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作為一戰勝利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得與失

中國作為一戰勝利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得與失

原標題:中國作為一戰勝利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得與失


這個標題看著是不是有點不爽?我們很多人的常識是:中國作為一戰勝利國不過就是個打醬油的,沒有什麼貢獻。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只有失,而沒有得。這是學習簡約版的現代史的結果。事實是當時的北洋政府面對一戰做出了正確的選擇,雖說弱國無外交,中國當時的外交官們還是付出許多努力,有失也有得。


好吧,聽我慢慢道來。


11月11日,當大批國人沉迷於雙11的狂購熱潮之時。在法國巴黎,一場隆重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00周年的紀念活動隆重開幕。法國總統馬克龍、俄羅斯總統普京、德國總理默克爾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出席紀念儀式。


中間這把空椅子是馬克龍坐的。德國總理也在,德國是一戰的戰敗國;俄羅斯總統普京也在,俄國在一戰後期爆發了十月革命,退出了戰爭。所以這不是一場戰爭勝利者的慶祝,而是對一場人類浩劫的紀念。這場戰爭沒有贏家,後來的巴黎和會和《凡爾賽條約》不過是為損失更慘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伏筆。



馬克龍很有文藝青年氣息


中國沒有派出高級別的代表團出席這一次的紀念活動,我不知道中國駐法國大使有沒有參加這場紀念儀式。有報道說,11月9日晚,中國駐法國大使翟雋和數百名法國政界人士、軍人、中小學生和亞裔社區代表9日晚在巴黎凱旋門下,共同悼念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亞洲人。


2014年7月14日,應法國政府邀請,中國政府代表李肇星(前外長)出席了法國政府在法國國慶日舉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周年紀念活動,並於2014年7月15日前往諾萊特華工墓園,憑弔安葬在當地的884名一戰華工。報道說,李肇星與法國總統奧朗德交談時表示:法方舉行一戰爆發百年紀念活動,反思戰爭,倡導和平,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奧朗德感謝中國政府派代表出席此次活動。



李肇星在法憑弔歐洲最大華工墓地


攝影 范婷玉



歐洲最大的一戰華工墓地

法國濱海努瓦耶勒市諾萊特華工墓園


攝影 范婷玉


今年的紀念活動一開始彷彿與中國人沒有關係,我們只注意到了特朗普與普京分別入場的鏡頭。直到這位華裔法國女孩用聽上去略微生澀的普通話讀出了一段文字:



「忽聞教堂鐘聲、工廠汽笛聲、以及廠外歡呼聲與歌唱聲同時並作,余輩驚問何故,使君休戰條約已簽訂,戰爭從此可以終止!此何日也?記與永久不忘之,1918年11月11日……男女老幼、各色人種混在一起互相握手,始或唱歌、始或歡呼,萬人歌唱歡呼聲中,盡有哭泣者,其情不自禁之快樂……」


----顧杏卿日記


視頻中這位華裔女孩朗讀的就是這段日記。日記的作者是顧杏卿,他當時的身份是參加一戰的中國勞工的翻譯,隨英軍在魯昂做戰場後勤工作。



顧杏卿(1893--1986年)上海人。1917年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華工團(Chinese Labour Corps.),著有《歐戰工作回憶錄》,是唯一一本中國人參加一戰的回憶錄。


注意這個英文叫法:Chinese Labour Corps.(華工團),聽上去是很多組織的。從1916年起,中國向歐洲有組織地派遣了近14萬名中國勞工,為英法軍隊提供戰地服務。這是當時貧弱的中國政府選擇的參戰方式,也是當時中國政府為了扭轉頹勢而作出的外交努力的一部分。

