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美國用於實驗的靈長類動物正在變多,動物實驗爭議依舊

美國用於實驗的靈長類動物正在變多,動物實驗爭議依舊

美國用於實驗的靈長類動物正在變多,動物實驗爭議依舊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在美國,用於生物醫學實驗的猴子達到了歷史新高——不過對各方面來說,這都不是個令人滿意的結果。

美國農業部(USDA)的數據顯示,去年有 75,825隻非人靈長類動物(nonhuman primates, NHPs, 下文簡稱靈長類)被用作研究,較 2015 年增長了 22%。相比之下,貓、狗、兔子等其他動物的用量都有所降低。

為美國多數靈長類研究提供資助的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在一份聲明中寫道,增長「不僅是科學現狀的表現,還彰顯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重要性」。

2017 年,NIH 為 249 項靈長類動物研究撥款,比 2013 年多出 78 項。其中,恆河猴佔比接近三分之二,NIH 表示,對恆河猴的需求與艾滋病、大腦、阿茲海默症和成癮等相關研究掛鉤,預計用量在幾年內仍將繼續增長。

美國用於實驗的靈長類動物正在變多,動物實驗爭議依舊

圖/Science

美國用於實驗的靈長類動物正在變多,動物實驗爭議依舊

圖/Science

美國用於實驗的靈長類動物正在變多,動物實驗爭議依舊

靈長類動物之所以被用作人類疾病、行為和認知研究的模型,主要是出於一種「高保真」(high-fidelity)的觀念,即,研究人就應研究與人最接近的動物。據稱,靈長類動物在親緣關係上和人最接近,與人類遺傳物質有 75%-98.5% 的同源性,在組織結構、免疫、生理和代謝等方面與人類高度近似。

據《科學》報道,在美國生物醫學研究中,95% 的實驗動物都是大鼠和小鼠,靈長類僅占 0.5%。不過,最近的增長仍然引發了爭議,NIH 被指缺乏仔細審查。

一方面是效率。質疑者之一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動物測試替代中心主任 Thomas Hartung。他懷疑在藥物測試中,靈長類動物是否比實驗鼠更有效。理由是,靈長類動物在遺傳上比嚙齒動物更具變異性,但用於藥效和安全性試驗的靈長類動物往往較少,可能導致實驗偏差。

另一方面是動物倫理。本月初,動物保護項目 White Coat Waste 要求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複審 300 多項靈長類動物研究。和不少動物權益倡導者一樣,其代表 Brendan Boyle 用「引起痛苦」、「可恥」、「令人震驚」形容目前的增長,並將其歸咎於聯邦機構的失職。

這可能會進一步收緊實驗動物的政策。科學界擔心,這會讓目前已經受限的實驗更加難做。

2015 年,在導致四隻實驗猴死亡,並引來美國農業部的調查和批評後,哈佛大學醫學院新英格蘭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因財政原因停運。該中心是美國八個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之一,由 NIH 資助。這一決定被當作美國政府對靈長類動物研究失去興趣的標誌。同年,由於一份報告提出,「大多數黑猩猩在生物醫學實驗中的使用是不必要的」,NIH 宣布終止對所有黑猩猩侵入型實驗的經費支持。2016 年,在美國國會的強烈建議下,NIH 決定仔細審查由聯邦資助的實驗室中非人靈長類動物的使用情況。

目前,幾乎所有商業航空公司都拒絕運送試驗用靈長類動物,進口變得困難。NIH 指出,因為缺少實驗動物,一些科學家已將研究推遲超過半年。

「公眾需要更多的治療方法,也想用更少的動物,但不存在兩全其美的方法。」美國醫學進步組織主席 Cindy Buckmaster 告訴《科學》。

美國用於實驗的靈長類動物正在變多,動物實驗爭議依舊

圖/Encyclopedia Britannica, Inc.

