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又一世紀工程 中國將用衛星搬雲空中調水大西北不再乾旱

又一世紀工程 中國將用衛星搬雲空中調水大西北不再乾旱

我們知道,在大氣邊界層到對流層的這個中間範圍內,也就是大氣層中10公里以下的中低層,存在著相對穩定和有序的水汽輸送通道,我們的科學家將其形象地稱為『天河』,在這個大氣空間里進行跨區域調水模式就是「天河工程」。具體行動起來,就是要通過空中搬運水汽的方式到乾旱地區進行降雨,從而把長江流域的水資源調往黃河流域,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需求。

這實際上就是基於天基的一種跨流域調水新模式。早在2016年,關於「天河工程」的論證啟動會就在青海省西寧市舉行了,咱們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 三江源作為青藏高原上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源頭匯水區域,存在著來自西印度洋、東印度洋、雲貴高原、中亞等各個方向傳輸過來的大量水氣通道,因此空中雲資源有著巨大的開發潛力。

如果想些辦法能在水汽湧向東南長江流域之前,就中國又想幹什麼?直接把「河道」搬上了天,美日:這不可能成功!最近咱們這邊有一則駭人聽聞的新聞,在世界上引起了軒然大波,為解決我國南北降水量不足的問題,直接把「河道」搬上了天。據相關媒體報道,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已經正式啟動了「天河工程」衛星和火箭工程的研製工作,將使用衛星來進行「搬雲」,以使其在不同地方下雨。

英國、美國以及咱們的鄰國日本相關媒體,都對這樣的奇思異想進行了報道,當然了其中也不乏那些刻意貶低的話語:這不可能成功!那麼這個項目的原理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能不能實施成功,今天菲菲就來跟大家聊聊。每年一到夏天,咱們南方的很多城市都會飽受洪澇災害的困擾,相反西北地區,卻因為水資源的缺少和乾旱發愁。

於是乎咱們的科學家們就產生了一個想法,有沒有可能利用天上的衛星改變大氣水汽分布,把那些過多的雨水資源調一些到北方呢?中國科學院院士、青海大學校長王光謙,從2014年底開始,就帶領著由清華大學、青海大學兩所大學研究人員構成的一個研究團隊啟動了這個瘋狂的構想。

把它「攔截」下來一部分,然後再沿著黃河的干支流送往北方,實行空中調水,通過改變雲水資源在兩個流域間轉化的方式,就可以在不修建地面渠道的情況下,達到「南水北調」的效果,增加黃河流域的降水量。具體實施的辦法就是通過「天河一號」衛星探測空中水汽並將水「運往」青海省三江源北部地區。

作為一種低軌低傾角衛星,天河一號採用八院SAST-ML1公用平台,配置微波溫濕度計、降水測量雷達、雲水探測儀等等這些先進的載荷設備,從而實現高精度的探測能力。其中,微波溫濕度計可精準實現大氣溫度、濕度垂直分布的探測,捕獲空中雲水資源的分布情況;降水測量雷達可監測降水的三維分布;雲水探測儀可獲得三江源地區的大氣雲圖和地表環境特徵。

這個龐大的「天河」氣象控制項目將在2022年準備就緒,完成六星組網建設,在空中打造一條移動的大氣通道。衛星攜帶的感測器將監測向乾旱地區運移的水蒸氣;與此同時,安裝在地面的設備也將向空中釋放能在其周圍形成雲的銀離子。這個大項目一旦建成完畢,將有望每年在青藏高原的三江源、祁連山、柴達木地區分別增加降水25億、2億和1.2億立方米,中遠期有望實現每年跨區域調水50億立方米,大約相當於350個西湖的蓄水量,每年將為中國帶來相當於其年用水量7%的降雨。

其實這個用衛星來控制氣象的工程咱們已經不是第一次使用了,2016年,北京市就在為2020年前每年增加600億立方米降雨的「播雲」項目撥款3000萬美元。「天河工程」只是咱們把「雲水資源」的技術繼續做大做強罷了。 就在本屆的珠海航展上,「天河工程」衛星模型也首次向世界展現了,中國在航空航天領域的發展成就,菲菲也堅信著未來的「天河」能夠發揮出巨大的作用,改變我們的生態效益,促進我們經濟社會發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迷彩虎 的精彩文章:

韓國炒作自家五代機 其實就是個四代半戰機 還想和殲20比拼
殲-20換裝新矢量發動機?中國突然進口俄羅斯最先進發動機

TAG:迷彩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