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海蒂·拉瑪的雙面人生:電影演員與發明家 | Physics World專欄

海蒂·拉瑪的雙面人生:電影演員與發明家 | Physics World專欄


 

海蒂·拉瑪。Adrian Curry/Zeitgeist Films




撰文 | Tushna Commissariat 

翻譯 | 李曉東


校譯 | 陳曉雪 庄秋莞




 

 

 




她是移民,演員,製片人,也是發明家,戰爭時期的籌款人,女權主義者——海蒂·拉瑪

(Hedy Lamarr)

,一個超越時代的女人。即使現在看來,拉瑪也是一個矛盾的混合體,她既是好萊塢知名電影明星,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又是創意十足的天才工程師,擁有一項發明專利。今天試圖了解她的人,似乎總是對她充滿誤判、不屑,只是讚賞她的美貌。實際上,性、科學、名望和不幸充斥著她的人生,這些元素令人迷醉地混為一體,構建成了她激蕩人心、非同反響的一生,而這些被完美收錄在了在傳記體電影《重磅炸彈:海蒂·拉瑪的故事》中。




這部電影由亞歷山大·迪恩

(Alexandra Dean)

編劇和執導,講述了拉瑪的完整人生經歷:拉瑪在維也納度過了富足和雅緻的青年時期,隨後進入好萊塢踏上對榮譽和金錢的追求之路;之後她拍攝了許多電影,經歷了六次婚姻,生育了三個子女;在2000年去世之前,拉瑪已經過上了自我封閉的隱居生活。迪恩有好幾年時間為《彭博商業周刊》報道創新技術,她發現女性發明家罕見報端,於是她嘗試著去找到這樣一個人物。在讀了理查德·羅德的《海蒂的蠢事》

Hedy"s Folly

》之後,迪恩不由讚歎到:「Bingo!這就是那個全世界都以為不存在的先鋒人物。她居然是個電影明星!我的下一個目標人物就是她了!」




《重磅炸彈》有一個特別有趣的地方,那就是這部電影大多是由拉瑪自己講述的。在搜尋拉瑪的專訪時,特別是那些談及她科學研究的訪談時,迪恩向「每個曾經報道過拉瑪的尚健在的記者」求助。她很幸運地得到了記者弗萊明·梅克斯

(Fleming Meeks)

的幫助,後者在1990年為《福布斯》工作期間採訪過拉瑪,並且還保留有三盤錄音帶。迪恩談道:「這是電影的轉折點。我們扔掉了之前製作的電影,並從零開始創作。

(在新的製作中)

拉瑪成為了講述者,這種感覺就像忽然間拉瑪本人開始執導這部電影。」另外,拉瑪的兒子安東尼·洛德

(Anthony Loder)

和女兒丹妮絲·洛德

(Denise Loder)

,她著名的朋友和同事,像梅爾·布魯克斯和羅伯特·奧斯本等,也都為這部電影增添了大量內容。




拉瑪1914年出生於維也納,取名海德維希·愛娃·瑪麗亞·基斯勒

(Hedwig Eva Maria Kiesler)

,她的父母是被同化的奧地利猶太人。拉瑪的父親雖然是個銀行職員,但對機械技術有濃厚的興趣。父女倆繞著維也納城散步時,父親會告訴女兒電車或電廠是如何工作的,在幼年的女兒心中播下好奇的種子。「也許我來自其它的星球......誰知道呢?」 拉瑪笑著對Meeks說道。「但不管怎麼說,搞發明對我來說並不難。」五歲的拉瑪就能夠拆開一個小音樂盒並組裝回去。在電影中,她的兒子安東尼展示了一個完全一樣的音樂盒,此情此景感動人心。




儘管她擁有才華,也熱愛科學,但16歲的拉瑪是如此美麗,大家一致認為除了表演,她無法去追求別的職業。這真是一種充滿諷刺意味的二元對立––––拉瑪的絕世姿容,某種程度上阻絕了她成為科學家的可能,儘管她在科學方面天賦卓然。「任何女孩都可以魅力四射,只要你呆立不動,看起來像個傻瓜就行。」這是拉瑪廣受歡迎的名言之一。而另一句是她認為「人的思維比外表更有趣」。在《重磅炸彈》中,電影歷史學家珍妮·貝辛格

