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溫登戰役:俄羅斯首次染指西方夢想的破碎

溫登戰役:俄羅斯首次染指西方夢想的破碎

原標題:溫登戰役:俄羅斯首次染指西方夢想的破碎



十六世紀中後期,東歐邊緣的莫斯科公國強勢躥起。著名的伊凡四世更是將自己頭銜從莫斯科大公,改為了全體俄羅斯人的沙皇。伴隨著他的野心增加,俄羅斯軍隊也開啟了同四鄰的爭霸戰爭。毗鄰波羅的海的利沃尼亞,就是重要目標之一。



從莫斯科到俄羅斯 伊凡四世的野心也是越來越大

歷史上,俄羅斯的人文祖先--維京人,就是從利沃尼亞登陸東歐腹地。但在後來的漫長歷史中,當地成為了西方天主教世界東擴的橋頭堡。無論是條頓騎士的武裝開墾團,還是漢莎同盟的商人聯合體,都以這裡作為同廣大羅斯地區貿易的重要基地。後來的丹麥王國也強勢滲入邊上的愛沙尼亞。加上已經是東歐大國的波蘭-立陶宛和遠道而來的英國莫斯科公司,在波羅的海東岸上演了一系列合連縱橫的好戲。



利沃尼亞是聯通波羅的海到東歐內陸的橋頭堡


對於這樣一塊香餑餑,野心巨大的伊凡四世自然也想將其獨佔。由於已經自稱沙皇,所以他在國際外交場上顯得盛氣凌人。畢竟,沙皇本身就意味著傳承自羅馬-拜占庭的皇帝頭銜。如果被國際認可,則地位等同於神聖羅馬皇帝、奧斯曼蘇丹、波斯沙阿和明朝皇帝。當獨立不久的瑞典派出大使來訪,伊凡就讓西北的諾夫哥羅德總督去打法後者。因為他覺得自己源自古老的貴族世系,而瑞典國王在幾代人前還只是破落的賤民。



伊凡四世將自己變成了歷史上首位沙皇


這種既要參與國際文明社會活動,又不願意放低姿態的野蠻作風,自然讓俄羅斯和西方鄰國的關係惡化。十六世紀70年代,瑞典人就和俄羅斯爆發了邊境衝突。雙方為芬蘭地區的邊界問題,打了一場不痛不癢的小規模戰爭。接著,俄羅斯人又在1572年開啟了歷史上的首次大北方戰爭。通過對利沃尼亞的不間斷入侵,佔據了大片領地。這也同時惹怒了瑞典、波蘭-立陶宛、丹麥-挪威,甚至是英格蘭。



頻繁入侵利沃尼亞的俄軍


但在戰爭的前期,看上去最後落後的俄羅斯人,反而在戰略上居於優勢地位。俄羅斯的幾個西方鄰國,若不是距離太遠就是成立不久的小國。即便是龐大的波蘭-立陶宛人,也在組織上較為鬆散。這些國家不是處於近代早期的轉型其,就是依然處於封建時代的解體階段。在政治層面上更為落後的俄羅斯,反而鑽了空子。


伊凡參照奧斯曼近衛軍建立的俄羅斯射擊軍


伊凡一方面不斷購買西方輸入的先進武器,另一方面擴充自己的中央軍部隊。任何新征服的領地,都將由中央的近衛軍駐紮,很少分給原先的地方貴族管理。當然在戰時,封建徵召武裝與他們的地區民兵,依然是俄軍的鐵打主力。他們雖然在和平時被沙皇打壓,卻要在戰爭中充當炮灰主力。也正是這些封建力量的存在,讓俄羅斯人經常擁有人數上的巨大優勢。


