有陰陽,水的分子原子是電子與質子,又是陰陽關係。表面看是兩塊雲的作用,內部是水中的電子與質子的作用。

道教認為,道經是三清天尊——三洞教主為拯救宇宙眾生,使用自然妙氣書寫的先哲聖典。道經藏於「七寶玄台」,神仙通過乩仙降筆等方式將經書傳授給高道名士,再由他們傳播佈道於世間民眾。道教經典卷帙浩繁,包羅教理教義、教規教戒、修鍊法術、齋醮科儀、傳道弘道與風水推算等各方面內容。

戰國中期的齊國興盛起了尊崇黃帝和老子的黃老道教,西漢前期的統治者推崇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漢武帝後,黃老學說走向民間,與方仙道合流成黃老道,由政治信仰轉變為宗教團體。孔孟的儒家思想被道教所兼容,構成宗教倫理道德的主體;墨家尊天明鬼、兼愛互助和科技方術等思想與內容,被道教涵蓋;《易經》是道士的基本經典,易學理論滲透到神學哲學、符籙丹道和齋醮科儀各方面;先秦道士鄒衍的陰陽五行學說,也為道教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2] 兩漢黃老道教的《太平經》宣揚氣化天地、天人合一、天道承負、樂生好善,以「太平世道」為目標。東漢丹鼎道派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將易學、黃老、火候三者參合,總結髮展了道教的養生煉丹術。

西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陝西咸陽道士茅盈及其弟茅固、茅衷於句曲山採藥煉丹,濟世救民,百姓感其功德,遂改山名為「茅山」,茅氏三兄弟被稱為茅山道教祖師。三茅真君得道於茅山,開茅山道派。早於五斗米道的創立近300年。[3] 漢末軍閥張魯偽稱其祖張陵於東漢順帝年間,在蜀地鶴鳴山自稱老君「授以正法,命為天師」,炮製其祖孫三張立教說以惑眾。實際上是由被張魯殺害的張修建立五斗米道(天師道),尊老子為教祖,奉《道德經》為基本經典,[4] 修行符籙咒祝、三官手書。後篡教成功的張魯在漢中建立了地方割據的短暫政權。[4] 靈帝時期,黃老道教徒張角在中原地區創立太平道,以《太平經》為主要經典,在疾疫流行時用符水咒說為人治病,發展了幾十萬信徒並建立三十六方來管理。張角在184年領導發動了黃巾起義,遭受統治者的鎮壓而失敗,太平道銷聲匿跡。

道教,是發源於古代本土中國春秋戰國的方仙道,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的也積極發展。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為道德哲學家神化了。直到漢朝後期才有教團產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師道奉老子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為大道元闕聖祖太上玄元皇帝。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萬物的本原。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道教是與儒學和佛教一起的一種佔據著主導地位的理論學說和尋求有關實踐練成神仙的方法。

現在學術界所說的道教,是指在中國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礎上,承襲了方仙道、黃老道和民間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觀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為教主,並以老子的《道德經》等為修仙境界經典非修真主要經典,追求修鍊成為神仙的一種中國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鍊氣與導引,內丹修鍊,並藉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儀式來功德成仙,常見後來的神仙多為內丹修鍊和功德成神者與道術的修練者。

尹彥德兄弟犒勞岳家軍,這是茶陵火田尹氏家族引以為榮的事情。《茶陵州志》、火田尹氏族譜、民間傳說以及張治、李東陽等縣內前賢的詩文都有記載和吟詠。但是,與此有關的一些問題,特別是細節方面的問題,這些材料記載得比較零散,或語焉不詳,或引而不發,對此,很有理清的必要。本文就我所掌握的一些資料來略作說明,以期方家指教。

1、我的題目是《尹彥德兄弟犒勞岳家軍》,這與上述文字資料一般性的敘述並不一致。這些資料表述為尹彥德犒勞岳家軍。《茶陵州志·義舉》(各種版本的)記載說:「宋岳飛討曹成,道茶陵。彥德謁軍門,以牛酒犒軍三日。」成化八年(1472年),茶陵大學士李東陽回鄉祭祖,應尹彥德的後裔尹漢瓊之請為尹氏族譜作序,序中引用尹漢瓊的敘述,也持這種說法:「岳武穆討曹成時,彥德以牛酒犒師」。但是,尹氏族譜中的彥德小傳卻是另外一種說法。文字如下:

「九世祖彥德 崇罃公子。家巨富,好善樂施。時,岳武穆王奉命討曹成,師次火田,公與弟彥尚、彥和以牛酒詣軍門犒師,武穆稱為長者,贈以詩云:『富民高義重茶城,能犒行營十萬兵。暫寫一經光世業,凱旋飛奏請恩榮。』並贈古硯一方、『一經堂』三字。後楊誠齋先生書以匾,其堂有記載。舊譜中州城旌忠庵鐫岳夫子像,亦鐫『一經堂』三字德公。」

這一段文字清楚的記載犒勞岳家軍的是尹彥德兄弟三人。為什麼在一般性的敘述中只提到尹彥德一個人呢?這可能與古時候所說的父親亡故之後,「長兄如父」,為一家之主的說法有關係,即尹彥德為兄弟三人這個大家的一家之主,稱頌一家之主即是稱頌一家,無需再說彥尚、彥和的名字。

2、尹彥德兄弟三人犒勞岳家軍的原因。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問題,《茶陵州志》、火田尹氏族譜、民間傳說都沒有提及,值得一說。

岳飛奉命追剿曹成而進駐茶陵,事情發生在紹興二年。《茶陵州志》和民間傳說在敘述這一事件時說,岳飛頭一天晚上從江西經毛竹坳進入今秩堂鄉合戶村,在當地私塾先生幫助下,夤夜起行,第二天早晨到達今火田鎮五門村杉里園,接受尹彥德兄弟的犒勞。其中留下的懸念之一是岳家軍將士的早餐應該是在這裡吃的。據上述資料稱,在岳飛由秩堂移師火田的過程中,先後留下了墨庄、光泉題字,還有過平梅花、與彭可安交往的事迹。明嘉靖版的《茶陵州志》甚至還記載了其中一個頗具神秘色彩的故事:「岳忠武董師過茶陵之秩糖(應是「堂」字之誤)。向有冬青樹大數尺,橫生梗道,過難之。忠武師至之夕,樹忽直立。」後來,茶陵民間據此將其演化為岳飛一劍劈開穿石門的故事。這些材料給我們留下了另外一個懸念:岳飛並非如上述資料所說的那樣,在不足12個小時的時間裡,急匆匆的在秩堂、火田之間行軍,而有一個因事而宜、亦駐亦行、從容行之的行軍打仗過程。

