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遊戲 > 深度解析獨立遊戲《以撒的結合》設定內涵:不僅是宗教與血腥暴力

深度解析獨立遊戲《以撒的結合》設定內涵:不僅是宗教與血腥暴力

長文警告!本文長度4076字,如果你真的想知道《以撒的結合》背後的故事,請耐心讀下去。

大家好,這裡是崔老闆聊遊戲,我是崔叔。

相信對獨立遊戲有些許了解的玩家們應該聽說過《以撒的結合》,這是一款由Edmund McMillen,Florian Himsl 開發並發行的冒險RPG遊戲,幾個系列在steam上的好評率都穩在95%往上,七年來多個平台銷量數百萬以上,被不少玩家視為單機遊戲的神作。

不過絕大部分人對《以撒的結合》的認識還是停留在「似乎很多主播在玩」的層面,其實《以撒的結合》玩法非常簡單,無非就是控制「以撒」去收集並搭配各種道具來攻擊怪物而已,所以大家估計很難理解這麼一款小遊戲為什麼許多玩家通關幾十次還要繼續玩,甚至還自發給主人公「以撒」寫自傳。

這是因為《以撒的結合》不僅足夠有毒,而且足夠有內涵。它不僅僅是一款快消的冒險小遊戲,在看上去鬼畜搞笑無厘頭的畫風背後,《以撒的結合》其實蘊含著更多黑暗、負面、細思恐極的內容。

大約是有文化壁壘在,其實廣大的中國玩家對於「以撒(Isaac)」這個辭彙並不熟悉,而獨立遊戲神作《以撒的結合》(The Binding of Isaac),從字面意義上來說甚至可能被理解成帶點顏色的成人小遊戲,畢竟Binding還有「捆綁」、「纏繞」之類聽上去就有點色情(?)的含義,直譯出來「捆綁以撒」就讓人十分浮想聯翩。

其實在以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為主流信仰的歐美文化圈裡,「以撒」是一個知名度相當高的《聖經》人物,普及程度相當於諸葛亮之於中國,德川家康之於日本。《聖經》里記載以撒是亞伯拉罕的獨生子,是猶太人的列祖,一生平安順遂,唯一一次翻車的遭遇就是被差點親爹砍了——這就是著名典故「亞伯拉罕獻以撒」,也是遊戲《以撒的結合》的核心故事。


「亞伯拉罕獻以撒」和燔祭——遊戲的起源故事

說到《以撒的結合》這款遊戲,就沒法迴避宗教(尤其是基督教)文化,這個遊戲里有大量的道具都充滿了宗教隱喻,甚至連遊戲名里的「結合(Binding)」都充滿了象徵意義,其中第一層意義自然是「亞伯拉罕獻以撒」這件事情本身中的「捆綁(Binding)」元素(不要想歪!!!!),此處「捆綁(Binding)」指代的意思是獻祭。

亞伯拉罕獻以撒這個故事可以說是《聖經》最出名的幾個典故之一,故事梗概是上帝為了試煉亞伯拉罕的信心,要求他將自己最疼愛的兒子以撒殺掉,當做燔祭的祭物獻給自己(雖然最後被上帝阻止了)。

對基督教或者猶太教不了解的人可能不知道獻燔祭意味著什麼......燔祭是古代的以色列民與上帝溝通的一種儀式,有贖罪、賜福、求平安等含義。

一般是選用羔羊或者牛犢,先綁(出現了!捆綁play!)起來,後宰殺、剝皮、控掉血液、洗乾淨,並將屍體(?)切割成小塊的肉,再將肉擺好放在祭壇上焚燒,全部經火燒成灰燼,象徵著一切全然歸給上帝。

燔祭可以說是一種連全屍都沒有的死法,遠比單純的死亡獻祭來的殘忍的多。

當然亞伯拉罕並沒有成功,因為就在他綁(Bind)了以撒並且準備親手將自己兒子大卸八塊的時候,上帝的使者阻止了他,《聖經》記載當時以撒被捆綁在祭壇上,非常平靜地看著自己舉著刀的親爹,從頭到尾沒有過任何的反抗與不滿。

這個殘酷的故事有完美的結局,此後亞伯拉罕收穫後世無數讚美,人們都誇他對上帝充滿虔誠,而以撒也成為了「順服」的代名詞,父子倆流芳百世,皆大歡喜。

(「信心之父」亞伯拉罕)