(Jeanine Basinger)

聲稱「如果拉瑪身處一個不同的時代,她很可能成為一名科學家.....不管怎麼說,她的過人美貌強行扭轉了她成為科學家的可能。」類似的陳述在電影中隨處可見

(在當今的拉瑪文獻中也是如此)

。這使我不由思考,是否即便放到現在,拉瑪也有可能由於「過於」美麗而無法「只」成為一名科學家,希望這是我多慮了。


 


17歲時,拉瑪出演了她人生中的第一部電影。18歲時,她主演了當時引發轟動的德國電影《神魂顛倒》

Exstase

。這部電影里有裸體畫面和臭名昭著的性愛場面(因此被阿道夫·希特勒禁止上映),但也讓她進入了好萊塢的視線。隨後她嫁給了一位名叫弗里茨·曼德爾

(Friedrich Mandl)

的奧地利軍火商。由於曼德爾與貝尼托·墨索里尼和希特勒都有關係,她的猶太父母並不贊成這門親事。曼德爾最終成為拉馬爾的前夫,成為拉瑪愛過然後離開的諸多控制狂男人中的一個。這部電影展現了拉瑪如何精心編織了近乎電影般的情節

(利用偽裝和安眠藥)

,以逃脫曼德爾的掌控,並最終逃離德國。她前往美國,結識了米高梅工作室的路易·B·梅耶

(Louis B Mayer)

,並改名為海蒂·拉瑪,開始了她漫長的演藝生涯。




在某種程度上,拉瑪維持她的電影生活和科學愛好之間看似互不干擾。她其實還有一個不大的化學實驗室––––這是來自她的朋友兼情人霍華德·休斯

( Howard Hughes)

的饋贈,他還提供了一個工程師團隊供其支配。這個實驗室設置在她的活動房車裡,以度過兩場電影拍攝的間隙。 「我聽說她是一名科學家......這是真的嗎?」在電影開頭,布魯克斯驚道。




有一次,科學方面基本是自學成才的拉瑪描述了她的一個設想,她試圖發明一種能溶於水以製成可樂類飲料的藥片。儘管它未能成真,但她的初衷是想讓全美各地的軍隊都可以喝上可樂,因為很多地方缺少供應。讓人著迷的是,拉瑪還談到了她如何幫助休斯重新設計機翼的形狀。她描述了她如何想到「機翼不應該是正方形」,隨後購買了關於鳥類和魚類的書籍,然後「利用最快的鳥,並聯繫到最快的魚,用以設計彎曲的機翼」,顯而亦見,她的思路已經涉足了仿生學。




《重磅炸彈》用大段篇幅描述了拉瑪的表演、多次婚姻和離異,還有她的複雜個性。不過電影也很好地闡釋了她的科學造詣。在逃離納粹魔掌後,拉瑪爾熱衷於幫助反法西斯同盟贏得戰爭。1941年時,德國U型艇幾乎永不沉沒,因為它們可以輕易地躲避「過時的英國魚雷」。這種魚雷是由特定頻率的無線電信號引導,因此敵艦可以通過攔截信號來阻攔魚雷。拉瑪反其道而行之,通過使用一系列快速變頻信號解決了這個問題。正在監聽的敵艦隻能截取到一個隨機的無線電信號頻率,但對整個信號系列無能為力。這種簡單但頗具創造性的「黑客」手法形成了拉瑪「跳頻」秘密通信系統的基礎。她和朋友喬治·安塞爾

(George Antheil)

一起開發了這個設計,後者是「壞男孩」的作曲家。他們想出了一種方法,能使船上的發射器和魚雷上的接收器之間能夠同步變化頻率。




他們的解決方案

(無疑是受到安塞爾的啟發,在其作品《機械芭蕾》(Ballet Mecanique

中他同步了16台自奏鋼琴的演奏)是使用電機驅動的自奏鋼琴打孔卷,分別安裝在船和魚雷上,這樣兩端可以同步切換令人眩暈的88個不同頻率。一位電氣工程師也提供了一些幫助,隨後兩人於1941年提交了他們的系統,並在一年後獲得了專利

