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救董明珠於水火,唯雷軍也

救董明珠於水火,唯雷軍也

讓董明珠「嘔心瀝血」的珠海銀隆又雙叒出事了。

昨天上午,珠海銀隆發布公告稱,公司原董事長魏銀倉、原總裁孫國華涉嫌通過不法手段,侵佔公司利益超過10億元。

幾乎所有人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董明珠被坑了」

然而,魏銀倉卻回應稱:已起訴銀隆第二大股東董明珠,又插了董明珠一刀。

僅2年時間,故事的兩大主角就從商談投資事宜、暢想未來走到了對簿公堂,物是人非大約也就是這樣了。

2年時間,急於造車的董明珠被坑了10個億

「全部!我全部的資產都投了進去!」

2016年12月15日,對於董明珠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刻。

在當天舉辦的中國製造高峰論壇上,她以個人名義拿出10億元入股銀隆,一同簽署協議的還有大連萬達集團、中集集團、北京燕趙匯國際投資公司、江蘇京東邦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與個人,銀隆增資30億。

此後幾年,對新能源汽車的布局成了董明珠的重頭戲,而銀隆也經歷了一段輝煌時期。

據不完全統計,自2017年以來,銀隆先後宣布在我國多個省市建立生產基地,大肆擴張規模,投資總額達800億元。這時候,銀隆看起來是相當「不差錢」。

另外,獲得董明珠投資和支持後,銀隆打造的首款新能源電動車也在去年3月正式亮相。再加上政府對新能源企業的大力支持,以及針對快充電池高達3000元/kWh的補貼政策,銀隆搖身一變成為了新能源造車「明星企業」。

然而,自今年開始,整個利好局面開始急轉直下。

今年1月中旬,對外一直「大手大腳」的銀隆被曝欠下至少12億元貸款,電動汽車充電/儲能設備、磷酸鐵鋰電池等供應商為了討債,在銀隆的大門前拉起了「我們要吃飯!我們要生活!請銀隆還錢!」的橫幅。

然而「欠債」只是序幕。IPO告吹、南京公司被查封(後已解封)、被指責騙取國家新能源汽車專項補貼、產品積壓、大規模裁員……銀隆的負面層出不窮。

值得一提的是,在董明珠投資銀隆不久後,後者的管理層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動,魏銀倉、孫國華等原高層管理人員相繼退位、交權,賴信華等格力人開始入駐。人員的頻繁變動,體現的是董明珠作為第二大股東對於銀隆控制權的「野心」,也昭示了管理層的不和。對此,有人將原因歸咎於銀隆的鈦酸鋰電池技術。

不可否認,鈦酸鋰電池快充性能好、循環壽命長,但是也存在能量密度不高、續程不長、熱膨脹等弊端,這也導致該電池的應用車型只能被限制在線路相對固定的客車,或是行駛里程相對較短的公交等等。

同時,也有業內人士表示,政府補貼對電池的能量密度有較高的要求,而鈦酸鋰技術過於小眾,很難成為動力電池的主流技術。

這樣看來,當初被董明珠看好的技術似乎並不是那麼的「有前景」。此外,有報道指出,有不少合同糾紛從側面印證董明珠之所以會投資銀隆,也是被魏銀倉「忽悠」。由此來看,董明珠似乎真的是「被坑慘了」。

但這顯然不是董明珠近期唯一頭疼的事情,還有另外10億的賭金等著她:和雷軍的5年之約。


5年賭約結算時

5年前,在央視年度經濟人物典禮上,作為製造業代表的董明珠和互聯網模式代表的雷軍同時獲得了年度經濟人物獎。頒獎環節中,可能是為了節目效果,雷軍說了一句「五年之內,如果小米的營業額擊敗格力,董明珠輸我一塊錢」的玩笑話,誰知竟「惹怒」了董明珠,她當即將賭金提升到了10億元。

一個看似玩笑的「賭約」,本以為兩人下台後就「一笑泯恩仇」,畢竟當時小米成立僅僅3年,而格力已經是一家成立33年且市值近千億的集團性企業。然而可能是媒體的推波助瀾,亦或是企業發展的壓力驅動,此後5年時間,兩家的一舉一動似乎都在為這10億賭約謀劃著,比如格力做手機,小米做空調。