再看看尹彥德兄弟是怎樣犒勞岳家軍的。據火田《尹氏族譜》記載,尹彥德兄弟此番勞軍的「詳單」是:每人每天一斤牛肉,一壺酒,兩斤大米,另給每人一雙鞋。除此而外,尹彥德還入軍營宣講,對岳家軍將士作了一番「戰前動員」或「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茶陵州志·人物》載,尹氏兄弟的此番義舉「令六師之氣不戰而先奪,其於成功之助蓋多矣。」據有關資料顯示,這一支部隊一共有一萬人(一說八千人)。要讓這一行人吃早餐的時間、地點安排得如此巧合,尹彥德一家要在極短的時間內為這一行人準備早餐,還要一下子拿出這麼多的犒勞物資,絕不是事前毫無準備匆促行之的結果。這其中隱含的懸念就是:尹彥德兄弟與岳家軍之間一定有過事前的接洽和商定。

那麼,尹彥德兄弟為什麼要費這麼大財力、精力來犒勞岳家軍呢?答案只有一個:希望以此獲取朝廷恩榮及政府的保護。這是一個富而社會地位低下的家庭在亂世謀取自保的一種手段和策略。關於這一點,我覺得沒有展開的必要,我下面的敘述可以印證這一點。

3、有必要略作交代的幾個後續故事。

其一,火田尹氏家族的恩榮。據明嘉靖版的《茶陵州志·人物第六》載,當時,岳飛對尹彥德說:「君,長者也。富而無文,當一經教子,後必有顯者。」並且還親筆題寫「一經堂」三字相贈,作為這個宗族的堂號。同時,應尹彥德之請,奏請朝廷選派國子監太學生掌教一經堂,教授宗族子弟。後來,宋高宗又為一經堂題寫匾額。淳熙十六年,尹彥德之子尹士望在一經堂東側籌建明經堂,宋高宗恩賜明經堂為明經書院。這是茶陵最早的書院。楊萬里、楊至、龔用卿、翁溥等人先後為書院題寫名字、匾額並撰記。這些人題寫的匾,撰寫的記後來都散佚不存。一經堂、明經書院為這個家族引來了一股經久不衰的尊師重學風氣和傳統,也它為培養了尹伯正、尹仲正、尹申、尹裦然、尹天球、尹天鳳、尹謙孫、尹轂、尹岳、尹惟日等進士,使其成為茶陵僅次於譚氏家族的第二大科舉名家。明經書院在歷代風雨的熏浴中,幾經拆建改造,最後成為長生觀。1958年,人們又在長生觀上興建火田公社衛生院,現在,又由衛生院改為民房。

其二,岳飛贈送的古硯、詩的下落。尹申、尹明瞻在《尹氏初修族譜序》(南宋時期)、《尹氏續修族譜序》(明永樂十六年春)中介紹了兩者的下落:「因以忠烈詩刻於里之湖亭,後以寇毀」。經過元末明初的戰火之後,「家傳武穆所贈古硯舊落陳氏,今漫不可得」。

沿潞溪逆流而上,穿過李家裡,再往前走,不久就要到冷水井。這是散布在天堂山山間低谷的幾個小山村。其中有一個山村地域狹小,四面高山環護,如深陷地底的水井,人們就把它叫做「冷水井」。而地域區劃意義上的冷水井,指的是包括上大隴、半沖、冷水井、銅鑼坪在內的地方。如果結合歷史遺迹來考察它的地域範圍的話,所謂的冷水井,應該還包括下大壠在內。民國二十四年實行保甲制度,這一帶作為一個地方行政區劃單位命名為里仁保,原因也就在這裡。

冷水井地處深山老林,偏遠閉塞,交通尤為不便。從1992年開始,這裡的人開始陸續外遷。現在,冷水井、銅鑼坪的住戶已全部遷出,山村荒蕪,行將為人遺忘。但在歷史上,這裡曾因為穆和隱居而名聞遐邇。

《茶陵州志·雜誌》(明嘉靖版)記載:「潞水溪北有冷水井,陳文帝時,處士穆和為太常博士,及北隋繼統,和隱居教學不倦。開皇三年,屢征不起,遂以熔鐵錮其門。……」《湖南省掌故備考錄》記載得稍微詳細:「陳文帝庚辰年,處士穆和為大常博士。隋繼統,和隱居潞水冷水井。隋文帝開皇三年,屢征不起,遂以熔鐵錮其門,歲余猶聞朗讀之聲。唐武德二年,少詹事杜淹為著其事,勒碑誌感。裴寂糾之,遂撲其碑。明初於灰塵蔓草中得之。」兩者可以互為印證。穆和隱居冷水井的原因、經過以及他最後的去向,我們現在無從稽考,但以上述記載為主幹的傳說,卻仍然在潞水民間流傳,它的基本情節與上述記載一致。據考證,穆和隱居教學不僅是潞水地區的私人辦學之始,也是至今為止見諸文字記載的茶陵私人辦學之始。在民間傳說中,穆和隱居冷水井的故事還有一個留證的實物,即潞溪上一座叫里仁橋的小石拱橋,傳說這座橋是他在隱居期間修造的。這座橋在下大壠境內,至今保存完好。這裡曾經是一條交通要道,經冷水井過攸縣,可以北上長沙等地。在民間傳說中,過往官員途經潞水,要「文官下轎,武官下馬」,說的是風水寶地,不可干犯褻瀆。實際上,這應該是文官武將過里仁橋時對穆和表示崇敬和懷念的一種自覺行為。

2009年下半年,我去冷水井一帶與老人閑聊。有人告訴我,穆和隱居的具體地點很可能是銅鑼坪。這是一個因地形酷似銅鑼而命名的山村。直到民國年間,這裡還能看到青磚鋪就的土坪、下馬石、馬廄等遺迹。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在這裡建房子,在地下挖出了不少古舊的青磚。曾經是銅鑼坪的居民則言之鑿鑿的說,穆和在這裡某一個十分隱秘的地方埋了的護庄寶物,銅鑼坪遭難時寶物就會示警顯靈。如此這樣,不一而盡。看來,穆和可能真的隱居在這裡了。

前幾日跟幾位道友品茶論道時,分享了一個我曾聽說的因忤逆不孝死於非命,最後死無葬身之地的故事。其中一位道友頗有感觸,也聊起他拜師入門不久就被雷劈的經過,心中感到非常奇妙也甚為震驚。

電子與質子是表面上的,內部又是是陰陽的關係。而雲發生碰撞的原因,是風造成的。風是陽,雲是陰,風與雲行成了陰陽關係,一個是主動的一個是被動的。雲與雲形成了陰陽關係,而風的行成又是陰陽關係。如此再分析下去,沒有盡頭。有陰必有陽,有陽必有陰,陰陽又各自有五行,合在一起就是十個,古人用十天干表示,五個陰乾五個陽干,合在一起就是十個天干。天乾的五行,有生克合沖的關係。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不好講。古人用天干表示的是宇宙大環境。表現在地球上又用十二地支,地支又分陰陽的五行關係,地支有地球上的關係,內部又蘊含著宇宙的影響。所以,地支裡面又包含著天干。古人用易經講述宇宙萬物眾生之間複雜的關係,形成的原因,發展的過程,結果。這是易經能夠預測的原理。

但這是一般的規律,經驗,不是絕對的,所以易經預測也不是百分之百的萬能的。有人為了名和利,把易經講成了神話萬能的了,不懂得的又講是迷信。古人把物質講成陰陽和三種狀態的東西,現在人講成電子,中子,質子三種東西。古代的人講最終是道生一切,現在的人不知道!就叫迷信。有朝一日找到了,就又起個另外的名字,講是自己發現的。其實都是貪圖名利,為了給自己臉上貼金。一個東西非要起那麼多的名字,本來講述的都是一個東西,非要站在自己的位置上,講別人是邪魔,笨蛋,其實愚蠢的就是自己。他不明白陰陽關係,因為他在指責攻擊別人的時候,就是在與別人形成陰陽關係。如此,怎能跳出五行陰陽呢!別人是想盡一切方法,脫離五行陰陽!而自己執著於此,自甘墜落,這不是給自己造罪業嗎?