(編號2292 387)

。然後他們將這個系統提供給了美國海軍。然而不幸的是,海軍認為鋼琴打孔卷的辦法不夠穩妥,沒有採用這個設計。並且,由於該技術可能的軍事用途,該專利被標記為「絕密」,並在餘下的戰爭時日里被束之高閣。





海蒂·拉瑪的「秘密通訊系統」專利,專利號:2292 387




拉瑪被告知,如果她真的想為戰爭出力,那麼她應該利用她的名人身份出售戰爭債券。儘管這絕非她想要提供的技術幫助,但拉瑪最終還是售出了價值約3.43億美元的債券。更糟的是,美國政府在1942年將拉瑪的專利以「外籍財產」名義沒收,因為她不是美國公民。拉瑪大惑不解,「我想不通。他們要利用我賣債券時我就不是外國人。當我為這個國家發明東西時,我又變成了一個外國人?」




拉瑪和安塞爾的技術沉寂多年,專利也已過期。直到20世紀50年代時,人們才從故紙堆中找出了他們的設計,並開發了跳頻系統的電子版本。相當諷刺的是,1962年美國海軍封鎖古巴期間最終還是用上了這項技術。由於海軍聲稱專利到期後才開發出這項技術,所以拉瑪和安塞爾從沒有因這項發明得到任何報酬。




影片的最後部分描述了跳頻系統的「革命性」和廣泛應用,包括GPS和藍牙,以及WiFi技術,當然還有現在的衛星保密通信。影片的最後一幀寫著「她的發明市場估值約300億美元」,讓人感覺科學家拉瑪在《重磅炸彈》中只是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某種程度上這麼說絲毫沒錯,畢竟她的發明無疑是在沒有任何合理報償的情況下被廣泛使用。但最終,我不禁認定拉瑪本人並不會在意這些。她當然知道這個發明的價值所在,而我只是衷心期望她能知道她的事迹將被廣而告之。 


 




秘密通訊系統

:海蒂·拉瑪的專利「秘密通訊系統」,授予者姓名是「Hedy Kiesler Markey」。1941年註冊專利時,拉瑪正好與好萊塢劇作家吉恩·馬基

(Gene Markey)

喜結連理。她相信專利里放上她的夫家名字能夠增加其可信度。




原文鏈接:


https://physicsworld.com/a/a-tale-of-two-lives/




本文為Physics World專欄的第16篇。


第一篇:中國的挑戰和變化


第二篇:第一個中美合作大學的物理研究所的故事


第三篇:專訪張富春:讓外國學者長期留在國內是個巨大的挑戰


第四篇:中國衝刺月球計劃


第五篇:隨機行走人生路,量子計算是歸途


第六篇:什麼情況下冷水比熱水升溫快


第七篇:文科教育為什麼不能偏廢?


第八篇:

如何寫一份面向工業界的簡歷


第九篇:液晶隱形眼鏡幫助老年人「看清」未來


第十篇:動物集體行為背後,到底是何機制?


第十一篇

世界首次人機合一的奧運會:比賽爬樓梯、晾衣服背後的黑科技


第十二篇:植「根」於物理


第十三篇:樹冠的頂級智慧:啟發超音速飛行器降溫新技術


第十四篇:

專訪王貽芳:建造下一代對撞機 


第十五篇:

物理學家30年前遭遇的問題,至今沒有改善




版權聲明


原文標題「A tale of two lives」,首發於2018年8月出版的Physics World,英國物理學會出版社授權《知識分子》翻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未經授權的翻譯是侵權行為,版權方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登陸Physics World,關注日常全球科學新聞、熱點報道和評論。Physics World 幫助學界與產業界的研究人員走在世界重大科研突破與跨學科研究的前沿。




 

 

   




製版編輯

 

|

 

皮皮魚




更多精彩文章:





陳列平:傑出科學家的「非主流」人生





沃森談人生:多與聰明人打交道|清華演講實錄










▼▼▼

點擊「閱讀原文」,獲取英文原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不朽的18個月·「讓牛頓去吧!」
「點滴」專欄:夏志宏:軍訓的意義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