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官場鄙視鏈:文官鄙視武官 正途鄙視異途 滿人鄙視漢人

清朝官場鄙視鏈:文官鄙視武官 正途鄙視異途 滿人鄙視漢人

「凡有井水處,皆有鄙視鏈。」當今社會,鄙視鏈無處不在。清朝時期的官場,也充滿鄙視的眼神。了解到這些鄙視鏈,你就看懂了大半個清朝官場。

文官鄙視武官

清朝的官員體系,按照職能來劃分的話,可以分為文官和武官。

就同一個層次的文官和武官而言,武官的品級要高於文官。

清朝主管一省最高武官為提督,負責統轄一省陸路或水路官兵。提督的品級為從一品。相對應,清朝主管一省軍政、民政的文官為巡撫,巡撫的品級只是從二品。加兵部侍郎銜後,也僅僅是正二品。就算總督級別的文官,品級也只是正二品,加兵部尚書銜後,才為從一品,勉強與提督平級。

哪怕最低級別的武官把總,也屬於正七品,與「縣太爺」平起平坐。

可是,提督品級很高,也算得上是封疆大吏了,但他們要聽命於總督和巡撫。人們甚至嘲笑:「提督雖一品,其權不及州縣。」雖然有些誇張,但反映了清朝官場重文抑武的真實情況。

更要命的是,從提督以下直到把總,武官的升遷考核、戰功軍功,均由巡撫向皇帝專折報告。武官一年的工作幹得好不好、效果怎麼樣,都由巡撫一支生花妙筆控制。所以,武官在文官面前毫無脾氣,循規蹈矩。

想當年,左宗棠以一個幕僚師爺的身份,敢呵斥正二品總兵樊燮「王八蛋,滾出去」,是有足夠的底氣。

正途鄙視異途

什麼是正途?就是通過科舉考試,過五關斬六將,成為進士、舉人後進入官場。

什麼是異途?就是通過花錢捐納,不用參加科舉考試直接進入官場。

同樣是做官,朝廷在使用時卻涇渭分明。光緒時期修纂的《欽定大清會典》,明確提出「分出身之途以正仕籍」「各辨其正雜以分職」。《清史稿》則更加清晰地對正途和異途進行劃分,並指出,不是正途出身的官員,不得擔任翰林、詹事以及吏部、禮部兩部的職位。

正途出身的官員,起點高、職位好;異途出身的官員,起點低、難升遷。所以,當正途官員遇到異途官員時,前者底氣十足,睥睨天下;後者難免氣短,自覺矮人三分。

雍正時期,有一個叫李衛的官員,是花錢買來的官位。李衛雖然文化不高,但很能辦事,精明能幹,得到雍正皇帝的寵信,官至兵部尚書、直隸總督等。可是,乾隆皇帝卻壓根看不起他。李衛死後,乾隆皇帝見西湖邊上有老百姓自發供奉的李衛畫像神位,勃然大怒:「李衛為人傲慢,仰借皇考恩眷,固執驕恣,初非公正純臣。託名立廟,甚為可異。」 隨即下令將李衛一家的畫像神位燒毀了。

在清朝前期,進士出身的正途官員,是不會與異途官員站在一起的。可到了末期,就不再有這種顧忌了。因為放眼望去,密密麻麻都是花錢買來的官帽子,正途官員反而是極少數了。

滿人鄙視漢人

在清朝官場鄙視鏈的最高層,是滿人的天下。

前面說過,《清史稿》指出,不是正途出身的官員,不得擔任翰林、詹事以及吏部、禮部兩部的職位。但是緊跟著來了這麼一句「旗員不拘此例」。這說明,所謂正途、異途之分,只是針對漢人。滿人超過了這種規則,正途異途通殺。

事實上,有清一代,滿人的地位就顯著高於漢人。滿人子弟想做官,不需要像漢人那樣寒窗苦讀。他們有太多的渠道進入官場。高級別的滿人,可以通過世襲做官,一做就是一品、二品大官。哪怕只是一名粗通文墨的滿人子弟,也能通過筆帖式進入官場。通過筆帖式進入官場的滿人,升遷較為容易,升遷速度較快,向來被稱為「滿人出身之路」。

許多滿人官員看不起漢人同僚,在他們面前頤指氣使。兩廣總督瑞麟是一名滿人,是滿洲正藍旗人,根正苗紅。他在任職兩廣總督期間,先後與兩任廣州巡撫不對付。前任廣州巡撫叫郭嵩燾,後任廣州巡撫叫蔣益澧,都是漢人。瑞麟瞧不起他們,郭嵩燾和蔣益澧難免不服氣,雙方一來二去就發生了矛盾。

矛盾上交到朝廷。雖然郭嵩燾和蔣益澧都有占理的地方,可朝廷在經過調查後,還是先後將郭嵩燾和蔣益澧調離了廣州。

【參考資料:《清史稿》《欽定大清會典》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勇哥讀史 的精彩文章:

都是晚清重臣 左宗棠舊居值幾匹白布 李鴻章故居佔據半條街
李鴻章一手提拔重用了袁世凱 又因何事將他罵得狗血噴頭

TAG:勇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