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醫患關係緊張,醫生和患者的心裡都在想……

醫患關係緊張,醫生和患者的心裡都在想……

社會治理

自上世紀90年代起至今,醫患關係逐步成為熱點的社會問題,其原因與日益緊張的醫患關係和日趨增多的醫患衝突密不可分。醫患關係的核心是心理關係,只有揭示醫患關係的心理機制和醫患矛盾與衝突的心理根源,才可能構建健康的醫患關係。我國當前緊張的醫患關係不僅反映了社會醫療體制存在缺陷,保障制度不夠完善,而且反映了人們存在某些不良的社會心理。心理學研究表明:大量醫患衝突並非醫源性因素造成,而是社會心理因素所致,諸如醫患間的歸因偏差、消極刻板印象、期望差異等。

原文 :《探討醫患關係的心理機制以化解衝突》

作者 |上海師範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賀雯

圖片 |網路

歸因偏差歸因偏差影響醫療過程中醫患雙方對醫患關係的理解,消極歸因可能會惡化醫患關係,積極歸因有利於醫患關係良性發展。很多的醫患矛盾和衝突往往由於醫患雙方的不同角色而導致對醫療行為進行的歸因差異。根據「行為者-觀察者效應」,醫方通常歸因於客觀上難以避免的外部情景,而患方多歸因於醫方責任心、專業素養等內在特徵,歸因方式的不同導致醫患雙方對責任主體和原因的認定不同。

消極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影響醫患關係的重要認知因素。內在化的消極刻板印象會通過刻板印象原型使之產生自我實現的預言效果,造成被刻板化者心理脆弱和心理依賴。自我實現預言會造成醫患雙方的印象偏差,醫患雙方一旦形成對對方的印象偏差,就會做出相應的證實性假設,而這些假設只是基於那些不良印象,證實只能得出與其假設一致的結果。如患者認為醫方技術不強,就會不斷尋找可證實自我預言的假設,提出一些關於醫學的問題,對比同類患者的治療案例,一旦醫方解釋不夠詳盡或耐心不夠,他們的證實性假設就可得到驗證。

期望差異醫患雙方期望差異是醫患關係的重要影響因素。不合理的期望會造成不合理的思維加工方式,根據沙赫特的情緒加工理論,人們的情緒、行為來源於人們的信念,不合理的思維加工方式可能會表現出絕對化、糟糕至極、過分概括化等特徵,表現出不滿等消極情緒,進而可能發生醫患糾紛。患者常常將治療方法視為影響他們整個人生健康質量的「砝碼」,尤其關注治療後的身體反應,患者對醫生過高期望也容易造成醫生過大的心理壓力,甚至引發醫生防禦醫療行為;而醫生期待治療方法的實用價值,較多關注醫學方面,較少以患者的整體生命質量為中心,正是由於醫患雙方的期待差異才會導致醫患關係受到損害。

要彌合醫患雙方的心理溝壑,可以從多個方面入手。一是關注醫療意圖,理性對待結果。患者對於醫生的評價僅僅基於是否獲得滿意行為和預期利益,忽視考慮醫療的意圖,一旦不能獲得滿意的治療效果,則可能對醫生產生消極看法,甚至片面地將不良後果歸因於醫生對不當利益的獲取。事實上,患者和醫生的目的是一樣的,都是為了患者的健康,希望患者病情好轉。因此,只有關注治療的意圖,設身處地為彼此著想,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思考問題,才能減少偏見,理性地對待治療結果,化解醫患矛盾,建立和諧關係。二是,關注心理需求,加強人文關懷。在醫療過程中,醫生要關注患者的心理需求、情緒等方面的狀況,對患者表示關懷,將患者視為有自己權益、人格特點的個體,一旦患者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患者會積极參与治療並反饋,這將有利於醫生對患者的治療,促進病情好轉,進而有利於雙方良好關係的建立。三是醫患平等交流,構建合作型醫患關係。在醫患關係中,醫患雙方應是雙向互動、平等交流的關係,而不是醫生向患者的單向作用。一些患者為了避免不良後果對醫生的話語言聽計從,絕對服從醫生的安排,醫生則要審視自身,改變「高高在上」的家長製作風,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及時對患者的病情變化、心理波動給予相應的關注,並予以有效的干預。如果醫生尊重患者,患者則也會相應地對醫生表現出信任,患者不再是盲目遵從醫生,而是出於對自己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的關心與醫生一起做出明智的決定,從而構建起合作型的醫患關係。

目前我國正處於醫療服務飛速發展的時期,因此構建健康的醫患關係,有利於醫療服務的未來長遠發展。醫患關係除了受醫療體制、法規等因素的影響,與醫患心理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深入探索影響醫患關係的心理因素,多措並舉,才能構建健康的醫患關係。(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醫患關係的影響機制和干預策略研究」(17BSH093)、上海哲社規劃課題「醫患之間群際關係的心理機制及影響因素的研究」(2015BSH004)的階段性成果。)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31期第3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掌控」微博:這裡不是鍵盤俠的「避風港」
400億美元的中國運動裝市場,你貢獻了多少?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