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曾國藩開了一個不好的頭,雖肅清了太平天國卻給大清留下巨大隱患

曾國藩開了一個不好的頭,雖肅清了太平天國卻給大清留下巨大隱患

清代自入關後,國家的正規軍是八旗和綠營,皇帝就是最高統帥。可時間發展到了咸豐時,這個局面被打破了。此後,清代的皇帝雖然是名義上最高的統帥,然而軍權卻大部分落在地方督撫手裡,而這個頭就是曾國藩開的。

曾國藩開了一個不好的頭,雖肅清了太平天國卻給大清留下巨大隱患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本來就很虛弱的八旗和綠營軍隊不堪一擊,地方士紳們對清政府的軍事力量感到失望的同時,不得不依靠自身的力量來保護地方利益。於是,他們便利用自己家族組織或地方勢力組成非官方的地方武裝,與太平軍對抗。

1852年,曾國藩回到家鄉,著手領導地方團練。但是不久,他發現團練遠不是太平軍的對手,而且團練自身組織也存在種種弊端。於是,他自作主張重建起一支新式地方軍隊,這就是湘軍的開始。很快,曾國藩便依靠這支地方武裝肅清了太平軍在湖南的勢力。

最初,湘軍建立的目的主要是對抗湖南地區的太平軍,因此在初期湘軍也不過是一支地方武裝。後來,湘軍越出湖南在東南各省縱橫馳騁,成為對抗太平軍的主力,成為維繫清朝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這是曾國藩與清政府當時都未料想到的。

曾國藩開了一個不好的頭,雖肅清了太平天國卻給大清留下巨大隱患

湘軍之所以能成為一股強大的政治軍事力量,與其特殊的組織形態與發展過程有關。它既不同於一般的團練,也不是受清政府直接指揮的正規軍,它是曾國藩一手創立的私人武裝,其特徵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兵為將有。清政府的綠營兵是世襲兵制,兵為國有。將領平時各駐其府,遇事由皇帝下令,率兵征戰,事後則兵將各歸其所,兵將並無私誼,難以結黨營私。曾國藩改世兵製為募兵制,規定士兵歸將領所有,統領由大帥挑選,營官由統領挑選,層層招募,各有宗派,上下一氣。這樣,兵權不再是國家所有,而是落入將帥個人的手中。

二是私誼至上。由於湘軍是自行招募而成,將存兵存,將亡兵撤,其上下之間的厲害關係頗為一致。將領在招募士兵的過程中,十分重視利用同鄉或家族關係。整個湘軍都是依靠這種私人關係來維持的,這就助長了湘軍的派性觀念。曾國藩本人就十分重視這一點,無論是戰時調兵遣將還是平時向朝廷舉薦官員,他都強調從私人關係出發。

曾國藩開了一個不好的頭,雖肅清了太平天國卻給大清留下巨大隱患

三是軍餉自籌。八旗兵和綠營兵的兵餉由朝廷提供。湘軍初建時,軍餉由朝廷提供一部分,後來曾國藩發現中央財政枯竭,索取無望,於是決定自籌錢款。湘軍軍餉一般由大帥就地自籌,然後自上而下發,事後向朝廷核報。自籌軍餉不僅提高了湘軍的團結,而且也增強了湘軍的獨立性。

曾國藩本人後來承認:我朝之制,一省所入之款,報明聽後調撥,疆吏不得專擅。自軍興以來,各省丁漕等款,紛紛奏留,供本省軍需,於是戶部之權日輕,疆吏之權日重。

四是各尊其長。由於從招募到發餉、陞官都是曾國藩說了算,在湘軍中便養成一種風氣,除非是招募、選撥過自己的頂頭上司,其他人無論官職大小,地位高低皆拒不從命。因此,不僅湘軍以外的人無法指揮,即使湘軍內部亦必須層層下令,除了曾國藩,任何人難於越級指揮下級部隊。

曾國藩開了一個不好的頭,雖肅清了太平天國卻給大清留下巨大隱患

上面所說的湘軍的四個特點,奠定了它在近代中國私人半私人軍隊先驅的地位。換句話說,曾國藩就是近代軍閥的鼻祖。

隨著湘軍的節節勝利,曾國藩的地位不斷上升,最終實授兩江總督並節制四省軍務。湘軍集團興起後,以曾國藩為首的漢人開始掌握了地方軍政實權,打破了滿洲貴族一統天下的局面。同治以後,湘軍將領中就有13人做了總督,13人做了巡撫,而其後的李鴻章、左宗棠而是權傾朝野。

曾國藩開了一個不好的頭,雖肅清了太平天國卻給大清留下巨大隱患


儘管攻克金陵後,曾國藩大力裁撤湘軍,可是地方督撫專權的這個病症已經生成,朝廷再也無法遏制,這也就埋下了日後中央與地方、滿與漢的新一輪權力鬥爭的禍根。繼曾國藩之後的淮系集團和北洋集團,正是傳承了湘軍的基因,並最終形成近代軍閥政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左都御史 的精彩文章:

清入關後,全國有十五個地方被認為是重中之重,派八旗精銳駐防
此人是中國第一任外交官,只因替英國講了幾句好話,竟被國人唾罵

TAG:左都御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