眾生與萬物生存在宇宙天地之間,如果天地不能容忍的話,眾生萬物就不可能生存下去。所以就要感恩天地,尊敬尊重天地。這樣,我們就不會與天地形成陰陽關係。而天與地,他們內部也是有陰陽關係的,這就是各種自然界的災難原因。人類眾生成為受牽連者。比如,一個國家的兩個幫派發生矛盾了,要打仗,如果還在那裡不走,別人打起仗來,傷害了自己,怪誰呢!你也許會講,我與你們無緣無仇的,為什麼要傷害我呀?他們雙雙都不會道歉,只能是自己倒霉,不躲怪誰呢!

2

自然界,物質之間的陰陽關係惡化了,就會產生外相。對人有有利的也有有害的,人類要研究它們的規律,結構,就能有用的利用,有害的能躲則躲,把災難降到最低。人與人,人與動物之間的恩怨,都是由陰陽雙方和解。萬物也是如此,最終平衡,化解,要不然就亂了。例如,地震,是由於地球內部的,雙雙的陰陽關係不能調和造成的,他們之間的原因是主要原因。人類對自然的干擾越來越大了,也會擾亂地球環境的平衡狀態。比如,在風水學上,打井就會造成風水的破壞,而人類大規模的開礦等行為,同樣會干擾他們本來的平衡狀態,從而使他們產生陰陽對立,使他們爭鬥起來,反過來對人類造成了傷害。是人類對自然界的破壞的,使他們內部加劇了陰陽對立關係,造成災難的增多。一個國家的矛盾,如果有外國第三者的干擾,也可以使他們的矛盾和解,也可以使他們的矛盾激化,產生戰爭。外因起到一個催化劑的作用,煽風點火的作用,不是唯一的原因。

道教認為,道經是三清天尊——三洞教主為拯救宇宙眾生,使用自然妙氣書寫的先哲聖典。道經藏於「七寶玄台」,神仙通過乩仙降筆等方式將經書傳授給高道名士,再由他們傳播佈道於世間民眾。道教經典卷帙浩繁,包羅教理教義、教規教戒、修鍊法術、齋醮科儀、傳道弘道與風水推算等各方面內容。

戰國中期的齊國興盛起了尊崇黃帝和老子的黃老道教,西漢前期的統治者推崇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漢武帝後,黃老學說走向民間,與方仙道合流成黃老道,由政治信仰轉變為宗教團體。孔孟的儒家思想被道教所兼容,構成宗教倫理道德的主體;墨家尊天明鬼、兼愛互助和科技方術等思想與內容,被道教涵蓋;《易經》是道士的基本經典,易學理論滲透到神學哲學、符籙丹道和齋醮科儀各方面;先秦道士鄒衍的陰陽五行學說,也為道教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2] 兩漢黃老道教的《太平經》宣揚氣化天地、天人合一、天道承負、樂生好善,以「太平世道」為目標。東漢丹鼎道派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將易學、黃老、火候三者參合,總結髮展了道教的養生煉丹術。

西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陝西咸陽道士茅盈及其弟茅固、茅衷於句曲山採藥煉丹,濟世救民,百姓感其功德,遂改山名為「茅山」,茅氏三兄弟被稱為茅山道教祖師。三茅真君得道於茅山,開茅山道派。早於五斗米道的創立近300年。[3] 漢末軍閥張魯偽稱其祖張陵於東漢順帝年間,在蜀地鶴鳴山自稱老君「授以正法,命為天師」,炮製其祖孫三張立教說以惑眾。實際上是由被張魯殺害的張修建立五斗米道(天師道),尊老子為教祖,奉《道德經》為基本經典,[4] 修行符籙咒祝、三官手書。後篡教成功的張魯在漢中建立了地方割據的短暫政權。[4] 靈帝時期,黃老道教徒張角在中原地區創立太平道,以《太平經》為主要經典,在疾疫流行時用符水咒說為人治病,發展了幾十萬信徒並建立三十六方來管理。張角在184年領導發動了黃巾起義,遭受統治者的鎮壓而失敗,太平道銷聲匿跡。

道教,是發源於古代本土中國春秋戰國的方仙道,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的也積極發展。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為道德哲學家神化了。直到漢朝後期才有教團產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師道奉老子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為大道元闕聖祖太上玄元皇帝。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萬物的本原。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道教是與儒學和佛教一起的一種佔據著主導地位的理論學說和尋求有關實踐練成神仙的方法。

現在學術界所說的道教,是指在中國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礎上,承襲了方仙道、黃老道和民間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觀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為教主,並以老子的《道德經》等為修仙境界經典非修真主要經典,追求修鍊成為神仙的一種中國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鍊氣與導引,內丹修鍊,並藉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儀式來功德成仙,常見後來的神仙多為內丹修鍊和功德成神者與道術的修練者。

尹彥德兄弟犒勞岳家軍,這是茶陵火田尹氏家族引以為榮的事情。《茶陵州志》、火田尹氏族譜、民間傳說以及張治、李東陽等縣內前賢的詩文都有記載和吟詠。但是,與此有關的一些問題,特別是細節方面的問題,這些材料記載得比較零散,或語焉不詳,或引而不發,對此,很有理清的必要。本文就我所掌握的一些資料來略作說明,以期方家指教。

1、我的題目是《尹彥德兄弟犒勞岳家軍》,這與上述文字資料一般性的敘述並不一致。這些資料表述為尹彥德犒勞岳家軍。《茶陵州志·義舉》(各種版本的)記載說:「宋岳飛討曹成,道茶陵。彥德謁軍門,以牛酒犒軍三日。」成化八年(1472年),茶陵大學士李東陽回鄉祭祖,應尹彥德的後裔尹漢瓊之請為尹氏族譜作序,序中引用尹漢瓊的敘述,也持這種說法:「岳武穆討曹成時,彥德以牛酒犒師」。但是,尹氏族譜中的彥德小傳卻是另外一種說法。文字如下:

