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21歲小伙被送進ICU,一個月全靠水果當晚餐惹的禍?

21歲小伙被送進ICU,一個月全靠水果當晚餐惹的禍?

文丨掙脫枷鎖的囚徒

一個月全靠水果當晚餐 21歲小伙被送進ICU?

近日,一篇「一個月全靠水果當晚餐 21歲小伙被送進ICU」文章在網路熱傳。

文章似乎出於一片好意,向大家「警示」:水果雖好,卻不能當飯吃。否則,會有麻煩,甚至有生命危險!

這不,一位21歲杭州小伙,一個月連續拿水果當晚飯,結果被送進了ICU,診斷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差點送命。

看到此文,筆者的第一反應是:「這不是胡說八道嘛!健康人,吃再多水果,就是被撐死嘍,也不會吃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連缺乏醫學知識,但具備起碼生活常識的網友也大惑不解:

「齊天大聖帶著那麼多徒子徒孫天天吃水果,那血糖得多高啊,想想就嚇人!」

再看文章的格式,筆者起初還以為又是哪個營銷號炮製的「科普」段子。

追蹤查詢發現,這篇文章還真的是錢江晚報2018年11月1日的「嚴肅」報道。

但是,從文章介紹的內容來看,是完全缺乏起碼醫學常識的記者編造醫生的說辭,「歪」普醫學知識。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還是那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只不過這次的背鍋俠換成了水果

錢江晚報的報道說的明白,小伙的診斷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就是說,小伙真正的病因是糖尿病,而且應該是未被診斷的Ⅰ型糖尿病。只不過,這一次,「連續一個月拿水果當飯吃」被記者當成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發作的誘因。

這讓筆者不禁想起今年年初,湖南郴州15歲少年同樣是因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被送進ICU,原因卻被媒體歸於「狂吃15包辣條導致的亞硝酸鹽中毒」。

根據錢江晚報的報道稱:

21歲小伙突發疾病被送進醫院,表現為「頭暈、口乾、噁心」。經查「血糖含量達79.98mol/l,是正常人的10多倍。血液PH為7.05,呈較嚴重的酸性」。雖然缺乏第一優先需要檢查的尿或血酮體指標,但也基本符合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診斷標準。

報道引用重症監護室里的主任醫師王靈聰的話,對疾病進行了一番解釋:

「』用水果替代晚餐,可能引起人體內的營養攝入不均勻,再加上小茅喜歡吃的水果,糖分含量十分高。每天晚上所攝入的糖分,遠遠高於一頓晚飯的攝入量。』王靈聰說,這樣極度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就誘發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這段話很顯然是記者炮製的。

因為,糖尿病是內分泌醫生天天打交道的病種,酮症酸中毒也是內分泌科最常見的急危重症,作為專業醫生對其病因發病機制和處置必然爛熟於胸。

所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這個診斷本身說的已經非常清楚,最根本原因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不過是糖尿病的併發症。

然而。「醫生」卻對糖尿病隻字未提。

我們知道,對於沒有糖尿病的健康人來說,就是吃再多的糖(比如,一次性吃下1市斤,即可供一般人24小時能量消耗的500克白糖),胰腺胰島也及時快捷地分泌足夠的胰島素在短時間把升高的血糖「擺平」,不會發生任何問題。

另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雖然可以表現為血糖顯著升高,但是血糖升高卻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因此,即使真的吃大量水果攝入「遠高於一二頓飯的糖」,也不構成酮症酸中毒的誘因。

而且,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急症,發生到急性發作,常在幾小時內,「一個月連續拿水果當晚飯」這種長期行為更不可能構成誘因。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如何發生的?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顧名思義是發生在糖尿病病人的「酮症酸中毒」併發症。

意味著,這種情況只發生在糖尿病患者。

並且,通常只發生在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極少發生。

即使是在Ⅰ型糖尿病,發生酮症酸中毒也是有原因的:

往往發生在未被診斷,因而沒有被正確治療管理的Ⅰ型糖尿病,這通常發生在兒童或年輕成人——酮症酸中毒經常是Ⅰ型糖尿病首次發作的形式。

或者,Ⅰ型糖尿病的胰島素治療被突然中斷。

Ⅰ型糖尿病為什麼會發生酮症酸中毒?