除中國外,全球每年用於生物醫學實驗的靈長動物超過 10 萬,美國以 7 萬多佔據大頭,歐洲、日本也位於前列。不過據估計,未參與統計的中國恰恰在數目上遠超美國,且研究環境更加便利,吸引不少海外科學家專程拜訪。

在美國,購買一隻標準實驗猴需要 6000美元,在中國則只要 1500 美元,食物和日常護理費用也低得多。目前,中國大大小小的獼猴養殖場有近百家,分布在兩廣、雲南、海南、四川等地,每個飼養場的存欄量都在萬隻以上,多的達到三四萬。獼猴出口還可以賺取外匯——歐洲實驗用的獼猴,就有絕大多數來自中國、越南、柬埔寨、以色列和模里西斯。

6 月,《大西洋月刊》曾對一位名為 Guoping Feng 的麻省理工學院神經科學教授做過報道。他每年要回中國幾次,從事在美國由於昂貴或觸及倫理問題而無法展開的研究。Feng 研究的是自閉症,小鼠一方面沒有完整的前額皮質,另一方面不能和人類一樣社交,例如「它們的眼睛長在頭的一側」,不能有眼神交流。相比之下,當獼猴看到一張兇悍的猴臉照片,它會毫不客氣地瞪回去。

位於廣東的一家繁育機構成了理想的試驗場,這裡有數千隻食蟹猴,大多出口海外用於實驗。據 Feng 介紹,由於有專門委員會審查,從走廊寬度到實行安樂死,這裡的福利標準不會低於美國水平。

與此同時,美國政府提供的生物醫學資金減少,中國卻在增加。美國科學界擔憂,其在靈長類動物的研究領域會落後於中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腦科學家 Michael Platt 向《大西洋月刊》提出了自己的兩種擔憂:其一,由於對靈長類動物研究投資有限,美國科學家享有的資源和機會不能與中國同日而語;其二是,靈長類神經科學的人才可能會從美國流失。

考慮到猴子們在實驗動物中的佔比,它們受到的關注似乎不成比例。但很多證據表明,靈長類動物有類似於人的心智能力和自我意識,因此感受痛苦的能力也與人近似。再結合 Peter Singer 在《動物解放》中所說,「只要某個生物能感知痛苦,便沒有道德上的理由拒絕把該痛苦列入考慮」,人們會認為,比起老鼠,靈長類動物的道德地位應該與自己更接近。

2011 年,報告《非人靈長類動物研究評審》(Review of Research Using Non-Human Primates)首次系統性地評估了此類研究在英國的倫理問題,發現 1997-2006 年間的研究中約有 9% 沒有明顯的社會、經濟或科學效益。2011年,NIH 院長 Francis Collins 曾自己指出,動物模型耗時且昂貴,還可能無法準確預測對人類的效力。據估計,照料一隻靈長類動物日均需要 20-25 美元, 而大小鼠只需 0.20-1.60 美元。

反駁也很容易,甚至不乏關懷——有無替代方法?野生猴是否就活得更好?如果動物的痛苦能換人的幸福,不換嗎?……

事實上在各國,倫理的爭議都或多或少地限制了科研,只是程度不同。但對錯的邊界具體在哪,也確實由各方拿捏,或者根據技術水平調整。

年初曾有消息稱,在上海——全球首個體細胞克隆猴的誕生地,將建立起一個國際靈長類研究中心。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院士表示,體細胞克隆猴技術能產生大批遺傳背景相同的模型猴,能減少個體差異干擾,大幅縮減實驗動物使用數量,恰恰更好地解決了倫理問題。

公眾對動物實驗的態度也存在很大分歧。今年,蓋洛普的民調發現,43% 的人認為涉及動物的醫學實驗「在道德上不可接受」,比去年下降 1%,但比 2001 年增長 17% 。皮尤則發現,52% 的美國人反對動物研究。 挺有意思的是,知曉更多科學知識的人更傾向於支持動物實驗。

美國用於實驗的靈長類動物正在變多,動物實驗爭議依舊

美國用於實驗的靈長類動物正在變多,動物實驗爭議依舊

題圖來自 Jared RiceonUnsplash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海鷗是我們的朋友,但海鷗型管理者不是
茨威格曾讚頌的「未來之國」巴西,今日之後何去何從?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