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瑜伽師地論》三增上學(5)三學差別(2)次第

《瑜伽師地論》三增上學(5)三學差別(2)次第

《瑜伽師地論》三增上學(5)

三學差別(2)次第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八

二、一、二、次第

問:何緣三學如是次第?

現在說戒定慧的「次第」。什麼理由戒定慧三學這樣的次第?為什麼慧不在前面呢?一定要戒在前面呢?

答:先於屍羅善清凈故便無憂悔。無憂悔故歡喜安樂。由有樂故心得正定。心得定故能如實知能如實見。

「先於屍羅善清凈故便無憂悔」,修行人最初能夠持戒清凈,三業清凈沒有過失,「便無憂悔」心裏面就不會有「憂」、有「悔」。「無憂悔故,歡喜安樂」,若是犯了戒了心裡憂悔,心就不安了。若心不安的時候,想要靜坐修止觀就有困難。現在持戒清凈心裡沒有憂悔,心歡喜身安樂,就是有這樣的作用。

「由有樂故心得正定」,由於心裏面有喜樂,就能夠成就禪定了。「心得定故能如實知能如實見」,因為持戒清凈就容易得定,所以先要「持戒」。「心得定故能如實知能如實見」,成就禪定以後,心力廣大,能夠對於諸法實相能「如實的覺知」,能「如實的觀見」,那就是成就智慧了。

如實知見故能起厭。厭故離染。由離染故,便得解脫。得解脫故,證無所作究竟涅槃。

「如實知見故能起厭」,因為真實地知道一切法性了,對於世間法,對於色受想行識,就會生起厭惡、厭離心,就不會去愛著了。「厭故離染」,因為有厭,就不會有污染,就不會有錯誤的事情。「由離染故便得解脫」,就是得聖道了。就是由慧得解脫。

如果是沒有得到定,「如實知如實見」就很難現起,所以先應該有「定」,而後有「慧」,有慧才能得「解脫」。因此戒定慧是這樣的「次第」。

「由有樂故心得正定,心得定故能如實知能如實見」。得了定以後,在禪定裡邊就是在初禪、二禪、三禪、四禪裡邊修毗缽舍那觀。修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乃至緣起善巧,就能夠如實知見。「如實知見故能起厭,厭故離染,由離染故便得解脫」這是得聖道。

韓清凈《披尋記》:歡喜安樂者:三摩呬多地說:歡者,謂從本來清凈行者,觀資糧地所修凈行,無悔為先,慰意適悅。心欣踴性。喜者,謂正修習;方便為先,深慶適悅,心欣踴性。安者,謂離麤重,身心調適。樂者,謂由如是心調適故,便得身心無損害樂及解脫樂,以離彼品麤重性故,於諸煩惱而得解脫。(陵本十一卷三頁)此應准釋。

「歡喜安樂者」這四個字怎麼講?「三摩呬多地說:」,「歡者」,歡這個字怎麼講呢?「謂從本來清凈行者」,就是從最初發心出家受戒以來,從開始受戒以來就沒有犯過戒,所以叫「清凈行者」。「觀資糧地所修凈行」,資糧地就是初開始來到佛法裡邊來,就是要準備修學聖道的這一切的因緣,修學聖道先要有一個準備的階段。

什麼是聖道的資糧呢?就是「戒律儀」,持戒清凈是聖道的資糧;又修「根律儀」,眼耳鼻舌身意接觸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要保護六根清凈,叫「根律儀」。第三是「於食知量」,就是日常的飲食要知道量,不能夠吃太多,也不可以吃太少。知道量,靜坐的時候就容易相應。吃太多了不行,坐在那裡止也止不好,觀也觀不好。吃太少也不行,沒有力量,止觀也不能修學的。所以這是於食知量。第四個要修「悎寤瑜伽」,就是睡眠的這件事,不能睡太多、睡太少也不行。其次最後一個是「正知而住」,正知而住就是一切時、一切處要保護內心的清凈,那叫「正知而住」。這就是「資糧地」。「資糧地」就是外凡位,初開始學習佛法的時候,這準備修學聖道的階段,叫「資糧地」。「所修」的「凈行」,就是這五種,這是一個清凈的德行。

清凈行者,觀察於資糧地外凡位所修的清凈身語意行,「無悔為先」,五種資糧以「持戒」清凈為「先」,持戒清凈就不後悔,犯戒就會悔恨了。

「慰意適悅」不犯戒心裏面不後悔,就會有「慰」。「慰」者,安也。就是心安,心裏面很平和。「適悅」這個適,就是悅。心裏面心安就是「喜悅」。

「心欣踴性」這句話是總說前面這「無悔為先,慰意適悅」。內心「有欣踴性」,「欣」就是歡喜,這個「踴」是一個跳動。心裏面歡喜,歡喜到這麼個程度,心裏面跳動,那就叫做「歡」。

「喜者,謂正修習,方便為先,深慶適悅,心欣踴性」。「喜」這個字表示什麼意思呢?「謂正修習,方便為先」。前面五種資糧準備好了,就正式開始修習定的前方便。在正式修定之前要做這件事。什麼方便呢?就是破除去五蓋:「貪慾蓋、瞋恚蓋、惛沈睡眠蓋、掉舉惡作蓋、疑蓋」這五種蓋。這個是修定的前方便。「深慶適悅」,在努力地破除這五種蓋,就是「五停心」了,心裏面非常歡喜破除這五種蓋,每天努力地來破這個蓋,對這件事深深的慶悅心裡歡喜。「心欣踴性」,這個喜就是這樣意思,就是這樣的欣悅。

「安者」,「謂離麤重,身心調適性」。「安」這個字是什麼呢?就是「離麤重」。就是把五蓋的粗重,破成功了。「麤重」是不自在、不調柔。心裏面有貪慾、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疑蓋的時候,那就叫做「麤重」,心裏面不自在、不調柔。現在遠離了蓋以後,身心就感覺到「調順適悅」,身心就不同了。有這種感覺那就叫做「安」。

「樂者,謂由如是心調適故,便得身心無損害樂及解脫樂,以離彼品麤重性故,於諸煩惱而得解脫」。「樂」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呢?「謂由如是心調適故」。就是由於修「五停心觀」,破除了五蓋的粗重的時候,心裏面調順了,這個時候「便得身心無損害樂」。這個時候身心就沒有五蓋的傷害,就是沒有「欲」的傷害了,心裏面感覺到快樂。修行成功的時候,才覺悟到「欲」是對自己有損害的。「及解脫樂」,把欲界的煩惱完全消除了,心情自在,叫「解脫樂」。「以離彼品麤重性故,於諸煩惱而得解脫」。這個「解脫」怎麼講呢?因為修五停心觀,遠離了五蓋的麤重性故,於欲界一切的煩惱就解脫了,那叫做「解脫」。這個不是說得聖道叫解脫,不是這個意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惡作」是什麼意思
金庸「談色蘊」(09)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