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歐洲的雙十一,為什麼都戴罌粟花?

歐洲的雙十一,為什麼都戴罌粟花?

11月11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戰100周年紀念日。歐美各國政要紛紛出席相關儀式,悼念逝者、宣揚和平。

不過,除了隆重的典禮外,平民百姓之間,其實盛行著一種相當簡單的紀念形式:配戴「罌粟花」,向逝去的生命致意。

究竟罌粟花怎麼從一介草木,成為歐美各國的「國殤花」?且聽小編給您介紹一下這段沉重哀傷,卻不容遺忘的歷史。

罌粟花的故事,始於戰時一首詩

第一次世界大戰,始於塞爾維亞與奧匈帝國的紛爭,兩國開戰後,兩國各自的帝國聯盟俄羅斯、德意志隨即參戰,歐洲各大強權間,本就懸於一線的和平關係,終究一夕瓦解。

在接下來的四年間,這塊古老大陸受到士兵的踐踏、武器的摧殘,導致大片的土地寸草不生,不過,罌粟花卻在這樣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綻放了。

罌粟花,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象徵

在1915年,加拿大籍陸軍軍醫麥克雷少校,為了陣亡的朋友海默中尉,寫下《弗蘭德斯陣前》一詩,詩的第一行,便提及在歐洲戰場上隨風飄揚的罌粟花。

這首詩原題為《我們不會安息》,揣摩陣亡士兵的心情、想像他們寄予同胞的厚望,這首詩其實是在歌頌著這群在戰場上,獻出生命的人。

後來這首詩於1915年12月,發表於倫敦的周刊《潘趣》上,這首短短三節的詩作,隨後大受歡迎。

加拿大陸軍軍醫麥克雷少校

在加拿大貴湖刻有《弗蘭德斯陣前》一詩的雕像

3年後,在簽署停戰協議的2天前,美國教授麥克恰好讀到這首詩。那時,藉由「配戴罌粟花」來象徵「與逝者共守信念」的點子,便在她腦中成形。

麥克在自己1941年出版的自傳《奇蹟之花》中回憶到,她先是去了百貨公司,買了2打絲質的四瓣罌粟花,並分給同事配戴,接著她們乾脆自己製作、販售。

不過,當年麥克的這個想法,還沒有散播到大西洋彼岸的英國,儘管時至今日,「罌粟花」對英國而言的意義,比起其他國家更為深重。

罌粟花,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象徵

「罌粟花」飄洋過海來到英國,成為戰爭終結的象徵

在1920年,戰爭落幕兩年後,YWCA法國分部成員的賈琅,注意到罌粟花紀念品在美國的銷量良好,於是認為,大量販賣布質罌粟花,會是慈善機構募款的好方法,特別能夠幫助經濟上和心理上,都仍處於戰爭陰影下的歐洲人民。

於是,賈琅開始周遊各國,遊說美國、加拿大、紐西蘭、澳洲及英國的政要,以「罌粟花」為紀念象徵。賈琅的任務在英國最為成功,在1921年,專門支持英國退役軍人及其家屬的慈善機構「英國皇家軍團」,便一舉購買900萬朵罌粟花,為賈琅的慈善計劃,帶來10.6萬英鎊的收入。

罌粟花,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象徵

在1919年的英國,11月11日便已經是個屬於悼念的日子。那一年,有許多英國人,在一年前一戰正式結束的時刻:11月11日11點11分,默哀一分鐘,罌粟花則在後來,很快地融入這些紀念儀式中,成為慶祝終戰、悼念逝者的符號。

直到現今,英國皇家軍團,每年大約仍會送出約4500萬朵罌粟花,讓人們配戴或置於陣亡士兵墳前。

罌粟花,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象徵

值得一提的是,罌粟花不僅用於悼念戰死的士兵,也能幫助因為打仗而殘障的軍人。

在1922年,英國陸軍少校豪森創立了「殘障社會」,後來改名為「罌粟花工廠」,僱用在戰爭中受傷的退役軍人,製作罌粟花,在今天,仍有大約30名退役軍人受雇。

今天,罌粟花已經不只限定於悼念一戰的死者,人們也會用罌粟花,來向二戰及其他戰役中的陣亡者致意。

罌粟花,已經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與期許,逝者可敬,和平可期。

圖片說明:英超球隊,前曼聯主帥弗格森。

編輯:Flora 排版:黃牛

魯曉芙,財經作家,旅居歐洲。

中國經濟已經國際化了,不了解歐洲,有時候,你就不了解中國。

歡迎關註:魯曉芙看歐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