「九世祖彥德 崇罃公子。家巨富,好善樂施。時,岳武穆王奉命討曹成,師次火田,公與弟彥尚、彥和以牛酒詣軍門犒師,武穆稱為長者,贈以詩云:『富民高義重茶城,能犒行營十萬兵。暫寫一經光世業,凱旋飛奏請恩榮。』並贈古硯一方、『一經堂』三字。後楊誠齋先生書以匾,其堂有記載。舊譜中州城旌忠庵鐫岳夫子像,亦鐫『一經堂』三字德公。」

這一段文字清楚的記載犒勞岳家軍的是尹彥德兄弟三人。為什麼在一般性的敘述中只提到尹彥德一個人呢?這可能與古時候所說的父親亡故之後,「長兄如父」,為一家之主的說法有關係,即尹彥德為兄弟三人這個大家的一家之主,稱頌一家之主即是稱頌一家,無需再說彥尚、彥和的名字。

2、尹彥德兄弟三人犒勞岳家軍的原因。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問題,《茶陵州志》、火田尹氏族譜、民間傳說都沒有提及,值得一說。

岳飛奉命追剿曹成而進駐茶陵,事情發生在紹興二年。《茶陵州志》和民間傳說在敘述這一事件時說,岳飛頭一天晚上從江西經毛竹坳進入今秩堂鄉合戶村,在當地私塾先生幫助下,夤夜起行,第二天早晨到達今火田鎮五門村杉里園,接受尹彥德兄弟的犒勞。其中留下的懸念之一是岳家軍將士的早餐應該是在這裡吃的。據上述資料稱,在岳飛由秩堂移師火田的過程中,先後留下了墨庄、光泉題字,還有過平梅花、與彭可安交往的事迹。明嘉靖版的《茶陵州志》甚至還記載了其中一個頗具神秘色彩的故事:「岳忠武董師過茶陵之秩糖(應是「堂」字之誤)。向有冬青樹大數尺,橫生梗道,過難之。忠武師至之夕,樹忽直立。」後來,茶陵民間據此將其演化為岳飛一劍劈開穿石門的故事。這些材料給我們留下了另外一個懸念:岳飛並非如上述資料所說的那樣,在不足12個小時的時間裡,急匆匆的在秩堂、火田之間行軍,而有一個因事而宜、亦駐亦行、從容行之的行軍打仗過程。

再看看尹彥德兄弟是怎樣犒勞岳家軍的。據火田《尹氏族譜》記載,尹彥德兄弟此番勞軍的「詳單」是:每人每天一斤牛肉,一壺酒,兩斤大米,另給每人一雙鞋。除此而外,尹彥德還入軍營宣講,對岳家軍將士作了一番「戰前動員」或「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茶陵州志·人物》載,尹氏兄弟的此番義舉「令六師之氣不戰而先奪,其於成功之助蓋多矣。」據有關資料顯示,這一支部隊一共有一萬人(一說八千人)。要讓這一行人吃早餐的時間、地點安排得如此巧合,尹彥德一家要在極短的時間內為這一行人準備早餐,還要一下子拿出這麼多的犒勞物資,絕不是事前毫無準備匆促行之的結果。這其中隱含的懸念就是:尹彥德兄弟與岳家軍之間一定有過事前的接洽和商定。

那麼,尹彥德兄弟為什麼要費這麼大財力、精力來犒勞岳家軍呢?答案只有一個:希望以此獲取朝廷恩榮及政府的保護。這是一個富而社會地位低下的家庭在亂世謀取自保的一種手段和策略。關於這一點,我覺得沒有展開的必要,我下面的敘述可以印證這一點。

3、有必要略作交代的幾個後續故事。

其一,火田尹氏家族的恩榮。據明嘉靖版的《茶陵州志·人物第六》載,當時,岳飛對尹彥德說:「君,長者也。富而無文,當一經教子,後必有顯者。」並且還親筆題寫「一經堂」三字相贈,作為這個宗族的堂號。同時,應尹彥德之請,奏請朝廷選派國子監太學生掌教一經堂,教授宗族子弟。後來,宋高宗又為一經堂題寫匾額。淳熙十六年,尹彥德之子尹士望在一經堂東側籌建明經堂,宋高宗恩賜明經堂為明經書院。這是茶陵最早的書院。楊萬里、楊至、龔用卿、翁溥等人先後為書院題寫名字、匾額並撰記。這些人題寫的匾,撰寫的記後來都散佚不存。一經堂、明經書院為這個家族引來了一股經久不衰的尊師重學風氣和傳統,也它為培養了尹伯正、尹仲正、尹申、尹裦然、尹天球、尹天鳳、尹謙孫、尹轂、尹岳、尹惟日等進士,使其成為茶陵僅次於譚氏家族的第二大科舉名家。明經書院在歷代風雨的熏浴中,幾經拆建改造,最後成為長生觀。1958年,人們又在長生觀上興建火田公社衛生院,現在,又由衛生院改為民房。

其二,岳飛贈送的古硯、詩的下落。尹申、尹明瞻在《尹氏初修族譜序》(南宋時期)、《尹氏續修族譜序》(明永樂十六年春)中介紹了兩者的下落:「因以忠烈詩刻於里之湖亭,後以寇毀」。經過元末明初的戰火之後,「家傳武穆所贈古硯舊落陳氏,今漫不可得」。

沿潞溪逆流而上,穿過李家裡,再往前走,不久就要到冷水井。這是散布在天堂山山間低谷的幾個小山村。其中有一個山村地域狹小,四面高山環護,如深陷地底的水井,人們就把它叫做「冷水井」。而地域區劃意義上的冷水井,指的是包括上大隴、半沖、冷水井、銅鑼坪在內的地方。如果結合歷史遺迹來考察它的地域範圍的話,所謂的冷水井,應該還包括下大壠在內。民國二十四年實行保甲制度,這一帶作為一個地方行政區劃單位命名為里仁保,原因也就在這裡。

冷水井地處深山老林,偏遠閉塞,交通尤為不便。從1992年開始,這裡的人開始陸續外遷。現在,冷水井、銅鑼坪的住戶已全部遷出,山村荒蕪,行將為人遺忘。但在歷史上,這裡曾因為穆和隱居而名聞遐邇。

