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李玫瑾教授的育兒之道,總結這4條規矩,推薦家長謹記!

李玫瑾教授的育兒之道,總結這4條規矩,推薦家長謹記!

「孩子的很多問題是大人造就的,家長的問題若不調整,孩子的問題也調整不了。如果要想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品格,那麼最重要的時間段是在6歲之前。」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李玫瑾教授


6歲前的孩子應該怎麼教育?

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概括為這幾個關鍵字:克制任性、防止壓抑,學會控制,學會忍耐,防止自私,經歷挫折。

這是一篇非常有閱讀價值的文章!推薦細讀!

李玫瑾教授的育兒之道,總結這4條規矩,推薦家長謹記!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一、一定要6歲前對孩子說不;

培養孩子的自控力,首先,我們要在孩子6歲之前對他說不。這是李玫瑾教授特彆強調的一個觀點.


舉例:三四歲的孩子跟你鬧,這孩子鬧吧,他能怎麼跟你鬧?大不了在地下打滾。但是等他十四歲了,這個孩子還會跟你鬧,他會怎麼跟你鬧?第一,他離家出走;第二,他跳樓自殺,還有服毒自殺。

她在《今日說法》說過這樣的案例:一個男孩12歲,就因為母親罵了他一頓,服毒自殺了。

記者當時問她:「這麼點的孩子他怎麼會知道自殺呢?」

李玫瑾教授的回答引人深思:「那是因為你(母親)的愛,在他的眼裡是沒有限制的。他用你的愛來威脅你,只是他不知道死的含義。」

所以,六歲之前,家長一定要給孩子相關訓練。

我們知道,孩子2歲之前,還不怎麼會說話,大多數情況下是覺得痛苦了、不舒服了,就用哭聲來表達;但3-5歲就不一樣了,孩子的哭聲已經有一定的目的性了:

我要這個東西。你不給我, 我就哭!

記住,家長一定要在孩子3-5歲的時候,做一件很重要的事——「克制任性」。

李玫瑾教授的育兒之道,總結這4條規矩,推薦家長謹記!

比如,有天孩子在商場里看中了一個小汽車,家裡其實已經有了類似的玩具,家長不同意買,孩子就開始哭鬧了,「不行!我就要!」,還賴在商場里不走了。

很常見是不是?那麼我們該如何做呢?

第一步:直接抱回家;當場不要打也不要罵,讓孩子哭去。

第二步:回家後抱到卧室,一對一,不管誰一個人管足夠,把門一關,他人不要來勸來干涉。

第三步:記住四個「不要」


不要罵孩子,要給孩子樹立良好的家庭教育觀念;

不要打孩子,大人打小孩,這不公平;

不要說教,孩子哭鬧時,你說什麼在他聽來都是噪音;

不要離開,他就是鬧給你看的,所以你就坐在旁邊看著他鬧。

你坐在那兒,表明你的姿態,「今兒這事說不行就是不行,你管你鬧吧」。這一次他就會知道了,鬧是沒有用的。

對孩子的無理要求堅決說「不」的家庭,孩子從小就知道,他不是家中的特殊人物,他不可能對父母提什麼特殊的要求,也不可能以什麼極端的手段要挾父母。

他們時時能感受到父母的愛,但是,這愛是有原則的。從小生活在原則中,他們長大也會成為有原則的人。

所有的孩子都會從中感知你的反應。只要你堅決,他就明白了。從此之後,他不會再如此辛苦地與你鬧!然後你再進行疏導性教育,恩威並施,讓他知道,父母愛他,但父母不遷就他——這種「較量」越早越好

但是注意,鬧沒有用,可也要注意另外一點——不能讓孩子太壓抑了,要滿足他三分之一的要求。

但一定記得,主動和孩子溝通,鼓勵他和我們交流,說出他的想法。讓孩子明白平靜溝通才是有效的。

李玫瑾教授的育兒之道,總結這4條規矩,推薦家長謹記!

二、剋制誘惑, 訓練孩子的自我控制力

我們只有一個大腦,但大腦里有兩個自我:一個是衝動的自我,貪圖享樂;一個是克制的自我,深謀遠慮。

未成熟的孩子,很多時候需要我們幫助他阻擋誘惑、控制行為。但終有一天,他需要學會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掌控「衝動的自我」。

李玫瑾教授的育兒之道,總結這4條規矩,推薦家長謹記!