相比之下,處於近代化轉型期的西方鄰國,已經逐步放棄了原先的封建體制。新的王國軍隊,更多依仗職業軍的僱傭軍作戰。



瑞典軍隊中的蘇格蘭步兵與德意志騎兵


像瑞典這樣的小國,還保留著比較濃厚的民兵傳統。在對外作戰中,往往比較吝嗇較少的本國人口。但有限的資金又限制了其招募規模龐大的僱傭軍部隊,甚至會因為連續欠餉而引發不同僱傭兵之間的內鬥。


波蘭-立陶宛人雖然還不存在這個問題,但國內的大小貴族已經形成了王國議會。國王無法為了任何需要,就迫使全國兵馬集合備戰。大規模動員需要議會一致認可,才有可能實施。



16世紀後期的立陶宛軍隊

因而,俄羅斯人雖然知道自己的武器技術與軍事組織水平有限,還是敢於不斷入侵利沃尼亞。他們儘可能的避免大規模野戰,而是利用更大的戰略縱深與對手周旋。經常突然襲擊,以優勢兵力奪取對方的城鎮。或是發起大規模的劫掠作戰,損耗對手的戰爭潛力。最後,一旦遇到危險就先後撤,利用焦土戰術和己方堡壘的守軍來消耗敵人。然而,這套間接戰略的把戲還是在不久後玩到了頭。



俄軍通常傾向於圍攻戰和襲擾 儘可能避免野戰對決


當時的波蘭已經選出了新任國王,來自南方特蘭西瓦尼亞的大公斯蒂芬。這位國王通過競選,擊敗了候選人之一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在鎮壓了不服自己的叛亂後,他決心在任上干出一番大事。組織俄羅斯人在利沃尼亞的擴張,就是最好的選擇。這樣不僅可以為自己豎立戰功和權威,也能夠安撫立陶宛的貴族。加上俄羅斯人在世紀初就已經同波蘭-立陶宛爭奪過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領地,斯蒂芬很容易獲得議會的支持。



來自特蘭西瓦尼亞的波蘭國王 斯蒂芬


1577年,30000名俄軍再次侵入利沃尼亞地區。俄羅斯人一如既往的劫掠周邊鄉村,並在幾支較小規模的戍衛僱傭軍投降後,將其軍官處死。負責指揮這支俄軍的伊凡-伽利津,認為自己有十足的把握拿下整個利沃尼亞地區。軟弱的西方世界,在多年衝突後已經非常疲憊,沒有能力來阻止自己的大軍。



伊凡四世麾下的波耶爾地方封建騎兵


這年夏季,伊凡四世更是御駕親征。俄軍很快包圍了溫登,並迫使守軍的殘餘兵力在堡壘中點燃火藥自爆而死。沙皇覺得自己已經大獲成功,接著就開始任命投降自己的利沃尼亞貴族,作為自己控制當地的傀儡。他在自己返回莫斯科後,還在當地留下了22000人的駐軍。以便提防瑞典、丹麥和波蘭-立陶宛人的反擊企圖。


同波蘭-立陶宛結盟的瑞典國王 約翰三世


俄羅斯人搞出來的大新聞,很快迫使波蘭國王斯蒂芬與北方的瑞典國王約翰三世結盟。前者出動了一支以立陶宛人為主的軍隊,後者則一如既往的派出了由德意志人、蘇格蘭人和芬蘭人組成的僱傭軍。雙方兵合一處,很快就奪回了已經非常殘破的溫登。而更大規模的行動,也在南北同時展開。這迫使伊凡不得不在1578年的9月,再出動一支18000人的增援部隊。他預計對手會像往常一樣解散大部分僱傭軍,退回到之前的狀態。所以在這時候反攻,非常容易得手。



轟開溫登城牆的俄羅斯炮兵


10月俄軍重返溫登,並且迅速構築起圍攻陣地。他們的炮兵是接受西方先進技術最好的部隊,很快就轟開了守軍控制的城牆。但在進攻者又下一步動作前,他們發現瑞典與波蘭人的援軍開始抵達。