《茶陵州志·雜誌》(明嘉靖版)記載:「潞水溪北有冷水井,陳文帝時,處士穆和為太常博士,及北隋繼統,和隱居教學不倦。開皇三年,屢征不起,遂以熔鐵錮其門。……」《湖南省掌故備考錄》記載得稍微詳細:「陳文帝庚辰年,處士穆和為大常博士。隋繼統,和隱居潞水冷水井。隋文帝開皇三年,屢征不起,遂以熔鐵錮其門,歲余猶聞朗讀之聲。唐武德二年,少詹事杜淹為著其事,勒碑誌感。裴寂糾之,遂撲其碑。明初於灰塵蔓草中得之。」兩者可以互為印證。穆和隱居冷水井的原因、經過以及他最後的去向,我們現在無從稽考,但以上述記載為主幹的傳說,卻仍然在潞水民間流傳,它的基本情節與上述記載一致。據考證,穆和隱居教學不僅是潞水地區的私人辦學之始,也是至今為止見諸文字記載的茶陵私人辦學之始。在民間傳說中,穆和隱居冷水井的故事還有一個留證的實物,即潞溪上一座叫里仁橋的小石拱橋,傳說這座橋是他在隱居期間修造的。這座橋在下大壠境內,至今保存完好。這裡曾經是一條交通要道,經冷水井過攸縣,可以北上長沙等地。在民間傳說中,過往官員途經潞水,要「文官下轎,武官下馬」,說的是風水寶地,不可干犯褻瀆。實際上,這應該是文官武將過里仁橋時對穆和表示崇敬和懷念的一種自覺行為。

2009年下半年,我去冷水井一帶與老人閑聊。有人告訴我,穆和隱居的具體地點很可能是銅鑼坪。這是一個因地形酷似銅鑼而命名的山村。直到民國年間,這裡還能看到青磚鋪就的土坪、下馬石、馬廄等遺迹。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在這裡建房子,在地下挖出了不少古舊的青磚。曾經是銅鑼坪的居民則言之鑿鑿的說,穆和在這裡某一個十分隱秘的地方埋了的護庄寶物,銅鑼坪遭難時寶物就會示警顯靈。如此這樣,不一而盡。看來,穆和可能真的隱居在這裡了。

前幾日跟幾位道友品茶論道時,分享了一個我曾聽說的因忤逆不孝死於非命,最後死無葬身之地的故事。其中一位道友頗有感觸,也聊起他拜師入門不久就被雷劈的經過,心中感到非常奇妙也甚為震驚。

利用原子中的,電子,質子,中子的陰陽關係,就是核能,破壞了他們原本的平衡狀態,就會產生劇烈的爭鬥,從而釋放出巨大的能力,利用好了,就會造福人類,利用不好,就會禍害人類。現在的對撞機就是用外力破壞它們的平衡,看一看有什麼結果。萬物是陰陽關係,人與眾生之間的也是陰陽關係。

宇宙萬物陰陽兩方之間的關係是怎麼樣的呢?具體的行為是什麼呢?是怎麼形成的呢?那就是五行之間複雜的關係,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研究。因為這些偏離了我的目標,我只是要求平安健康,不與眾生形成陰陽關係,知道了這些基本道理就夠了。就知道自己該怎麼做就行了,過多的去研究,不是我的目標。有的人卻執著於此,難道這就是你的目的嗎?這就是自己所要追求的嗎?別人不說,不等於別人比你知道的少。好像自己一修行修鍊,就是萬能的,什麼都懂。你是研究科學?你是研究哲學?你是研究歷史?說這些事情,對自己的目標有用嗎?

最基本的陰陽物質,也有對人有利的,也有對人有害的。有利的叫仙氣,正氣,也就是我們練功時吸取的能量。另一種是有害的,叫煞氣。煞氣相對於仙氣正氣來說,數量上要少得多,那是從總體上講的,但是在局部,有的煞氣也是很強的。煞氣與仙氣就是道炁形成的陰陽二氣。一年當中,正月的陽氣正盛,正月十二下午到十三下午,煞氣很強,在這一段時間練功採氣,就容易對身體不利,功力境界越高的人感覺越明顯,其他時間也有,自己慢慢體會吧!

這如同修鍊神通一樣,看到別人能飛,我就問師父,我能否練成,他就問我的目的是什麼?我的目的就是平安,把外魔打跑,好一家人平安。我被人欺負怕了,也被欺負夠了,就要一個平安,一家人平安健康,掙點錢養家糊口。我也沒有什麼大的目標,不害人也不想被人害,這就是我的目標。

3

師父就講,那就不要修鍊別的,學會做人就行了。所以我的目標,方法,主要就放在這個方面了。從萬物,眾生,平安,矛盾,災難的原因上去找,探尋。如果在人世間,浪費幾十年的時間或者是一生,就是為了練成一個神通,死後與一般人是一樣的結果,這不是我的追求。煉滅魔之法護身,與眾生一心不得罪人,再修鍊出靈魂的真身道身,就行了。其他的對我無用,也就不想過多的去研究。我也不是萬能的,也不是什麼都會。神通好多樣,誰能修鍊完呀?又有什麼用呢?所以,有的人修鍊成了大神通,但是,到處與人結怨樹敵,最終還是倒霉。還有的人會為人處事,沒有練成真身道身,也不會驅滅外魔,也不行。這就是要性命雙修。明白了什麼是陰陽關係,明白了眾生之間的陰陽關係是怎麼形成的,知道了形成陰陽關係之後的結果,就會想出辦法脫離這個陰陽,脫離這個五行。這就要做到與眾生一心,與萬物一體。

道教認為,道經是三清天尊——三洞教主為拯救宇宙眾生,使用自然妙氣書寫的先哲聖典。道經藏於「七寶玄台」,神仙通過乩仙降筆等方式將經書傳授給高道名士,再由他們傳播佈道於世間民眾。道教經典卷帙浩繁,包羅教理教義、教規教戒、修鍊法術、齋醮科儀、傳道弘道與風水推算等各方面內容。

戰國中期的齊國興盛起了尊崇黃帝和老子的黃老道教,西漢前期的統治者推崇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漢武帝後,黃老學說走向民間,與方仙道合流成黃老道,由政治信仰轉變為宗教團體。孔孟的儒家思想被道教所兼容,構成宗教倫理道德的主體;墨家尊天明鬼、兼愛互助和科技方術等思想與內容,被道教涵蓋;《易經》是道士的基本經典,易學理論滲透到神學哲學、符籙丹道和齋醮科儀各方面;先秦道士鄒衍的陰陽五行學說,也為道教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2] 兩漢黃老道教的《太平經》宣揚氣化天地、天人合一、天道承負、樂生好善,以「太平世道」為目標。東漢丹鼎道派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將易學、黃老、火候三者參合,總結髮展了道教的養生煉丹術。

西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陝西咸陽道士茅盈及其弟茅固、茅衷於句曲山採藥煉丹,濟世救民,百姓感其功德,遂改山名為「茅山」,茅氏三兄弟被稱為茅山道教祖師。三茅真君得道於茅山,開茅山道派。早於五斗米道的創立近300年。[3] 漢末軍閥張魯偽稱其祖張陵於東漢順帝年間,在蜀地鶴鳴山自稱老君「授以正法,命為天師」,炮製其祖孫三張立教說以惑眾。實際上是由被張魯殺害的張修建立五斗米道(天師道),尊老子為教祖,奉《道德經》為基本經典,[4] 修行符籙咒祝、三官手書。後篡教成功的張魯在漢中建立了地方割據的短暫政權。[4] 靈帝時期,黃老道教徒張角在中原地區創立太平道,以《太平經》為主要經典,在疾疫流行時用符水咒說為人治病,發展了幾十萬信徒並建立三十六方來管理。張角在184年領導發動了黃巾起義,遭受統治者的鎮壓而失敗,太平道銷聲匿跡。

