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流派官員個個錚錚鐵骨,卻誤國誤民

清流派官員個個錚錚鐵骨,卻誤國誤民

原標題:清流派官員個個錚錚鐵骨,卻誤國誤民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共傳十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軍閥袁世凱逼清末帝溥儀遜位,隆裕太后接受優待條件,清帝頒布了退位詔書,清朝從此結束。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總認為清朝後期政治腐敗,沒有戰鬥力,加上外國列強侵入,官員之家勾心鬥角,一切事情不問對錯,只看利益,導致民怨沸騰,爆發了太平天國、白蓮教等多場大規模農民起義,動搖清王朝的統治。在事實上與貪官相比,清朝還有一群「清流」人物,不貪不佔,卻也是誤國至深的官員。



所謂清流就是指那些潔身自好,以天下為己任,站道德最高點,要敢於直面彈劾權貴的官員。而這些清流派表面上是正直不阿,但是過於清高,沒能結合實際,在重大國事上貽誤時機。


對於老百姓而言,清流派的官員能直言朝政上的弊端,個個錚錚鐵骨,敢於權貴官員作鬥爭,可算得上是好官。但從國家發展角度而言,有些時候,卻是誤國誤民。



在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之初,朝堂分成了主戰、主和兩派,吵個不可開交,其中主戰派就是朝廷的一大批御史和翰林等。這些官員有向皇帝直接上書的權力,卻不屬於清朝統治階級的最高層。他們對外部世界的變化沒有沒有足夠的了解。他們片面認為英國與大清交手,就是以卵擊石,英國不堪一擊,大清實力雄厚。最終清軍失敗,他們又認為是清軍太無能,不是英國厲害,不向英國學習。以致清朝在英國人的脅迫下,簽訂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到了19世紀70年代,李鴻藻(他和李鴻章沒半毛錢關係)成為同光年間的「清流領袖」,晚清主戰派重臣之一。他不畏強暴,在 中法戰爭和中日戰爭中,堅決主張抗戰,反對屈辱求和,始終堅持維護領土完整和尊嚴,反對外國的干涉和侵略。在朝政更迭、政爭不斷的情況下,他以清流議政,主張嚴整綱紀,清明政治,以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為重,「持躬儉約,獨守正,持大體,所薦多端士」。



而當時的另一個重要派系「洋務派」則是主張要「師夷長技以制夷」, 在中央是以清朝末年的恭親王奕?、文祥為代表的滿族官員,在地方是以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為代表的漢族官員。當時的中國在武器裝備和軍事技術上遠遠落後於西方,洋務派的主張是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和練兵方法,建設近代化國防。


清流派和洋務派的觀點格格不入,所以兩大陣營中的官員就在朝廷上明爭暗鬥。在19世紀末的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流派就對國家發展耽誤至深。


在19世紀80年代的時候,清朝的國力雄厚,整體實力蒸蒸日上,歷史上稱為「同光中興」。在洋務派的努力下,清朝建設了北洋水師,成為一支亞洲排名第一的海軍。就在這時,清流派領袖翁同龢卻認為海軍每年要投入很多銀子,沒有多大實用,會勞民傷財。光緒皇帝採納了他的建議,禁止北洋水師再添加新武器設備。


無奈之下,洋務派領袖李鴻章只能給北洋水師生產劣質的炮彈。就在此時,日本卻在全力建設海軍,日本年均花費白銀高達1000萬兩,而同期北洋水師的年均經費僅為200萬兩。



甲午戰爭開戰前夕,李鴻章極力勸阻不要貿然發動戰爭,深知中日雙方實力差距的。但以翁同龢為首的清流派一直向光緒皇帝進諫,要主動出擊,打擊日本囂張氣焰。年輕氣盛的光緒帝接受了主戰派的建議,也就向日本宣戰。


結果在甲午戰爭中,清軍損失慘重,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最終簽訂了《馬關條約》,戰爭賠款高達兩億三千萬兩白銀。從此清朝走向衰敗,直至最終滅亡。


清流派只是站在道德制高點上,不結合實際,一味意氣用事,誤國誤事,結果把大清王朝基業給斷送掉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蒲公英有約 的精彩文章:

升允:清廷最後一位疆臣,為復辟清廷東奔北走

TAG:蒲公英有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