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古玉學步(125):戰國玉璧的三大類型八種制式

古玉學步(125):戰國玉璧的三大類型八種制式

玉璧是古玉的一大宗門類,歷來為廣大藏家所珍重。

玉璧是一種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狀圓形玉器,為我國傳統的玉禮器、是「六瑞」之一。

玉璧,是用玉選料極精,製作工藝極細。來源於《爾雅·釋器》:「肉(周圍的邊)倍好(中間的孔)謂之璧。」從考古出土的實物看,古人在製作玉器時,對於玉璧的孔徑與器體的比例並沒有嚴格的規定,因此今天我們習慣上把寬邊小孔徑的圓狀器統稱作璧。

玉璧是我國玉器中出現最早並一直延續不斷的品種,戰國至兩漢是玉璧的鼎盛時期,無論在形制、或者紋飾方面都堪稱為集大成的歷史時期,其制玉的工藝水平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數量也屬歷代之冠。

從型制上來看,戰國玉璧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三型七式:

(一)玉璧的基本型制為——圓形,這型玉璧即是《爾雅》「肉倍好」之所謂、古「六瑞」之屬。

圓形玉璧根據紋飾不同又可延伸為三種形式:

第一種形式是光素無紋的素麵璧。古玉璧中素麵璧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文化期的各階段都有素麵璧的遺存。戰漢時期,依然不乏素麵的影蹤。如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件素麵璧:直徑8.4、孔徑3.4、厚0.4厘米,青白玉,局部受沁呈黑褐色,表面光素無紋(圖1)。

古玉學步(125):戰國玉璧的三大類型八種制式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圖1

第二種形式是璧面整體雕琢紋飾不分區域。紋飾內容廣泛,主要有雲紋、谷紋、蒲紋、蟠螭紋等等。根據紋飾的工藝又可區分為線刻紋飾和浮雕紋飾兩種。

線刻如湖北荊州熊家冢4號陪葬墓出土的一件陰刻虺龍紋玉璧: 直徑15.4、孔徑6、厚0.5-0.9厘米,青玉質,有褐色、灰色、紅色沁;扁圓狀,薄厚不一,一面有一道明顯的切割痕;兩面紋飾相同,內外緣各琢兩周陰線廓,廓內陰刻網格紋和虺龍紋(圖2)。

古玉學步(125):戰國玉璧的三大類型八種制式

圖2

浮雕如河南信陽長台關1號墓出土的一件玉璧:外徑11、內徑5.9、厚0.65厘米,灰綠色玉質,局部沁為黑色;兩面飾谷紋,紋樣單元形態較扁矮(圖3)。

古玉學步(125):戰國玉璧的三大類型八種制式

圖3

第三種形式是璧面分區域雕琢紋飾,所琢紋飾又有二個區域和三個區域之分。

璧面主體分為二個區域雕琢紋飾,如河南許昌張潘鄉出土的一件玉璧:直徑23.8、孔徑6、厚0.5厘米,青玉質,體呈扁圓形;兩面紋飾相同,紋飾分內外兩區,外區飾四組雙身獸面紋,內區陰刻谷紋,兩區之間以綯索紋相隔(圖4)。

古玉學步(125):戰國玉璧的三大類型八種制式

圖4

璧面主體分為三個區域雕琢紋飾,如山東曲阜魯國故城乙組52號墓出土的一件玉璧:直徑31、厚0.8厘米,青玉質;器表內、外緣各隱起起一周廓,兩面紋飾相同,以兩組略凸起的綯索紋區分為內、中、外三區紋飾;內區為三組雙身獸面紋,每組間以一道綯索紋相隔;中區裝飾排列整齊的陰刻谷紋;外區為五組雙身獸面紋,每組龍尾兩兩相交(圖5)。

古玉學步(125):戰國玉璧的三大類型八種制式

圖5

(二)延伸發展的型制——出廓璧,即在圓型璧的基礎上,於其外緣鏤雕出輔助的裝飾。

從出廓部分位置的差異又可延伸為二種形式:

第一種形式是出廓部分在璧的一端,如湖北當陽楊家山1號墓所出土的一件玉璧:直徑10.2、孔徑4.9、厚0.5厘米,青玉質,沁蝕為黃褐色;璧面以淺浮雕技法雕琢雲谷相雜紋,玉璧正上沿出廓鏤雕一龍,龍作回首、鼓腹卷尾狀(圖6)。

古玉學步(125):戰國玉璧的三大類型八種制式

圖6

第二種形式是出廓部分在璧的兩側,如山東曲阜魯國故城乙組58號墓所出土的一件玉璧:長6.9、璧徑4.4、孔徑1.5、厚0.33厘米,黃玉質,體扁平;中間玉璧內外周緣起棱,器表淺浮雕排列疏朗的顆粒較大的谷紋,正上方凸出一齒脊,中一穿;璧兩側偏下出廓鏤雕相背而立的龍形附飾,龍獨角修長,圓目尖喙,體作「S」形蜷曲(圖7)。

古玉學步(125):戰國玉璧的三大類型八種制式

圖7

(三)延伸發展的型制——重環璧,即在圓型璧的基礎上,於其孔內又鏤雕出一同心圓小璧。

重環璧如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的一件玉璧,雖為殘件但從遺留形態判斷其屬此型:直徑10.4、孔徑2.4、厚0.4厘米,青玉質,個別地方為半透明灰白色;內外分別有大小兩個同心圓環,環邊起棱,表面飾淺浮雕谷紋;兩環間鏤雕螭紋,大環兩側鏤雕附耳(圖8)。

古玉學步(125):戰國玉璧的三大類型八種制式

圖8

戰國玉璧的型制種類大致分為三大類型八種制式,以便古玉辨識的分類參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