派遣14萬戰地勞工參戰,就是中國對於一戰的直接貢獻。



老照片上的中國勞工


這14萬中國勞工大部分來自山東,算是身強力壯,吃苦耐勞。他們遠渡重洋到歐洲。1917年,一艘運送900名華工的法國船被德國潛艇魚雷擊中,543名中國勞工喪生。勞工並不是奴隸,他們與英法兩國簽有勞動合同。但他們在歐洲的工作非常辛苦,得不到休息。他們主要從事修築道路和工事、修理機械、運輸物資、清理戰場等艱苦繁重的工作。報道說約2萬名華工在一戰期間犧牲或失蹤。後來大部分勞工回到中國,也有相當一部分華工留在了法國,構成了法國最早的華人社區。


整理以上的文字,想說明的是當時的中國北洋政府並不是一戰中打醬油,一不小心當上勝利國的。當時歐洲勞動力缺乏,派出這些中國勞工對於英法取得戰爭勝利還是有貢獻的。這一點在一戰結束100年的時候終於得到了承認。這一段在歐洲和中國都已經被遺忘的歷史終於得到了還原。



30年代上海外灘的歐戰(一戰)勝利紀念碑


建於1924年,抗戰時被日軍所毀



1924年2月16日歐戰紀念碑揭幕儀式

今天當我們還原中國勞工參與一戰的歷史時,我們還應還原的歷史是:一、當時的中國政府並非消極應對一戰;二、中國在一戰後的巴黎和會上也並非一無所獲。


中國為什麼決定參加一戰?


一戰的主戰場是歐洲大陸。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首先宣戰,隨即德國對俄國、德國對法國、英國對德國、奧匈向所有與德敵對的國家宣戰。歐洲看上去陷入一片混戰,似乎與東亞無關。但日本隨即於8月23日向德國宣戰,而它與德國並無什麼恩怨。日本看上的是德國佔領的膠州灣和其他德國在山東的利益(可以百度1898年中德《膠澳租界條約》)。日本最主要的目標就是奪取德國人建設和控制的青島。日本與英國聯合出兵於1914年11月7日攻佔德國人防守薄弱的青島。


一戰爆發,日本佔領青島,當時的中國政府就有參戰的想法,因為中國政府意識到如果參戰,就有可能獲得戰後和會上的發言權,從而改變清末以來中國面對列強的不平等地位。用現代國際關係的語言說,一戰是西方列強間關係的重新調整,當時的中國政府想要利用這種調整為中國改善國際地位。回看起來,當時的中國政府不是沒有想法,只是實力遠遠不夠。


但是中國政府的最初的參戰努力受到了日本的阻撓。中國正式對德國宣戰是三年之後的1917年8月14日。那時候,美國決定參加一戰並鼓動別的國家一起參戰。當時中國駐美國的公使(就是大使)是顧維鈞,他積極鼓動政府參戰。而日本於1917年初已經分別與俄、英、法、意等四國秘密換文,確保了日本「繼承」德國在中國山東之權益。


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努力與得失


成為了戰爭的勝利國並受邀出席巴黎和會,對當時的中國來說是天大的喜事。巴黎和會是對國際秩序的再確立,因為一戰的非正義性,它當然也是一次分贓會議。


1919年1月21日,中國政府派出五名代表出席巴黎和會,分別是外長陸征祥、駐美公使顧維鈞、駐英國公使施肇基、駐比利時公使魏辰組和代表南方政府的王正廷


中國代表向巴黎和會提出了七項議題:(1)廢除勢力範圍;(2)撤退外國軍隊、巡警;(3)裁撤外國郵局及有線無線電報機關;(4)撤銷領事裁判權;(5)歸還租借地;(6)歸還租界;(7)關稅自由權。此外,中國代表團又提出取消1915年5月25日的中日協約(即二十一條)及換文的陳述書,將上述兩個文件一併提交巴黎和會最高會議。


從這些議題可以看出中國政府的與會目標還是很高的,就是要廢除曾經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國家主權。當然,這隻能是不現實的高案。比較現實的第一目標就是「收回山東主權、取消二十一條」。