道教,是發源於古代本土中國春秋戰國的方仙道,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的也積極發展。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為道德哲學家神化了。直到漢朝後期才有教團產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師道奉老子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為大道元闕聖祖太上玄元皇帝。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萬物的本原。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道教是與儒學和佛教一起的一種佔據著主導地位的理論學說和尋求有關實踐練成神仙的方法。

現在學術界所說的道教,是指在中國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礎上,承襲了方仙道、黃老道和民間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觀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為教主,並以老子的《道德經》等為修仙境界經典非修真主要經典,追求修鍊成為神仙的一種中國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鍊氣與導引,內丹修鍊,並藉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儀式來功德成仙,常見後來的神仙多為內丹修鍊和功德成神者與道術的修練者。

尹彥德兄弟犒勞岳家軍,這是茶陵火田尹氏家族引以為榮的事情。《茶陵州志》、火田尹氏族譜、民間傳說以及張治、李東陽等縣內前賢的詩文都有記載和吟詠。但是,與此有關的一些問題,特別是細節方面的問題,這些材料記載得比較零散,或語焉不詳,或引而不發,對此,很有理清的必要。本文就我所掌握的一些資料來略作說明,以期方家指教。

1、我的題目是《尹彥德兄弟犒勞岳家軍》,這與上述文字資料一般性的敘述並不一致。這些資料表述為尹彥德犒勞岳家軍。《茶陵州志·義舉》(各種版本的)記載說:「宋岳飛討曹成,道茶陵。彥德謁軍門,以牛酒犒軍三日。」成化八年(1472年),茶陵大學士李東陽回鄉祭祖,應尹彥德的後裔尹漢瓊之請為尹氏族譜作序,序中引用尹漢瓊的敘述,也持這種說法:「岳武穆討曹成時,彥德以牛酒犒師」。但是,尹氏族譜中的彥德小傳卻是另外一種說法。文字如下:

「九世祖彥德 崇罃公子。家巨富,好善樂施。時,岳武穆王奉命討曹成,師次火田,公與弟彥尚、彥和以牛酒詣軍門犒師,武穆稱為長者,贈以詩云:『富民高義重茶城,能犒行營十萬兵。暫寫一經光世業,凱旋飛奏請恩榮。』並贈古硯一方、『一經堂』三字。後楊誠齋先生書以匾,其堂有記載。舊譜中州城旌忠庵鐫岳夫子像,亦鐫『一經堂』三字德公。」

這一段文字清楚的記載犒勞岳家軍的是尹彥德兄弟三人。為什麼在一般性的敘述中只提到尹彥德一個人呢?這可能與古時候所說的父親亡故之後,「長兄如父」,為一家之主的說法有關係,即尹彥德為兄弟三人這個大家的一家之主,稱頌一家之主即是稱頌一家,無需再說彥尚、彥和的名字。

2、尹彥德兄弟三人犒勞岳家軍的原因。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問題,《茶陵州志》、火田尹氏族譜、民間傳說都沒有提及,值得一說。

岳飛奉命追剿曹成而進駐茶陵,事情發生在紹興二年。《茶陵州志》和民間傳說在敘述這一事件時說,岳飛頭一天晚上從江西經毛竹坳進入今秩堂鄉合戶村,在當地私塾先生幫助下,夤夜起行,第二天早晨到達今火田鎮五門村杉里園,接受尹彥德兄弟的犒勞。其中留下的懸念之一是岳家軍將士的早餐應該是在這裡吃的。據上述資料稱,在岳飛由秩堂移師火田的過程中,先後留下了墨庄、光泉題字,還有過平梅花、與彭可安交往的事迹。明嘉靖版的《茶陵州志》甚至還記載了其中一個頗具神秘色彩的故事:「岳忠武董師過茶陵之秩糖(應是「堂」字之誤)。向有冬青樹大數尺,橫生梗道,過難之。忠武師至之夕,樹忽直立。」後來,茶陵民間據此將其演化為岳飛一劍劈開穿石門的故事。這些材料給我們留下了另外一個懸念:岳飛並非如上述資料所說的那樣,在不足12個小時的時間裡,急匆匆的在秩堂、火田之間行軍,而有一個因事而宜、亦駐亦行、從容行之的行軍打仗過程。

再看看尹彥德兄弟是怎樣犒勞岳家軍的。據火田《尹氏族譜》記載,尹彥德兄弟此番勞軍的「詳單」是:每人每天一斤牛肉,一壺酒,兩斤大米,另給每人一雙鞋。除此而外,尹彥德還入軍營宣講,對岳家軍將士作了一番「戰前動員」或「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茶陵州志·人物》載,尹氏兄弟的此番義舉「令六師之氣不戰而先奪,其於成功之助蓋多矣。」據有關資料顯示,這一支部隊一共有一萬人(一說八千人)。要讓這一行人吃早餐的時間、地點安排得如此巧合,尹彥德一家要在極短的時間內為這一行人準備早餐,還要一下子拿出這麼多的犒勞物資,絕不是事前毫無準備匆促行之的結果。這其中隱含的懸念就是:尹彥德兄弟與岳家軍之間一定有過事前的接洽和商定。

那麼,尹彥德兄弟為什麼要費這麼大財力、精力來犒勞岳家軍呢?答案只有一個:希望以此獲取朝廷恩榮及政府的保護。這是一個富而社會地位低下的家庭在亂世謀取自保的一種手段和策略。關於這一點,我覺得沒有展開的必要,我下面的敘述可以印證這一點。

3、有必要略作交代的幾個後續故事。

其一,火田尹氏家族的恩榮。據明嘉靖版的《茶陵州志·人物第六》載,當時,岳飛對尹彥德說:「君,長者也。富而無文,當一經教子,後必有顯者。」並且還親筆題寫「一經堂」三字相贈,作為這個宗族的堂號。同時,應尹彥德之請,奏請朝廷選派國子監太學生掌教一經堂,教授宗族子弟。後來,宋高宗又為一經堂題寫匾額。淳熙十六年,尹彥德之子尹士望在一經堂東側籌建明經堂,宋高宗恩賜明經堂為明經書院。這是茶陵最早的書院。楊萬里、楊至、龔用卿、翁溥等人先後為書院題寫名字、匾額並撰記。這些人題寫的匾,撰寫的記後來都散佚不存。一經堂、明經書院為這個家族引來了一股經久不衰的尊師重學風氣和傳統,也它為培養了尹伯正、尹仲正、尹申、尹裦然、尹天球、尹天鳳、尹謙孫、尹轂、尹岳、尹惟日等進士,使其成為茶陵僅次於譚氏家族的第二大科舉名家。明經書院在歷代風雨的熏浴中,幾經拆建改造,最後成為長生觀。1958年,人們又在長生觀上興建火田公社衛生院,現在,又由衛生院改為民房。