李玫瑾教授說,可以用一些「小誘惑」來訓練孩子的自我控制力

比如,你找點好吃的小零食,剛開始的時候,每三天給孩子吃一次,不要天天給,一個月後,孩子已經養成了這樣的飲食習慣。

接下來,你跟孩子說:

這次給你的零食,你能不能先不吃,保留三天;

要是能做到,那三天後我再給你追加三份;

如果你吃了,那麼三天後的那份好吃的也沒有了。

說完之後,你把零食給他,然後你走開,不要管。

但你要做到一點——如果孩子吃掉了,那三天之後,你就說今天這份沒有了,要吃就得再過三天。

如果他真的把這份零食保留下來了,那你就履行諾言,給他三份。

這樣的訓練是讓孩子具有克制力,告訴孩子一個道理:等待是為了更大的滿足。等孩子上學以後,你也要告訴他,現在的剋制是為了今後的長遠。

否則,這孩子會沒有耐性;如果沒有耐性,到了上學後、青春期,一定會出問題。

李玫瑾教授的育兒之道,總結這4條規矩,推薦家長謹記!

三、學會忍受、拒絕自私, 孩子的自私其實是我們大人造就的。

我們常常感嘆:現在的孩子比較自我,用不好聽的話說,就是自私。他生來就享受別人的幫助,還常常被告訴:「你好好學習就行,什麼事情都不用管。」久而久之,他真的就以為,所有的成績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得來的,跟父母沒有任何關係。於是,自然而然地自私了。

李玫瑾教授說,趁孩子小還可以糾正,要讓孩子學著管別人

李玫瑾教授的育兒之道,總結這4條規矩,推薦家長謹記!

比如,「上桌吃飯」的時候。

5歲前後要給孩子立規矩:大人不動筷子你就不能先吃飯。孩子要等,可能會餓,但不要心軟,一兩個小時餓不壞孩子、更餓不死他。

飢餓是人世間最基本的痛苦,讓孩子體驗飢餓、經歷痛苦,他才能知道別人和他一樣,才能學著體諒別人。

我們一直講要和孩子共情,但也別忘了也要讓孩子學會這種基本能力。

李玫瑾教授的育兒之道,總結這4條規矩,推薦家長謹記!

四、培養孩子的挫折感,極其重要。

李玫瑾教授說,挫折忍耐力和意志力,不是靠智力培養出來的,而是靠體力培養出來的

現在的孩子吃不了苦,究其根源,往往在於家長:動不動告學校,學校什麼都不敢做,而吃苦耐勞的訓練必須是學校讓孩子經歷的。

除了放手讓學校去鍛煉孩子,李玫瑾教授還推薦讓孩子學游泳。


到了游泳池,家長就應該扭頭就走。教練怎麼辦呢,拿桿把孩子往下轟,再不行抱起來扔下去了。

孩子到水裡全撲騰,但別擔心、安全的很,教練看的好好的。

領回來記著問孩子一個問題:「孩子你第一次下水什麼感覺?」

他一定會說:「我喝了好幾口水,嚇死我了」。

一定要告訴孩子:記住孩子,今後你長大了。一輩子都要記住這感覺。你無論到什麼情況,只要你撲騰肯定你死不了。

引用兩句名言:

真正的自由是在所有時候都能控制自己(哲學家蒙田)。

如果你在小事沒辦法約束自己,你在大的事情也很可能不約束自己(巴菲特)。

李玫瑾教授的育兒之道,總結這4條規矩,推薦家長謹記!

以上幾點,最好在6-12歲之前做。不要等孩子說不聽,罵無用,打不過時再去體會錯過心理教育最佳時間帶來的「為時已晚」的痛苦.

一般而言,逃學、撒謊、網癮、頂撞父母、離家出走、動輒自殺、打架傷害、參與搶劫等「發病期」多在12歲至18歲前後

但這一年齡段的行為問題和相關的心理問題都源於12歲之前,並且源於父母對孩子的撫養方式。

人在青少年時期,甚至在成年時期出現的情感問題,原因可能要追溯到幼年,從他早年的生活背景中找出解釋。吧。

李玫瑾教授的育兒之道,總結這4條規矩,推薦家長謹記!

李玫瑾教授特別指出,在家庭教育方面,中國很多家長都存在心理養育理念與認識的缺。「孩子在6歲前最需要母親陪伴。」李玫瑾教授呼籲,一定要看到早年養育對於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性。她建議,要保障6歲以下兒童的父母至少有一人陪伴孩子。如果在6歲之前陪伴養育,孩子會有一個好的人格發展的基礎。

當小編看到這篇文章時,果斷轉載過來.作為孩子的母親,我希望更多的父母看到這篇文章.最後,轉載文章,意在學習分享,如涉及版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