中國出席巴黎和會的外交官們儘管發生過內鬥,但為了捍衛國家主權還是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其中顧維鈞尤其出色,他成為巴黎談判的中流砥柱。在與日本代表的辯論中,他那一句「中國不能放棄山東,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樣!(China can not miss Shandong as same as the west world can not miss Jerusalem)」成為當時的名句。他本人也成為那個時代中國外交官的典範。巴黎和會後期,中國代表只剩下顧維鈞堅持到了戰鬥到最後。最後他選擇了拒絕簽字離開巴黎。



顧維鈞(1888-1985),長壽啊


民國時代中國最傑出的外交官


顧維鈞是這樣回憶《凡爾賽條約》簽訂日的:「汽車緩緩行駛在黎明的晨曦中,我覺得一切都是那樣黯淡--那天色,那樹影,那沉寂的街道。我想,這一天必將被視為一個悲慘的日子,留存於中國歷史上。同時,我暗自想像著和會閉幕典禮的盛況,想像著當出席和會的代表們看到為中國全權代表留著的兩把座椅上一直空蕩無人時,將會怎樣地驚異、激動。這對我、對代表團全體、對中國都是一個難忘的日子。中國的缺席必將使和會,使法國外交界,甚至使整個世界為之愕然,即使不是為之震動的話。」



1945年顧維鈞代表中國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


中國成為聯合國創始成員國和安理會五常之一


不知道他此時是否想起了在巴黎和會上的屈辱


巴黎和會後來的故事就如歷史教科書里講的一樣。巴黎和會上,在山東的主權問題上,中國的利益被列強們出賣,包括美國總統威爾遜也不再支持中國。在國內民意的巨大壓力下,雖然政府有意要簽,但中國代表憤然離去,拒絕在《凡爾賽條約》上簽字。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更是引發了聲勢浩大的「五四運動」,加上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送來的馬列主義,才有了後來的建黨故事。我相信在中國接受過中學以上歷史教育的人都應該知道這段歷史。

但歷史教科書上只講到了巴黎和會的失敗,卻沒有講中國代表團取得的許多外交成果。這些成果包括:


一是參與起草國際聯盟盟約,中國加入國聯成為創始會員國。


二是拒簽與德國的集體和約,但是留下了後來與德國單獨簽訂條約的機會。後來中德新約是一個平等新約,德國為當時中國的工業化和中國軍隊的現代化提供了不小的幫助。


三是中國在巴黎和會上還簽署對奧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亞三個和約,收回部分列強的特權。


四是簽署《國際航空專約》。


五是中國外交第一次在國際舞台上表現得可圈可點,讓國際社會聽到了中國追求主權平等的聲音和決心。


六是雖然在山東問題上看起來是中國輸了,但中國外交官與日本在巴黎和會上的鬥爭也是成果的。在美英的協調下,日本是做出了一些讓步的,留下了解決山東問題的空間。只是中國國內民意要求的是無條件收回山東主權。巴黎會議上關於山東主權問題的結果是懸而未決,而不是中國喪失山東


兩年多後的1922年,仍然是顧維鈞作為中國代表,在華盛頓與日本代表進行了艱苦談判。最終顧維鈞代表中國與日本簽訂《解決山東問題懸案條約》及《附約》,其中規定:日軍撤出山東省,膠州灣德國租借地和青島海關的主權歸還中國,膠濟鐵路由中國贖回。《凡爾賽和約》關於山東問題的懸案,至此得到了完全解決,中國收回了山東主權和膠濟鐵路利權。


每次讀到這樣歷史細節,我總是會感嘆我們歷史教科書的黑白分明,總是感嘆那個時代學貫東西的中國外交官的不易,平等的外交談判協議都是妥協的結果。我也會感嘆那個長期以來被我們斥之為腐敗無能的北洋政府,其實也是想有作為,也是有過作為的。比如說,1919年北洋政府曾經借蘇聯內亂之際,出兵外蒙古,擊敗俄羅斯人和蒙古人,收復外蒙古全境。


很可惜,那個時代的中國不僅綜合國力太弱,而且內亂不斷。

--End--

我的新平台,防失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兵東雷 的精彩文章:

如何才能改變中國人對當代日本的認知 ?

TAG:老兵東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