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攻下齊國70餘城的樂毅,為何沒能位列戰國四大名將?

攻下齊國70餘城的樂毅,為何沒能位列戰國四大名將?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經過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一說公元前453年,另一說公元前403年)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顯著減少,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消滅智氏,以三家分晉的結果為標誌,從而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在戰國這一歷史階段,各個諸侯國之間的爭霸和兼并戰爭,為名將的登場提供了一個大舞台。其中,就白起、廉頗、李牧、王翦這四位將領,就被後人稱之為「戰國四大名將」。不過,對於連下齊國七十城的樂毅,卻沒有躋身戰國四大名將之一,這是為什麼呢?

攻下齊國70餘城的樂毅,為何沒能位列戰國四大名將?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首先,戰國四大名將是指戰國時代四位著名的將領。《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對此,在筆者看來,就白起、王翦、廉頗、李牧這四位將領,之所以被稱為「戰國四大名將」,是因為這四人都來自於戰國後期。與此相對應,就孫臏、吳起、趙奢,以及本人所要說的樂毅,雖然都擁有不俗的戰役,特別是魏國大將吳起,一生幾乎未嘗敗績,但是,因為歷史時期的不同,所以這些將領都沒有被納入到戰國四大名將中。

攻下齊國70餘城的樂毅,為何沒能位列戰國四大名將?

其次,就戰國四大名將來說,出自秦國和趙國這兩個諸侯國。在戰國後期這一歷史階段,因為魏國、楚國、齊國的衰落,秦國和趙國是最強大的兩個國家,對於白起、王翦、廉頗、李牧這四位將領,憑藉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長為秦、趙兩國最為倚重的大將,代表了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比如廉頗、白起都曾參與的長平之戰,就是戰國歷史上最激烈、規模最大的一場戰役。至於王翦和李牧,前者率領數十萬大軍投入到消滅六國的戰爭中,而後者在和秦國大軍的較量中展現出了一流的軍事才能。

攻下齊國70餘城的樂毅,為何沒能位列戰國四大名將?

與此相對應的是,就樂毅這位將領,雖然後期來到了趙國,但是卻沒有像廉頗、李牧獲得經常指揮趙國大軍的機會,也即沒有指揮戰國後期最精銳士兵的戰績。而這,無疑是樂毅和白起、王翦、廉頗、李牧這四位將領存在差距的地方。同時,就樂毅連下齊國七十城的戰績來說,筆者也認為無法和白起、王翦、廉頗、李牧等將領的戰績相提並論。公元前284年,樂毅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報了強齊伐燕之仇。就此戰來說,是燕國、魏國、韓國、趙國、楚國這五國的大軍一起進攻齊國。

攻下齊國70餘城的樂毅,為何沒能位列戰國四大名將?

最後,在這五國中,燕國的士兵可以說是最弱的,而強大的則是趙國、魏國、楚國的大軍。當時的趙惠文王,甚至把趙國的相國大印,授給了樂毅,讓他指揮趙國的軍隊。而就這一支趙軍來說,是胡服騎射後的精銳力量。由此,就樂毅來說,之所以能夠攻下齊國70餘城,依靠的是燕國、魏國、韓國、趙國、楚國這五國的大軍,而對面的齊國君主也犯了一系列不明智的錯誤,最終成就了樂毅。由此,在筆者看來,樂毅攻下齊國70餘城的戰績,是建立在五國聯合進攻齊國的基礎上,這也和白起、王翦、廉頗、李牧等將領的戰績存在比較明顯的差距。並且,除了攻下齊國70餘城的戰績,樂毅就幾乎沒有其他比較耀眼的戰績了,這也是其沒能位列戰國四大名將的重要原因。

文/情懷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