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一最強帝國,60萬大軍耗了鄰國兩年,將鄰國活活耗死

中國一最強帝國,60萬大軍耗了鄰國兩年,將鄰國活活耗死

現代戰爭崇尚科技,打仗就是在拼誰的裝備更好,誰的軍費更多。在冷兵器時代兩軍對戰很多時候決定戰爭走向的僅僅是人數,以少勝多的案例固然有,大多數時候人數上佔據絕對優勢,戰爭勝利的機會就越大。

古時候有一句話,「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確實如此,大型戰爭少則幾十萬,多則上百萬人開拔,本地作戰還好說,異國他鄉要養活這麼多人對後勤人員來說是一個巨大考驗。

近代淮海戰役,參戰軍隊總計六十萬人,後勤人員卻有五百萬之多,他們用最原始的手推車為軍隊輸送物資和彈藥,可見那場戰爭取勝的關鍵就在於後勤補給。

公元前224年,王翦率領大軍長途跋涉一千多公里來到楚國,等待著他們的是早已布下天羅地網的五十萬楚國精銳。

淮海戰役僅僅兩個月,秦軍伐楚卻維持了兩年,秦軍是如何保證自己的後勤補給的呢?

史記記載,此次出征秦軍號稱六十萬,這個數字並非惡意誇大,是秦國內部將領們共同討論出來的數字,其實這六十萬大軍是把後勤部隊算在裡面了,按照五個人供養一個士兵的比例,大致作戰人數只有十萬人。

10萬兵力,與楚國50萬對抗,勝利來之不易,說明秦軍非常厲害。

楚國疆域遼闊,大致包括現在的湖南湖北、江蘇等地,十萬兵馬想要吞下這麼大一片地難度極大,這六十萬應該是他們思細思量之後給出的最小兵力。

王翦的政策擺明了就是死耗,對峙長達一年多就是不出兵,秦昭王在對陣趙國的時候曾就近征糧,甚至開出了勇者封爵的重賞,很多人積极參与到其中,不過此次伐楚卻無法繼續實行這樣的政策。

秦國根本無力在用別國之兵攻打楚國,只能用自己的兵,吃自己的糧食,可想而知後勤補給有多麼麻煩。

《宋書》記載,平均每一個士兵每日需要消耗六升糧食,相當終於兩斤,六十萬人每天需要的一百二十萬斤,秦國是怎樣運輸如此眾多的糧食呢?

《夢溪筆談》記載,每個民夫身背六斗米,士兵自己攜帶五天的口糧,一個民夫可以供養一個士兵十天左右,此外再需要糧食就得讓民夫返回重新再來。

可見,打仗大的就是消耗,不需要糾結每個人每天能吃多少糧食,重點在於古代沒有先進運輸工具,打起仗來十分不易,運輸糧食更加艱難。

正是因此,軍隊中絕不會供養閑人,一個軍人就需要五個人的付出,成本非常大。所以參軍打仗的人都是抱著必勝的信念,不能辜負國家的栽培。

有人說了,為什麼不能有牲畜運輸呢?誠然牲畜運輸會降低人力成本,同時能攜帶的物資也更多,不過牲畜也是要吃草的,如果找不到放牧的地方,僅僅依靠攜帶的草料,可能半路就得餓死,還是得用人來。

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廣修糧倉,儲備物資,全國農戶都要按照法令進行勞作,規定嚴格保護耕牛,地位就像現在的國家級保護動物一樣。

打仗的時候,每攻下一片地會就近修建糧倉,把國內的罪犯或者俘虜的人質押送到這裡種地創收。

依靠這種方式,秦國短時間內在咸陽、漢中等地修建了許多大型糧倉,秦滅之後這些糧倉繼續供養著劉邦的軍隊,可見秦國確實有遠見。

除此之外為了更好地行軍,秦國邊打仗邊修路,除了暢行無阻的路上交通,在黃河、渭河上停靠著大量船隻,一旦戰爭開始,就會動用上萬艘船進行運輸,陸上運輸也有長足進步,戰國後期,秦國製造了很多車輛,質量相當好。

過了一千年之後,西方依舊在使用秦國人的駕車方式,秦軍之所以厲害不單單是因為軍隊訓練有素,戰無不勝,也不是商鞅變法帶來的富強,更不是秦國人崇尚武力的天性,同樣也不是「遠交近攻」的出色外交手段。更多的是他們在打仗之前做好的萬全準備。

正式具備這些因素,秦國人才敢動輒揮師數十萬長途奔襲,因為在他們看來,戰爭當中最重要的一環——補給,沒有哪個國家可以與自己相提並論,這樣才讓王翦兵臨城下,長久對峙而不會擔心吃飯問題。

秦國的統一不是沒有理由的,國家富強、士兵出色,方方面面都做到了極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說歷史LS 的精彩文章:

此人祖墳冒青煙中了狀元,提筆給皇上寫「絕」字,沒多久皇帝死了
農民一鋤頭挖出「國之重寶」,有2000年歷史,專家:這不可能

TAG:靜說歷史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