其二,岳飛贈送的古硯、詩的下落。尹申、尹明瞻在《尹氏初修族譜序》(南宋時期)、《尹氏續修族譜序》(明永樂十六年春)中介紹了兩者的下落:「因以忠烈詩刻於里之湖亭,後以寇毀」。經過元末明初的戰火之後,「家傳武穆所贈古硯舊落陳氏,今漫不可得」。

沿潞溪逆流而上,穿過李家裡,再往前走,不久就要到冷水井。這是散布在天堂山山間低谷的幾個小山村。其中有一個山村地域狹小,四面高山環護,如深陷地底的水井,人們就把它叫做「冷水井」。而地域區劃意義上的冷水井,指的是包括上大隴、半沖、冷水井、銅鑼坪在內的地方。如果結合歷史遺迹來考察它的地域範圍的話,所謂的冷水井,應該還包括下大壠在內。民國二十四年實行保甲制度,這一帶作為一個地方行政區劃單位命名為里仁保,原因也就在這裡。

冷水井地處深山老林,偏遠閉塞,交通尤為不便。從1992年開始,這裡的人開始陸續外遷。現在,冷水井、銅鑼坪的住戶已全部遷出,山村荒蕪,行將為人遺忘。但在歷史上,這裡曾因為穆和隱居而名聞遐邇。

《茶陵州志·雜誌》(明嘉靖版)記載:「潞水溪北有冷水井,陳文帝時,處士穆和為太常博士,及北隋繼統,和隱居教學不倦。開皇三年,屢征不起,遂以熔鐵錮其門。……」《湖南省掌故備考錄》記載得稍微詳細:「陳文帝庚辰年,處士穆和為大常博士。隋繼統,和隱居潞水冷水井。隋文帝開皇三年,屢征不起,遂以熔鐵錮其門,歲余猶聞朗讀之聲。唐武德二年,少詹事杜淹為著其事,勒碑誌感。裴寂糾之,遂撲其碑。明初於灰塵蔓草中得之。」兩者可以互為印證。穆和隱居冷水井的原因、經過以及他最後的去向,我們現在無從稽考,但以上述記載為主幹的傳說,卻仍然在潞水民間流傳,它的基本情節與上述記載一致。據考證,穆和隱居教學不僅是潞水地區的私人辦學之始,也是至今為止見諸文字記載的茶陵私人辦學之始。在民間傳說中,穆和隱居冷水井的故事還有一個留證的實物,即潞溪上一座叫里仁橋的小石拱橋,傳說這座橋是他在隱居期間修造的。這座橋在下大壠境內,至今保存完好。這裡曾經是一條交通要道,經冷水井過攸縣,可以北上長沙等地。在民間傳說中,過往官員途經潞水,要「文官下轎,武官下馬」,說的是風水寶地,不可干犯褻瀆。實際上,這應該是文官武將過里仁橋時對穆和表示崇敬和懷念的一種自覺行為。

2009年下半年,我去冷水井一帶與老人閑聊。有人告訴我,穆和隱居的具體地點很可能是銅鑼坪。這是一個因地形酷似銅鑼而命名的山村。直到民國年間,這裡還能看到青磚鋪就的土坪、下馬石、馬廄等遺迹。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在這裡建房子,在地下挖出了不少古舊的青磚。曾經是銅鑼坪的居民則言之鑿鑿的說,穆和在這裡某一個十分隱秘的地方埋了的護庄寶物,銅鑼坪遭難時寶物就會示警顯靈。如此這樣,不一而盡。看來,穆和可能真的隱居在這裡了。

前幾日跟幾位道友品茶論道時,分享了一個我曾聽說的因忤逆不孝死於非命,最後死無葬身之地的故事。其中一位道友頗有感觸,也聊起他拜師入門不久就被雷劈的經過,心中感到非常奇妙也甚為震驚。

我把道理講出來了,有的人就把我的東西說成是他自己的東西,如此你的修為能超過我的可能性很小,貪心啊!我講的東西就從不認為是我的東西,從不敢自居,更不敢講是我的東西。因為事實就在那放著。心中有我的存在,就會有你他的存在,就會與別人形成陰陽關係。聖人在幾千年前都已經講明白的道理,只是現在的人,被貪婪的心迷住了。我講的都是修行之法,不明白的以為都是廢話,明白的作為寶貝。明白了道理,就能夠心平氣和的,心態平穩,就不會執著,就能夠心態平靜的對待每一個事情,遇到了與他人的恩怨,就會有相應的方法去化解,煩惱也就相應的少了。人做事情都認為自己是對的,這就是產生煩心的原因。認為別人都是錯的,都必須聽自己的,於是就與別人形成了陰陽雙方。只要進入了陰陽關係就會產生各種麻煩,與別人就形成了各種五行的關係。真正的修行之人,就是想辦法跳出五行陰陽,回歸虛無。所以,執著於任何方法,對錯,善惡,都是給自己造成另一半,造成另一個反面的我,與這個自我形成陰陽關係,不是給自己造罪業嗎?

要脫離五行,陰陽,就先別給自己創造出陰陽的另一半,自己就是獨一無二的了。不與任何眾生形成陰陽關係,就是唯一的道。這個一就是我,從道炁中分離出來的,與道炁一樣性質的我。始終保持這種狀態,不與任何人形成陰陽關係。與別人形成了陰陽關係,就是二,陰陽之間再產生各種關係,就會有第三種狀態出現,就是和。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我所講的東西,目的就在於此。各個文章細細品味,不是一句話一篇文章能講明白的,主要是靠自己。我只是引導點化作用。抱元守一,就是使自己的元神保持在道的狀態。把身體內的各個靈體都清靜,與元神合一,保持在道的狀態。

有的人更可笑,別人與別人發生了矛盾,自己也就不喜歡對方了,他們的東西也就變成壞的東西了,你可笑不可笑啊!這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嗎?他們之間發生矛盾與自己何干呀!你要的是他的東西,學習的也是他的東西,只要你認為他的東西對自己有幫助,不偏離自己的目標,就可以用。關鍵要明白自己的目標目的,一切東西都是圍繞自己的目的。偏離了自己的目的目標,再好的東西,再有名的聖人的東西,對自己來說也是垃圾,也不能用。別人說他好,那是對別人有用,那是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站在別人的目的目標上。教材是有正反面的,不考慮自己的目標,盲目的跟從別人,說你笨還是輕的。有了分辨分別之心就是罪業呀!如果看任何人都不順眼,就把自己孤立起來嗎?非常可怕的行為呀!現實當中這種人特別多,特別是那些執著於什麼信仰的。

