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100天17位名人離世:面對死亡,人人都需要被擺渡的靈魂

100天17位名人離世:面對死亡,人人都需要被擺渡的靈魂

最近,整個世界好像都變得很喪。曾帶給我們美好記憶的人接二連三的離開。

8月15日,日本漫畫家,《櫻桃小丸子》的作者櫻桃子去世;

9月7日,相聲大家常寶華去世,曾獲中國曲藝界的最高榮譽「牡丹獎」終身成就獎;

9月11日,中國評書表演藝術家單田芳去世,代表作《三俠五義》、《隋唐演義》等;

9月15日,著名表演藝術家朱旭去世,代表作《末代皇帝》等;

9月20日,吉祥三寶組合中的爸爸布仁巴雅爾因突發心梗去世;

9月28日,中國內地搖滾樂歌手臧天朔、相聲名家師勝傑均因病去世;

10月25日,著名主持人李詠在經過17個月的抗癌治療後離世;

10月30日,武俠小說泰斗金庸離世,他留下了一個快意恩仇的江湖;

11月3日,香港藝人藍潔瑛去世,曾被冠以「靚絕五台山」;

11月12日,「漫威之父」斯坦李離世,粉絲說他去了另一個平行世界;……

很多人都告訴我們要更加珍惜現在擁有的,好好生活,可我們還是好難過。沒有人喜歡告別,所以我們寧願相信他們在另一個平行世界瀟洒快活。在那裡,我們還會重逢。長大,是一件很難過的事。我們不得不和過去一一告別,我們會發現越來越多的東西只活在我們記憶中。小時候住過的老房子拆遷了,童年喜歡的零食也不見了蹤影,喜歡過的偶像也不像當年那樣青春靚麗,甚至很少能看到他們的新聞了,帶給過我們歡樂的人也開始一個個離開。長大後,我們註定要面臨越來越多的生離、死別。

今年6月,曾獲得金鐘獎的台灣主播傅達仁離世,86歲的他成為亞洲第一個安樂死的台灣人。在重病的折磨下,他最大的心愿是有尊嚴地離開。他做好了準備,但他的家人沒有。像所有孩子會做的那樣,他的兒子一次次挽留他,沒有人願意就這樣失去自己的父親。

兒子想辦法轉移他的注意力,試圖減輕他的痛苦,讓他對世間再多一點留戀,對家人再多一些陪伴。兒子說,你不是一直想寫自傳嗎,不如先寫完自傳再想其他事。他聽了兒子的話,一切很順利,他用半年寫好了自傳,書也順利出版。這時候,兒子又說,你不如再開一個畫展吧。他再次答應了,他花了3個月時間去學習油畫,畫展也開了。儘管兒子再三阻止,不願他離開這個世界,他還是選擇了安樂死。到了最後時刻,家人妥協了,他們尊重他。

告別不可避免。對於生命,我們能給予最好的東西,永遠是尊重。只有認識死亡,才能夠更好地認識生命、尊重生命。事實上,每個成年人在長大之後的to do list清單上,都應該有那麼一項:就是學習面對死亡。

在電影《尋夢環遊記》中, 「死人」的世界不再陰森恐怖,死亡也變得有趣、溫暖。人們死後還是會相見——只要這個世界上仍然有一個人記得你,你就不會真正消亡。甚至在生前因為誤會而留下遺憾的夫妻,在死後還能再次相愛。學習面對死亡,並不是讓人們去憧憬死後那個的世界,而是希望每一個人都明白:不管是否還有明天,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積極地活在當下的生活里。

如果你為了即將死去而恐怖生活,還不如在活著的每一天都做好那個最真實的自己。就像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奧克塔維奧·帕斯曾說:「死亡其實是生命的回照。如果死得毫無意義,那麼,其生必定也是如此。」「死亡才顯示出生命的最高意義;是生的反面,也是生的補充。」

我們無法坦然地接受親人的離世,無法做到和一個人好好告別,從心理學角度講,有兩個原因:

01、我們很容易陷入自責之中,認為是我們沒有做什麼,所以才會造成現在這樣的局面。

我們懷抱僥倖心理,我們心存幻想,也太高估自己的力量。即便親人感到痛苦,不想接受治療,我們也很難遵從他們的心愿。因為一旦他們離開,我們就會產生更多的自責。

02、愛是講究同甘共苦的。因為我們愛他們,所以想要和他們一起分擔這份痛苦。

我們的本能會告訴自己,只有這樣,我們才是愛他們的,只有這樣才對得起這份感情。我們的痛苦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愛。可是,我們忽略了一點:那些離開的人並不希望我們這樣做,他們更希望我們活得好好的。同樣,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我們需要悲傷,這是一種療愈。當我們釋放完這一系列的負面情緒,我們就要去面對,也可以更好地面對。

對於死亡有一種說法:人有三次死亡。

第一次是:生物學上的死亡;

第二次是:在葬禮上,社會宣布你死亡;

第三次是: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離開這世界。

生命會逝去,但愛會永存。我們記得那些溫暖,我們共存的歲月早已融入我們的骨血。我們當然會難過,可再難過,我們也不後悔。就像《螢火之森》中的那段話:如果時間可以倒流,我還是會選擇認識你,雖然傷痕纍纍,但心中的溫暖記憶是誰都無法給予的,感謝你來過我的世界。我想說,在這個世界,我會永遠記得你,而你只是去了另一個平行世界,我們的愛不會變。

擺脫原生家庭造成的創傷,你需要做到這3點!
世界首富貝索斯「閃婚」,讓我悟出了「幸福的真諦」

TAG:周小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