似乎沒有人關心那個綁在祭壇上被綁著的命懸一線的少年(《聖經》原文作「童子」),是否真的無恨無懼,無怨無悔。

其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當亞伯拉罕決定聽從上帝的話把以撒綁在祭壇上時,以撒就已經是一個真正的祭物了,因為後來亞伯拉罕獻祭了一隻羔羊代替活著的以撒——只有祭物可以代替祭物。而每一份燔祭都會在祭壇上燒為烏有,與祭壇融為一體。

雖然以撒並沒有死,但是從這次捆綁之後,以撒就是一個與祭壇結合(Binding)了的、融為一體了的「活著的祭品」,和祭壇上的贖罪羊羔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祭壇上的羔羊代替代替以撒成為祭物)

而《以撒的結合》這個遊戲,探討的絕對不止宗教層面上的燔祭與捆綁,不然直接翻譯成「捆綁以撒」或者「獻(燔)祭以撒」就好,看上去還比較有爆點。


家庭暴力後遺症——如何將宗教故事影射到遊戲上

如果將亞伯拉罕獻以撒這個故事中的宗教成分剝離(其實不可能完全剝離),著眼於亞伯拉罕要將自己的兒子殺死剝皮切塊燒死這件事情本身,並給故事賦予一個更為現代的背景的話,祭壇上的以撒就變成了當代美國一個普通的小男孩,也就是《以撒的結合》中的以撒。

不難看出,經過各種家暴的以撒,他對這段經歷「殺自己祭天」的認知不會是「上帝的考驗」,而是「恐怖的家庭暴力」,而家暴也許正是「以撒的結合」這款遊戲探索的更為深入且直觀的部分。

因為《以撒的結合》遊戲里,玩家雖然以第三人稱的方式去閱讀故事(即使故事真假待定),但是卻是以第一人稱的角度去感受以撒的感受,即玩家扮演其實是以撒本人。

在《以撒的結合》中,玩家可以很直白從每個關卡前的簡筆畫里看到以撒是如何被「媽媽」以「上帝之名」剝奪了他所有的興趣愛好、尊嚴和健康,又是如何差點被「獻祭」、被花式虐待。

而且與其他扮演遊戲不同的是,《以撒的結合》在表現故事時採用了映射的方式,整個故事源於美國小男孩以撒本人的精神世界,這也使得玩家不僅能知(猜)道(到)以撒究竟經歷了什麼,還可以直觀的察覺以撒心路歷程的轉變。

在反抗家暴的「媽媽」的道路上,以撒(以及所有的正常人)的心路歷程只可能導向兩種結果:要麼心理素質變強,要麼心態崩了,對應在遊戲中就是「天使房」與「惡魔房」。兩個房間都有道具幫助以撒戰勝「媽媽」。

光偉正的天使房與假惡丑(?)的惡魔房當然不同,以撒可以無數次進入惡魔房,用生命換取惡魔之力來幫助自己對抗「媽媽」,與此同時以撒的形象也會變醜(相由心生?)。

但是進天使房就需要想很多辦法了,比如獻祭、吃聖餐等等,在基督教層面來說這些基本都是罪人回歸上帝面前的「自我凈化」的方式,而且開天使房的條件有很多,比如「不能進行過惡魔交易」之類,所以有機會進天使房的概率相對低得多。

其實這也是一種隱喻:經受過家庭暴力後,選擇恨與罪惡是容易的,選擇愛與善良卻很艱難。玩家在玩遊戲的時候雖然站在以撒的視角上,但卻知道「天使房」的存在,也會為了成就感、獵奇等心態去尋找「天使房」,即使成功率不高。

但「人類的悲喜並不相通」,作為以撒本人——無論是《聖經》里的以撒還是面前的這個美國小男孩,他們對於天使房是否存在都不會曉得,也不知道哪一個無意舉動就會讓自己失去打開天使房的機會,一次滑坡就可能永遠無法翻身,人生也不可能像遊戲一樣重來,而隔壁的惡魔房卻可以進無數次,甚至可以說,「以撒」們面前的路其實只有一條,就是惡魔房。

從家暴這個行為發生起,以撒的命運就與罪惡永遠的「捆綁」(Binding)了,只是遊戲尚且有迴旋的餘地,現實中的以撒被捆綁的終點只有墮落的惡魔房與深淵。


宗教和寶箱——遊戲究竟想告訴我們什麼?