4

執著於什麼善惡美醜的。比如修鍊功法是技術性的,功力高,不等於他的心性好,不等於他的德性高。哪怕他是一個十惡不赦的人,你跟他學的是功法技術而不是他的品德,照樣可以拜他為師,十全十美的人哪有啊?跟一個人學習功法,然後跟另外的人學習修行品德。關鍵是自己要明白道理,明白真相。好多明白道理的聖人,他的功夫不一定高呀!有時一點修鍊基礎也不會。既要有功力,又要有德行,性命雙修,自己心中把握好就行了。更何況別人發生矛盾,自己也不一定了解真相。同時也要明白,真正的聖人,有時是四面楚歌,周圍都是敵人的。有時候,還會被人貶低,誹謗,攻擊,甚至陷害。然而在他死後,又有好多的人去敬仰他,這就是凡人的行為。在古代沒有文字,後人不了解真相,還可以理解,有文字記載的許多歷史,好多聖人不都是被人害死的嗎?自己難道沒有腦袋嗎?就不能自己思考嗎?就知道跟風盲從。看看許多的宗教徒是不是都犯這個毛病?三人行必有我師,人生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跟一個人學習,就跟其他的人結怨,不知道你是怎麼想的!這難道不是沒事找事?難道不是硬性的把自己拉入地獄?是不是吃飽撐糊塗了。在與我陰陽對立的人眼中,我就是個魔,都是各人的立場和目的不同造成的。

神仙要是想整一個人是很容易的,但是,為什麼不做呢?因為他們把生死看得很重,能和解的盡量不去爭鬥。不想與別人形成陰陽關係。神仙也不是不想好吃的,好玩的,主要是他們怕由此產生貪心,給自己帶來麻煩,不想惹太多的事,與太多的人結成怨氣。所以,就不想與別人爭,一不爭,什麼名和利就都沒有了。我給神仙敬供品,沒有什麼忌諱的。自己認為好吃的就敬一下,現在有好多新的食品,他們都沒有吃過,很高興,好吃好吃。愛好,享受,不是沒有,不是不享受,人人都有,眾生都有,只是他們比較穩重,不任性。如果你敬他們是有目的的,他們就要先考慮一下啦!平安是最重要的,為了別人的事丟掉性命,先考慮一下啦!不爭是最主要的,與別人產生陰陽關係是最主要的。有的人認為聖人慈悲,仁愛,什麼事情都去求聖人神仙,這不是欺負人嗎?好人就應該被利用嗎!如此一想,是不是邪惡啊?聖人給我們講了那麼多的道理,感恩還來不及呢!尊敬尊重才是最主要的呀!怎麼還求他們給我們幹活呢!保佑啊!發財呀!不都是叫他們幹活嗎?原因就是聖人善良的人好說話呀!遇到惡魔,反而是嚇得要命。

遇到了聖人,拚命的要,好人難做呀!倒霉的反而是好人呀!悟道的人不想為了身外之物與人拚命,與人結怨,不想為了身外之物累的要死,產生麻煩,痛苦。所以,就盡量的不與人產生爭執,矛盾。可他們又不欠別人的,幫誰不幫誰,也是他們的自由。對於身外之物一般是不會幫人的,自己去做。我在一般情況下,也只是點化人心驅邪治病,祈求身外之物的法術很少做。

我不想與任何人形成陰陽關係,所以我不會搭理任何人,你的責怪辱罵攻擊,誹謗,祈求對我都無用。不如你自己進行自查自檢自用,不管是什麼東西一切留給自己吧!這句話,如果你是抱著自私的心,自以為是的心,那就會理解錯,這就是人不迷人人自迷。有一些引導人的話,之所以不能公開的講,就是怕人誤解。人做任何事情的目的都是給自己做的,自己要承擔之意。要想不與別人形成陰陽關係,就要做到與眾生一心,想別人所想,你說怎麼辦就怎麼辦,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無我,做到了無我,就不會與別人形成任何的關係。這就是脫離了陰陽五行。

5

五行是陰與陽之間複雜的各種關係的五種狀態。也就是陰陽各有五種狀態,陰陽的五種狀態之間,又有各種複雜的關係。凡是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者性質的事物屬於木,凡是有溫熱,升騰作用的事物屬於火,凡是具有生化,承載,收納,等作用的事物屬於土,凡是具有清潔,肅降,收斂作用的事物屬於金,凡事均有寒涼,滋潤,向下,運動的事物屬於水。

陰陽五行之間的關係不單純的是對立,還有相生相合,刑沖害等等。跳出這些關係,到達虛無之境。生表示愛護,關心,付出,喜歡,幫助,給與,給好處等。克表示抑制,阻礙,管制,壓制,陷害,打擊,不滿意。合表示聯合,團聚,拉幫結夥。沖表示不和睦,衝擊,爭鬥,對立,對持。害表示陷害,圈套,坑害,折磨,虛偽,虛假,偽證。刑表示同室操戈,以德報怨,沒有禮貌,強勢欺人,居功自傲,自找倒霉,指責刁難,牽連拖累,添麻煩,鬧矛盾,違法亂紀。這些都是五行複雜的關係。

人就是生活在這些當中,痛苦,煩惱,勞累,災禍,劫難是必然的。把這些心情,行為,一一的去掉,去掉一樣就乾淨一點,去掉的越多,身體就越清靜。到了最後,只剩下陰陽,再把陰陽複合為道,成為唯一的道。就是慢慢的脫離了陰陽五行關係,回歸唯一的道。這就是逆修為仙的道理。從清凈唯一的道,到形成陰陽,陰陽之間又產生五形複雜的關係,這就是順生成人。總之,就是不要與任何的眾生形成陰陽關係。

在我們的身體內部,五臟六腑,各個器官,甚至每一個細胞,他們之間也是有陰陽五行關係的。我們也要把他們調和,平衡,這就是把我們的肉體練陰為陽,這個陽表示單純的清凈的道,不是表示陰陽關係的陽!中醫治病的原理,主要是調和身體內部,達到和諧狀態。身體內部的五臟六腑,和諧相處,我們的身體就會健康強壯。治身如治國呀!只有明白了道理,才能處理好人事關係,也才能處理好我們身體內部的五行陰陽關係。所以講,德行決定人的修為境界。只知道靜坐練功,心性與德行不過關,白忙活一場。德行不好,就無法與眾生保持和諧狀態,也就會影響到我們身體內的和諧狀態,這樣,我們的身體與心理都不可能健康。身體內臟腑的五行,與我們的心情言行是相對應的,互相影響的。

易經是聖人用陰陽五行的道理,揭示宇宙的真相,大道的衍生變化規律。當然啦!知道了這些規律發展的過程,也就可以進行預測呀!但是!聖人的本意不只是讓人用於預測,是讓人明白道理知道如何做事。單純的依靠預測是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的。即使改變也是極其有限的。有時候過分的干擾善惡的報應,還會給自己增加劫難。更容易增加人的貪心自私的慾望。也就完全脫離了聖人本來的用意呀!

福生無量天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夢回大道 的精彩文章:

預測出來的災都能化解嗎?

TAG:夢回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