已經完成西班牙方陣化改革的瑞典步兵


10月21日,6000聯軍接近了俄軍主力所在的位置。由於準備充分,聯軍中包括了數千約翰三世派來的瑞典步兵和德意志騎兵、炮兵。斯蒂芬委派的指揮官安德烈-傑西薩維哈,麾下也有來自波西米亞、波蘭和特蘭西瓦尼亞士兵。雖然人數居於劣勢,但求戰慾望較高。他們的武器和組織水平,也遠遠超過了同時代的俄軍。


倉促應戰的俄軍波耶爾貴族騎兵


由於沒有料想敵人會迅速增援,俄軍無法再像過去一樣甩手而去。他們被迫同一支西式軍隊在曠野上進行大規模野戰。而這是他們一直以來所極力避免的情況。儘管伊凡執政以來,使用重型火繩槍+戰斧的射擊軍就不斷擴編,卻依然只能維持有限的數量。所以,俄軍在戰爭中還是要不斷使用地方徵召部隊。這些地方武裝的裝備和戰術都落後於時代太多,很多人沒有火繩槍或超過4米的長槍,甚至需要用中世紀的長矛和盾牌來應戰。騎兵部隊同樣更喜歡依賴弓箭和長矛,卻沒有西式軍隊的板甲和訓練水準。



在俄軍中服役的蒙古突厥騎兵


就這樣,整場戰役在近乎一邊倒的吊打中結束。俄軍為了阻止聯軍的順利展開,派出了地方上的波耶爾貴族騎兵與韃靼輕射手出戰。但他們在同波蘭驃騎兵與特蘭西瓦尼亞輕騎兵的對抗中,落入下風。習慣了打秋風而不善於硬仗的韃靼人首先撤退,並引發了俄軍騎兵的整體潰敗。


接著,大隊聯軍步兵開始進攻那些依託圍攻陣地的俄羅斯步兵。瑞典步兵組成的西班牙大方陣和波西米亞的火槍手列隊前行,很快又擊潰了依靠戰斧與中世紀盾矛肉搏的俄軍。尤其是號稱精銳的射擊軍,在使用戰斧的散陣自斗模式下,非常容易被槍矛林立的方陣步兵撂倒。德意志人與波希米亞人的炮兵跟上後,壓制了退縮到野戰工事背後的俄軍。後者不僅炮兵實力有限,還有大量步兵在使用弓箭。



發起衝鋒的波蘭步兵


最終,有6000多俄軍在戰鬥中被殺。殘餘人馬四散而逃,將近2000人在混亂中失蹤。來不及撤走的3000多人,和數位高級的波耶爾貴族一起被俘。聯軍一邊卻僅有400人陣亡,還順便繳獲了20門攻城大炮與大量的軍馬。



伊凡的俄軍依然停留在中世紀水準


1578年的溫登戰役,可以說是十六世紀俄羅斯與西方軍事水平差距的集中體現。除了較為西化的炮兵部隊,當時的俄軍步兵和騎兵都還處於中世紀晚期水準。伊凡四世最大的學習對象,並不是西方國家,而是南方的奧斯曼帝國。同時還有拜占庭與蒙古人留下的中世紀帝國政治傳統。但他的國家卻沒有奧斯曼人那樣的國力和機遇,想要逆時代潮流而動的結果,必然是定期收穫失敗。



今日的溫登堡壘遺址


也是溫登戰役,讓波蘭-立陶宛逐漸控制了波羅的海東岸。他們將在之後的數十年里,暫時替代俄羅斯人成為瑞典向南開拓的主要對手。俄羅斯人也沒有及時從戰敗中獲得教訓,軍事層面的西化改革要到幾十年後才逐漸被建立起來。來不及看到這一切的伊凡,則在壞消息中日益瘋狂,最後在凄涼晚景中去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炮歷史 的精彩文章:

最偉大的戰俘:溫斯頓-丘吉爾的絕命逃亡
為何大航海時代的歐洲海員會得壞血病 鄭和船隊卻不會?

TAG:冷炮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