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華民族」這四個大字是怎麼來的?

「中華民族」這四個大字是怎麼來的?

原標題:「中華民族」這四個大字是怎麼來的?


文/徐焰


當今中國在五星紅旗飄揚下走向繁榮富強,同時全球化大潮又迎面滾滾而來,如何弘揚民族精神又成為重大課題。


習總書記今年3月在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首次對「中國人民在長期奮鬥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做了四方面高度凝練的闡發,那就是「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鬥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和「偉大夢想精神」。


憶往昔崢嶸歲月,我們就可以看到中華民族的先人不僅在人類古代文明史上有過燦爛的創造,在近現代又以團結奮鬥迎來鳳凰涅槃式的輝煌崛起。

多難興邦呼喚民族魂


古語道「多難興邦」,近代的民族災禍恰恰錘鍊出眾多志士仁人及寶貴的民族精神。


1936年10月,魯迅這位毛澤東稱譽的「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在上海去世,出殯時有16名國內文化名人抬棺,宋慶齡、蔡元培和沈鈞儒等送行,靈柩從萬國殯儀館啟程時所覆白布上便寫著三個大字——「民族魂」。



魯迅青年時,正逢先進的中國知識分子民族意識覺醒,他在辦洋務、行維新以求強國的大潮中先入南京礦物鐵路學堂,後到日本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以醫治國人疾病為初心。


不過,魯迅在1905年日俄戰爭後看到紀錄片中一個場面:一個中國人將要被日本軍隊斬殺,周圍是有著「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的本國看客。


這讓魯迅意識到「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從而棄醫從文以振奮國人的民族精神。



華夏悠悠歷史幾千年,古代就形成了優秀文化傳統和愛國精神,過於漫長的封建專制統治卻又積澱出社會糟粕——奴性文化,在近代表現為群體無政治意識。


例如甲午戰爭時日軍登陸遼東和膠東,肯花錢就能召募到大批當地苦力搬運彈藥和補給,這些未受啟蒙之民不在乎外國人入侵本國,何況他們又討厭朝廷和官軍。

只知天下而不知世界,只知朝廷而不知國家,只知家族而不知民族,正是實行愚民政策的封建專制統治下的社會思想狀態。



同康有為一同主持戊戌變法的梁啟超痛感到這一狀況,流亡日本後於1899年在《東籍月旦》一文中首次使用了現代意義的「民族」一詞。這個引自日文當用漢字「みんぞく」的辭彙,又是對英語ethnic group的翻譯。


1902年,梁啟超又提出「中華民族」一詞,將悠久的「中華」一詞和近代由日本傳入之「民族」一詞結合。


他還指出中華民族指國內的所有民族,如漢滿蒙回藏等為一家,這一多元混合概念對凝聚團結全國各族人民有著重大歷史意義。



不過梁啟超悲觀地認為中華民族人種不如白種人,雖有憂國之心卻無法完成自己改造「國民性」的願望。


五四新文化運動興起後,先驅者魯迅和國內共產主義思想最早傳播者李大釗、陳獨秀等人才把傳播民族精神同民主革命相結合,新思想方能真正改造社會。


反帝反封喚醒民族意識


進入民國,國民黨當局雖強調孫中山三民主義中的「民族主義」,蔣介石的社會基礎卻是江浙財團並依靠英美支撐,所強調「民族精神」不過是穿長袍馬褂講孔孟禮儀。


他雖熬過了抗戰,卻以勝利國身份接受了喪失巨大領土權益的雅爾塔協定,並成為美國的附庸,這一精神軟骨病也種下逃台後仍受美擺布並釀成容忍「台獨」勢力滋長的禍根。


魯迅所稱的「中國的脊樑」,還是那些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改變多嬌江山而奮鬥的風流人物。


五四運動喚起中國人開啟民主革命的新篇章,在「打倒列強、除軍閥」歌聲中開展的大革命和「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使廣大民眾對外對內都有了「不做牛馬要做人」的意識。共產黨領導紅軍所樹立的長征精神,又升華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品格。



當日本鐵蹄再度大舉入侵時,遇到的再不是甲午年間那種麻木的大眾,而是被「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的歌聲喚起的億萬抗日英豪。


中華民族的浴血抗戰,最終把現代民族觀念牢固樹立在國內民眾和海外華僑心中。


中國共產黨人又一直將民族革命、民主革命這「兩個革命一肩挑」。


抗戰時的解放區軍民一方面抗擊侵略者,一方面也洗滌民族自身的黑暗和精神病弱(近些年來國內許多抗戰作品恰恰忽略了後者),這樣才能在抗戰勝利四年後就又迎來開國大典的禮炮轟鳴,掃除了舊時代精神污泥濁水的全新中國才昂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新任務催喚民族精神發展

真正讓全世界看到「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又是1950年秋開始的抗美援朝戰爭。


志願軍一出戰,便讓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及其糾集的「十六國聯軍」從鴨綠江狼狽逃過三八線,出現了《紐約先驅論壇報》所驚呼的「美國陸軍史上最大的敗績」。


同此前50年2萬八國聯軍就可打進北京相比,新中國的戰場表現真讓全球震驚,就此也被公認為世界強國。剛大敗於美軍的日本人在驚愕之下,自朝鮮戰爭後也將口語中的「支那」蔑稱改為標準詞「中國」。



抗美援朝這一仗,不僅為我國贏得了安全空間,也爭取到蘇聯援助的「156項」重大企業的回報以建設工業化,同時也重塑了中國人的民族精神。


自鴉片戰爭之後百年間喪失的民族自尊和自信從此又找回,例如當年家喻戶曉的「上甘嶺精神」就激勵了一代國人以豪邁氣慨為強國而奮鬥。隨後,蘑菇雲升大漠和衛星遨遊太空的輝煌業績,又讓「兩彈精神」成為中華科技界勇攀世界高峰的巨大動力。


民族精神是一個歷史範疇,在不同社會發展時期有著不同的具體內容。


改革開放後的中國面向世界,通過學習和借鑒人類的一切文明成果來豐富自己的民族精神,中國特色與國際潮流接軌。民族的創新奮鬥精神與發展高新科技結合,使中國創造了世界建設史上的奇蹟,GDP按匯率計算從39年前的2200億美元增長到去年的13.2萬億美元,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現在世界已成為一個「地球村」,面對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形勢,弘揚和豐富中華民族精神又成為新任務。

這一精神應該是中國的,又必須是現代的,為此既要反對盲目媚外的西化觀念,也要反對狹隘民族主義。在弘揚民族精神的過程中,國人要堅持歷史傳承,更要創新發展。


本文作者是國防大學專業技術二級教授、少將。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補壹刀 的精彩文章:

「計生教父」馬寅初的平反,在今天再成爭議
基辛格沒去世!他今天還這樣警告中美關係

TAG:補壹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