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俄國十月革命的那些事

俄國十月革命的那些事

原標題:俄國十月革命的那些事


雙十一在中國當然是購物的狂歡日,但在西方這一天是個挺沉痛的紀念日,尤其是2018年的11月11日,是一戰結束一百周年的日子。這一天幾乎所有西方國家的首腦都在法國聚會,共同紀念。


雙十一的前幾天,11月7日,大家可能幾乎都忘了是什麼日子。俄歷1917年10月25日,即公曆11月7日,俄國社會民主工人黨的左翼布爾什維克策反皇家的阿芙樂爾巡洋艦起義,幾千名士兵當日晚佔領臨時政府駐地冬宮。這就是中國學生們必學的十月革命。今明兩天里,將分兩部分寫寫這個十月革命的前後。也算給喜歡讀歷史的同志們一點慰藉。


近代德國與俄國的關係


德國安哈特公爵國公主葉卡捷琳娜嫁給俄國沙皇,丈夫去世後她親自任俄國沙皇(1762-1796),與德國及西歐建立了廣泛的聯繫,以優惠政策歡迎德國人移民俄國,建立德國村,給予大批土地,且40年免稅---許多俄國的德國後裔就是這時候移民俄國,同時給貧窮落後的俄國帶來了新思想、新技術。葉卡捷琳娜大帝戎馬一生,為俄國打下大片疆土,使其一躍成為歐洲五強(另四強是英國、法國、奧地利、普魯士)。


1853-1856年發生克里米亞戰爭,俄國本想乘奧斯曼帝國(土耳其)衰弱而向地中海擴張,引來英國和法國的軍事阻止。這是人類史上第一場現代化戰爭:英法使用蒸汽機驅動的鐵甲船、爆炸性炮彈、鐵路運輸、電報、天氣預報、戰地醫院、戰地記者等。而俄國的軍事技術還停留在傳統水平,自然慘敗。通過戰爭,俄國看到俄國武器與軍隊訓練與英法有太大的差距,農奴組成的軍隊與英法自由民組成的軍隊更是不同,於是開始了一場政治改革,包括司法與行政管理、以及軍事與農奴制改革,創建自己的重工業。自此,俄國軍事力量大增。但俄國不敢向西與歐洲列強爭奪土地,卻向東在中國奪取了大量領土和島嶼,甚至想奪取整個東三省。

俄國學習德國及西方才獲得了高速發展,但其發展總要比德國慢半拍。


德國工業是在19世紀40年代前後起飛,吸引了無數農民進入城市,從傳統的農耕社會逐步過渡到現代工業社會,但也造成了城市工人的貧民化,50年代前後產生了著名的「19世紀社會問題」,導致社會主義運動興起,1863年拉薩爾創建德國工會,主張維持現有國家結構,但推行民主,以實現工人當政;1869年Bebel和Liebknecht在Eisennach創建社會民主工人黨,接受馬克思思想,要以暴力革命推翻普魯士政權,實現工人獨立當政(無產階級專政)。1875年這兩大組織在東德小城哥達合併為德國工人黨(後來的社會民主黨SPD),拉薩爾政治佔上風,馬克思派就成為黨內左翼,直到1919年馬克思派才獨立出來成立德國共產黨。


俄國工業到19世紀末才開始起步,俄國農民也紛紛進入城市謀生,得不到任何社會保障。於是也開始了社會主義運動,1898年創建了俄國社會民主工人黨。在工人黨內部也產生了類似德國的兩大派系:一派希望保留議會政治、但推動民主以保障工人利益的多數派,另一派是以列寧為首、以推翻沙皇為訴求的少數派。在1903年的第二屆黨代會上,兩派之間的矛盾公開化。黨內的猶太工人團體不滿列寧一派而退出黨代會,這樣列寧派代表數量微弱超過另一派,於是他們自稱自己這派是多數派(「多數」的俄語:布爾什維克),將另一派說成少數派(「少數」的俄語:孟什維克)。


俄國工人運動比德國工人運動更為激烈,除了俄國的經濟基礎和政府理性明顯低於德國外,也與俄國的歷史文化有關:俄國農民進入城市,將農村的社會關係帶入城市,結果將城市農村化,導致社會的畸形發展,社會矛盾更加激化,政治也就走得更為激烈。


因為社會問題越來越嚴重,聖彼得堡發起罷工,1905年1月22日在聖彼得堡發生了「血腥星期日」:三萬多工人在神父Gapon率領下到沙皇駐地冬宮前的廣場上和平遊行,要求沙皇政治改革和社會改革,建立代表民意的議會。沒想到政府開槍掃射,打死上千位遊行者。聖彼得堡為此發起總罷工,老百姓對政府主導政治改革喪失希望。以後各類罷工、遊行事件連綿不斷,整個社會進入動蕩期。沙皇尼古拉二世在這樣的壓力下,2006年同意設立民選議會(俄語:杜馬),但也形同虛設。財政部長Witte建議沙皇進行徹底的政治改革,被拒絕。