我們知道,葡萄糖是人體日常的主要燃料,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依賴於胰島素才能進入細胞內

當胰島素缺乏時,糖不能進入細胞被利用,而積聚在血液內,導致血糖升高(約10%酮症酸中毒的血糖升高並不顯著)。

但是,人體各種生理活動的能量需求卻不能停止,只能動用儲備能源,即分解脂肪。

過程跟飢餓時的脂肪動員一樣:脂肪細胞釋放的遊離脂肪酸和甘油首先被運送到肝臟,在那裡被分解成乙酸,然後進一步分解為酮體(包括乙醯乙酸酯和β-羥丁酸鹽)。酮體從肝臟進入血液被轉送到外周組織(特別是肌肉)作為能量物質利用,同時還可以產生丙酮。

由於突然發生葡萄糖利用的中斷,很多組織並不能很快適應於利用酮體,因而讓不斷發出能源缺乏的信號來強化脂肪動員,這樣就源源不斷產生大量酮體。

產生的酮體除少部分隨尿液排出體外,大部分積聚於血液。

酮體是酸性有毒物質,血液酮體大量集聚,濃度快速升高,就發生代謝性酸中毒;高酮體濃度和高血糖產生滲透性利尿會造成脫水;並進一步引發電解質紊亂。這整個綜合征就被稱為酮症酸中毒。

酮症酸中毒,電解質紊亂,嚴重時容易發生腦水腫,導致昏迷甚至死亡。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誘因

為什麼不是所有Ⅰ型糖尿病病人都發生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而是只發生在某些情況下?

這是因為,即使是Ⅰ型糖尿病,胰島功能的破壞,產生胰島素的減少也是一個動態過程。通常分泌的胰島素可以維持基本需求,表現不出病態。這也是很多Ⅰ型糖尿病診斷容易被延誤的原因。

只有在某些情況下,胰島素產生和效應受到干擾,或者原本外源性胰島素治療被中斷,胰島素突發性不能滿足需求時,才會誘發酮症酸中毒。

相關的誘因,主要包括:

疾病。感染,比如,肺炎和尿路感染等;或其他疾病引發身體的應激反應,產生腎上腺素或皮質醇等激素,抵消了胰島素的作用。

Ⅰ型糖尿病病人胰島素治療中斷。

其他誘因。包括:

·身體或情感創傷

·心臟病發作

·酒精或毒品濫用,尤其是可卡因

·某些外源性藥物,如皮質類固醇和一些利尿劑。

可見,吃糖或者吃水果,根本不是酮症酸中毒的誘因,即使是在Ⅰ型糖尿病患者。

因而,錢江晚報報道將吃水果,而且是連續一個月吃水果當晚餐當成誘發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誘因,完全是缺乏醫學嘗試的無稽之談。

健康人即使吃再多水果也不會產生任何健康問題。相反,絕大多數吃水果的量都沒有達到飲食指南規定的標準,多吃水果是一種健康飲食行為。

基於我們能吃下水果的量,和錢包的壓力的雙重限制,筆者一直秉持「水果蔬菜無上限」的主張。

很多人不敢多吃水果,主要是擔心其中的糖。

其實這種擔心是多餘的。

一方面,糖並不是惡魔,我,惡魔本身就需要糖。我們需要限制的是只能帶來「空能量」的添加糖,對水果中自然存在的糖根本不需要擔心。

另一方面,即使是所謂高糖水果,所能提供的糖也很有限。比如,錢江晚報報道小伙以水果代晚餐,不過是「兩根香蕉能抵一頓飯」的水平。

兩根香蕉能含有多少糖呢?

不到30克,其中還包括約半數吸收較緩慢且不升高血糖的果糖。

拋開不能誘發酮症酸中毒不說,僅討論香蕉中糖的問題。如果以24小時消耗2500千卡能量,其中55%為碳水化合物或糖,並平均分配到三餐中,那麼一餐需要攝入的量約115克碳水化合物或糖。

如果全部能量都依賴於香蕉中的碳水化合物或糖,一頓飯的量需要208克,兩頓飯就是416克。需要吃10或20根香蕉。——這是真得撐死的節奏。

可見,這次錢江晚報拿吃水果給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背鍋,被多種媒體傳播,對公眾產生嚴重誤導。

本文由百度知道日報作者原創,轉載已獲原作者同意。

文章出處:百度知道日報(https://zhidao.baidu.com/dail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公園 的精彩文章:

假如你看到這種植物,請代表人民neng死它
益生菌補充劑大多無用,除了浪費錢,還可能會損害健康

TAG:科學公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