關於《以撒的結合》有許許多多的爭議,其中最大的爭議依舊來自於宗教歸屬的問題。《以撒的結合》里每一個人物都出自於《聖經》,超過一半的道具在基督教或者是撒旦教里有特殊寓意,這也讓基督教和撒旦教雙方都分不清這遊戲到底是在歌頌光偉正(天使房)的基督教,還是為假惡丑(惡魔房)的撒旦教背書.....

(阿撒茲勒,傳說中的墮落天使,這貨和基督教的關係就更複雜了)

不過,依筆者來看,《以撒的結合》中的宗教隱喻其實與宗教本身關係並不大——或者說,這些道具雖然源自宗教,但可能並不需要站在某個教派的立場上進行強行解讀。甚至可以說很多道具本身就是基督教和撒旦教所共有的,不同的看待角度賦予這些道具不同的意義,在遊戲里,他們都只是普及度比較高的素材而已。

(撒旦教的倒五芒星與倒十字架)

而撒旦教創立之初就是完(強)全(行)與基督教對立,基督教是十字架,撒旦教就乾脆搞了個倒十字架(話說倒十字架是耶穌的門徒彼得赴死時的刑具,在基督教里沒有什麼不正當含義),這種過分強調的對立反而造就了奇特的現象:基督教的標識物,往往在撒旦教里也有對應的存在物或者剛好敵對的意義。兩個宗教更多意味著以撒的兩面,一正一惡共同構成了以撒本人。

(例如九尾鞭既是刑具,也是戒律教徒自我懲罰的道具,《達芬奇密碼》里的戒律者就是用九尾鞭模擬耶穌受難)

這種對立宗教的奇妙統一在主人公以撒的身上表現的最明顯的應該要數以撒的結局(胎衣篇)。END12中以撒在地獄戰勝BOSS撒旦,卻發現自己之前遇到的所有人全是自己精分出來的,於是他爬進箱子自閉。

而在END13里,以撒來到了天堂,但是最終BOSS卻是以撒自己。當以撒打敗自己後,在閱讀《聖經》時卻看到鏡子中的自己才是最大的惡魔。

所以說,以撒同時象徵著善與惡,明與暗,現實世界與精神世界,他是一個矛盾體。就像這些意義對立卻樣式統一的道具一樣。

然而矛盾就有和解的可能,或者說是以撒的結局就象徵著矛盾的和解。其實在之前的劇情中就能看出來,以撒的精神狀況並不穩定,對「媽媽」的很多回憶都是他自己精神世界自發的創造,許多「媽媽」虐待的內容是不可信的。可以說,以撒的現實世界和精神世界幾乎孤立,即使是玩家們也看的雲里霧裡。

精神與現實一味的孤立帶來的只有悲劇,《以撒的結合》里絕大部分的結局都是Bad End,有的結局裡以撒拿到了繩子上吊自殺(賣耶穌的猶大也是弔死),有的是出現了以撒的尋人啟事,有的是以撒被媽媽關進自閉箱,有的則是以撒自己爬回箱子悶死......而箱子中的所有人都是以撒自己精分出的人物,可以說箱子就是以撒的現實世界與精神世界的分割線。

(以撒的遺書)

只有在結局END14中,以撒沒有回到自閉箱里。

筆者認為沒有回到箱子的結局,也許是整個《以撒的結合》唯一一個HAPPY ENDING,放棄自殺的以撒最後靠在箱子旁邊大哭,繼續面對殘忍的世界和精神狀態未知(?)的「媽媽」。以撒此時不再是惡魔或天使,就像脫離了任何意義的倒十字架其實只是一個單純的圖案,以撒只是從牢固的精神環境中出來,開始面對現實的世界。

只有這個結局裡,以撒完成了感性與理性的統一,他才終於成為了他自己。就像德爾菲的阿波羅神廟門口印的神的訓誡一樣:「人吶,認識你自己。」


尾聲

一千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在《以撒的結合》中看到必然是不同的角度。拋棄一切有關宗教、哲學、心理學的立場與看法,我們唯一能學到的方法論也許只有:不要讓自己成為以撒的「媽媽」,每一個人都不應當變成「燔祭」。

感謝你的閱讀,這裡是崔老闆聊遊戲,我們下期再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游久網 的精彩文章:

Duke對版本理解是真的強,人家看版本選英雄,他看版本選隊伍
淡季?遊戲荒?這五款遊戲拿走別客氣 硬核到隨地大便!

TAG:游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