二月革命


由於工業化引發的社會問題本來就非常嚴重,又偏偏遇上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俄國與德國普魯士為爭奪東歐、尤其波羅的海岸而開戰。起先俄國佔一點便宜,1915年開始戰情逆轉,俄方連吃敗仗,俄國軍隊只能一步步回撤,喪失了波蘭、立陶宛、羅馬尼亞等地。9月沙皇撤銷了原來的指揮官,親自上前線擔任總指揮。儘管也損失慘重(1916年傷亡150萬士兵),總算穩住了陣線。


皇帝上前線,俄國本土就剩下皇后來管理,皇后又與一位神父發生性醜聞,使俄國皇家在民間的形象一落千丈。但真正引起社會衝突的還是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


因為要進行現代戰爭,需要加強國防工業,需要大量資金,沙皇又在歐洲無處貸款。於是,政府大量印錢,導致盧布大幅貶值,物價高攀。僅到1916年,俄國市場的平均價格飛漲400%.作為惡性循壞,因為生產成本飛漲,許多生產廠家倒閉。另一方面,這麼多軍隊在外作戰,需要食物貨物供應,以致市場上貨物緊缺。所有這些,都加劇了老白姓對政府的極端不滿,希望立即停止戰爭。1916年11月,沙皇的弟弟Michail寫信給沙皇:「我堅信,我們現在坐在一個火山上,任何一個火星,任何一步做錯,都會引起對你、對我們所有人、對俄國的一場災難。」沙皇政府也採取了許多挽救措施,但都沒有效果。


1917年初開始,因為貧困和飢餓,在工業大城市發生各類暴亂,搶劫,罷工,遊行。1月22日「血腥星期日」12周年紀念日,聖彼得堡發生了更大的遊行抗議。政府逮捕了一批抗議組織者,但不僅無法抑制抗議,而且民眾與政府的敵對情緒更加激烈。

俄歷1917年2月23日(公曆3月8日),聖彼得堡的Putilow兵工廠工人發起罷工,要求結束戰爭,改善食品供應 。萬多工人拿著小紅旗走上街頭,吸引了其它企業的工人前來。例如Ayvas工廠的女工們都走上街頭---這就是三八國際婦女節的來源---Vulcan工廠的1500名工人也聚集在廠門口,一位警官拿著手槍威脅工人不得出廠,結果被幾位工人制服,並毆打了警官,然後也湧向街頭---整個聖彼得堡的一半工人都參與了這場運動,蔓延到全國,形成全國總罷工。


遊行隊伍起先非常和平,他們擔心政府會血腥鎮壓。當時政府動用的是警察,沒想到軍隊的士兵們都傾向於工人,僅僅在聖彼得堡就有17萬士兵自願出來保護工人。為了方便組織與溝通,臨時成立了「聖彼得堡工人士兵委員會」(「委員會」俄語:蘇維埃)。次日,沙皇從Mogilew駐軍地向聖彼得堡警察局長發布命令:「明天必須平息暴亂。」次日下晚,警察前來阻止遊行,並向遊行者開槍,打死約60人。而在其它城市,遊行隊伍獲得了士兵的保護。


俄國議會基本傾向於示威者,所以沙皇於3月12日發電報給議會,要立即解散議會。但議會拒絕,並於次日舉行會議,正式接受管理國家秩序。14日議會主席與軍隊最高指揮官聯名發電報給沙皇,要求他退位。但北線總指揮Russki打電話給議會主席表示,這是不可能的。他將該談話內容傳到軍隊的各個部門。沒想到次日,各個部門反饋意見都說:沙皇必須下野。這時,沙皇寫信給議會主席表示,議會可以全權處理政府事宜,但他的表態已經太晚了。次日,沙皇正式宣布退位,將皇位讓給他弟弟Michail.他弟弟獲得皇位後的次日,也宣布退位---延續300年的俄國Romanow皇朝就此結束。21日,沙皇尼古拉二世被捕,全家流放到西柏利亞,直到1918年7月16/17日全家被斯大林殺害。


幾乎同步,德國在與俄作戰的東線有所進展,但與英法作戰的西線戰事不利,1918年3月的進攻沒能成功。8月,德國政府只能公開承認,德國成為歐洲老大的夢破碎了。而德國內部的社會問題越來越嚴重,罷工遊行越來越頻繁,反戰情緒不斷上漲。為了安撫民心,1918年10月普魯士國王宣布引入君主立憲,「德國正在從君主之國走向人民之國。」但太晚了,1918年11月德國北海艦隊起義,全德國工人罷工,像俄國那樣立即成立「工人士兵委員會」。委員會決定廢除君主制,接手德國政府與軍隊。普魯士(與奧地利)國王下野,舉家遷往荷蘭。1919年1月召開制憲大會,德國建立有史以來的第一個民主制度魏瑪共和國。

(未完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游遍德國 的精彩文章:

今天聊聊「漢人」

TAG:游遍德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