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說今天我們更需要中國畫?

為什麼說今天我們更需要中國畫?

畫友之家,以畫會友

宋徽宗《瑞鶴圖》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中國古代書畫展也排起了長隊:

《清明上河圖》展出,朋友排了6個小時……

為了看《千里江山圖》,我一早衝去故宮,還是,沒!看!到!

或許是看到了大家對傳統書畫的熱情,各大博物館相繼拿出壓箱底的展品,前段時間,遼寧博物館的展出,《洛神賦圖》、《簪花仕女圖》,最懂書畫的皇帝宋徽宗趙佶的親筆畫作《瑞鶴圖》……隨便拿出一件都值得專門去趟瀋陽,遼寧博物館門口迅速排起了長隊……

各大博物館展出重量級藏品,參觀人數更是可觀,是時候來聊一聊中國畫了。

越來越覺得,對於生活在城市的我們,中國畫(尤其是山水畫)是一種提醒,提醒現代人親近自然。

宋徽宗《溪山秋色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自然是什麼呢?

自然(Nature),是指不斷運行演化的宇宙萬物。漢語中的「自然」一詞來自老子,但老子似乎沒有特別提到語義發展以後的所謂自然,但他的返純返樸的要求,實際是要使人向自然接近。

在中國繪畫史上,與自然親近的畫家比比皆是,范寬曾拜當時公認的山水大師李成、荊浩為師,把他們的作品當做典範效仿、臨摹。後來,他在終南山發現了繪製山水的秘密,「與其師於人者,不若師諸造化」,決定直接在與真實景物的接觸中創作,遂移居終南太華山中,日日與山面對,觀摩寫生,體會山水的靈魂。

這大概就是庄學的藝術精神,「只有在自然中方可得到安頓」,在世界古代各文化系統中,沒有任何系統的文化及人與自然曾發生過像中國古代那樣地親和關係。

宋 范寬 《溪山行旅圖》206.3×103.3cm,台北故宮博物院館藏

現代社會是一種斷裂的狀態,我們不需要知道麥子如何播種、收割、研磨,不需要生火、發酵,用錢作為交換就能吃到饅頭,這是社會分工的結果,但也讓我們逐漸忘了事物之間的連接,碎片化的信息好像在知識層面把我們困在了某個極小的角落。

自然的面貌是混沌的,似乎山川大地、花鳥魚蟲,每一種都相互關聯。

元 趙孟頫 《鵲華秋色圖》28.4×93.2cm,紙本設色

在自然中,總覺得踏實,一部分是由於天性親近自然的生物本能,但更多的是感受,一種難以用語言描述的與自然之間的微妙的、隱秘的連接。這種踏實,對於我們的作用,借用徐復觀先生的話說,「我想,假使現代人能欣賞到中國的山水畫,對於由於過度緊張而來的精神病患,或者會發生更大的意義」。山水畫一直是中國畫的傳統,中國畫學者石守謙說,「山水畫得以形成跨越時空的傳統,根本上植基於它所表現的人與自然關係之理念」。歷史上,山水也以家園的概念出現,不少文人墨客都選擇到山林里隱退做「隱士」,隱居山間,凝視山崗,繪製山水,也可以說是用一種凝神的方式,來抵抗時局的紛擾。

元 倪瓚 《秋亭嘉樹圖》紙本墨筆,134x34.3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拋開那些大的概念,生活中,美無處不在。關於自然、人生和藝術,沈從文先生在一篇寫雲的文章里說得好,「我們如果真能像盧先生那麼靜觀默會天空的雲彩,雲物的美麗景象,也許會慢慢的陶冶我們、啟發我們、改造我們,使我們習慣於向遠景凝眸,不敢墮落、不甘心墮落,我以為這才像是一個藝術家最後的目的。」

時代改變,今天的中國畫是什麼樣子呢?但無論如何,藝術始終與人、與難以言說的情感、與自然萬物相關連。

(文章均源自互聯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畫友之家 的精彩文章:

圖文教程:寫意禽鳥的畫法(二)
圖文教程 枯樹的畫法

TAG:畫友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