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韓松落:中國美食自信

韓松落:中國美食自信

如果把《風味人間》當做一本「書」,第一集,盛大開篇,在山海之間遊走,仿似總論;第二集,分主題論述,仿似分論。有總有分,由風味組成的「人間」,面貌越來越清晰。這一集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葡萄牙人安娜在澳門的生活。

安娜是在澳門土生土長的葡萄牙後裔,被稱為土生葡人。她長著異域的面貌,繼承了很多葡萄牙生活習慣,但更多地方,她是個實實在在的「澳門人」。所謂「澳門人」,她和她的兒女們,說著粵語,在當地有事業有朋友,兒女們已經組成了新的家庭,開枝散葉。

儘管在飲食習慣上還保留著葡萄牙人的習慣,喜歡製作葡萄牙菜肴,但這些菜肴,已經不是「純正」的葡萄牙菜了。例如她用來招待朋友的馬介休球,再例如被稱為Tacho的大盤雜煮(Tacho在葡語里是「大盤子」的意思),其中關鍵的幾味食材,都用廣東或者澳門的食材替換了,例如豬皮、臘腸和臘鴨腿。

也是因為這種交融,故鄉有了新的定義。安娜曾經在退休後和全家人一起離開澳門,但不久又舉家搬回,因為「買不到豬皮,犯起鄉愁」。

在這一集里,很多人知道了,原來小麥是西亞人培養出來的,它擴散到世界各地,變成了形態各異但根源卻非常一致的食物。法國的麵包和陝北的蒸饃饃,伊朗的石子烤饢和中原的石子饃饃,他們異派同源。

我們在吃著蒸饃饃或者石子烤饢的時候,絲毫沒有生疏之感,不會覺得它是域外異族的饋贈。它只要經過一位又一位母親的手,經過這麼多演變,經過歷史事件的注入,它就已經是我們故鄉的食物了。

人類的交流,不只是限於食物,語言、文化、習俗,都會隨著人們的遷移,落地生根。

我們的生活里也有許許多多的「舶來品」,例如,許多來自日本的詞語,進入了我們的語彙,已經變成了日常用語。現在的所謂「純文學」,不論從結構、立意、寫作手法,到受眾,都是受了西方敘事文學的影響,加入了現代心理學、哲學、美學的成果,和古代小說差別已經很大了。

面對這種文化融匯,我們該擁抱,還是該恐懼呢?在美食領域,我們似乎表現出了極大的寬容和包容,但在其他領域,我們卻總有種種擔心,擔心文化交流會改變我們文化的基因,會讓我們原有的文化丟失。其實,我們應該用強大的自信,來擁抱這一切。

尤其,是在我們的文化體量這麼大的情況下,很多外來的文化到了我們這裡,都像陷入汪洋大海,被消化、借用、融匯,最終變成了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化。就像《風味人間》所說的:「中國從來不是食物旅行的終點站,更多時候,它是創造和再創造的策源地。」

「沒有人是孤獨的島嶼」,這個世界上,沒有一種文化,是可以獨立存活的。我們中國文化,就是在不斷的融匯、吸收中,變得越來越強大也越來越豐富的,中華文化,也是在吸納各種元素的過程中,變成了全世界最大的IP,不斷吸收,也不斷輸出。

美食領域裡的自信,應該是我們在一切文化領域裡的自信的縮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藝讀庫 的精彩文章:

蔡瀾:嫁給有錢人,不如自己當個有錢人
馬洛伊:真愛,永遠都是致命的

TAG:文藝讀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