· 坎坷的開局

2015年,董明珠以一種「奮不顧身」的姿態進軍智能手機領域,在廣州中山大學的一次公開演講上,突然掏出一部手機,宣布格力第一代手機已經出廠,自己正在使用。

手機開售時董明珠曾放言直指小米,「格力手機賣5000萬部還是1億部都不是問題,我們質量世界第一,3年內就能滅掉小米。」

最終的市場影響力,想必大家也都看到了。格力一代手機幾乎沒能取得一點市場存在感,供應鏈對其也普遍持不看好態度。有內部人士透露,代工廠一般會把客戶區分為100萬台級、50萬台級和10萬台級,而格力手機竟是在5萬台級以下。

但顯然,董明珠從來不是輕言放棄的人。2016年,格力推出了二代手機。

按照原定計劃,格力二代手機預計出貨30萬台,最終卻只有1萬台到了消費者手上。為了拉高銷量,董明珠開始強制要求格力的員工、供應商使用格力手機;年終獎派發格力手機,甚至只在格力手機上運行派工APP,非格力手機不能正常工作。

這種內部強制消化很快遭到了反彈,閑魚上出現大量低價出售、尚未開封的格力二代手機,一度讓董明珠極為尷尬。

和董明珠一樣,雷軍這兩年過的也並不輕鬆,甚至可以說是生死攸關。

雷軍之所以敢在2013年和董明珠立下賭約,和當時的智能手機大環境極為相關。2013年,是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爆發的一年,這一年,小米手機的出貨量從719萬台飆升至2600萬台,全面開啟生態鏈計劃和海外市場。到2014年,小米手機年銷量更是暴增220%以上,達6112萬台。

但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大量嚴重同質化產品開始湧入市場。到2015年年底,原本讓小米引以為傲的供應鏈資源被分食大半,甚至導致小米5在長達半年的時間裡處於缺貨的狀態。反應到銷量上,2016年第二季度小米手機出貨量同比暴跌了38%。

「2016年是小米最艱難的一年。很長一段時間,我每天都要工作到晚上2點,幾乎每天只睡3個小時。」, 雷軍回憶說。


· 重回正軌,尋找新突破

從生態鏈抽身重抓供應鏈,2017年,雷軍重新修復和三星的合作關係,並相繼開設了小米之家、小米專賣店、小米小店;生態鏈規模迅速擴大並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小米MIX的發布,更是讓小米重回全球智能手機前五排行榜,這一年,小米大放異彩,實現了絕地反擊。

這個時候,所有人都在說,小米可以上市了。

今年4月30日起,為迎接小米上市,港交所進行了25年來最有爭議的一次改革:允許「同股不同權」的公司在港申請上市。7月,小米在港交所上市,雷軍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公司獎勵了99億元,並敲響了港交所史上最大的「鑼」。

這個時候,董明珠還在為格力手機努力著。今年6月,網傳格力新款手機已在工信部入網,具體如何也只能等手機發布後再看了。而與此同時,相較於造手機,董明珠突然宣布「造芯」似乎更讓人感到意外。

500億造芯,不是誰都有這個勇氣去做的,董明珠敢。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格力每年的晶元採購額接近50億,造芯勢在必行。我今年投入100億,明年投入100億,3年以後甚至投入500億,沒理由做不成。」

而實際情況是,這個項目在格力內部已有三年之久,董明珠明年是否能夠在自家空調上用上自家的晶元,我們拭目以待。

當然,「董明珠造車」也是一大壯舉,遭遇集體反對也要個人投資,為了珠海銀隆,董明珠估計現在已經吐血三升了。

相比較董明珠的「瘋瘋火火」,雷軍這5年,除了特殊時期的密集加班、熬夜,實在是走的很順暢了。

「小米之所以叫小米而不叫大米,是因為我們想要像『小米加步槍』那樣,創出一片新天地。」雷軍回憶說。

如今,距12月12日已不足一個月,兩家大戰終於走到尾聲。


格力贏了體面,小米贏在未來

根據格力10月30日發布的第三度財報看,今年前三季度,格力實現營收1486.99億元,同比增長34.11%。

小米三季度財報還未公布,從此前公布的招股書看,今年上半年,小米營收已達796.48億元,同比增長75.4%;格力今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其總營收為920億元,較小米僅超出124億元。

此時再想想雷軍前不久說的,「小米手機出貨量已超過1億部,提前完成今年的目標。」,再加上小米生態鏈布局的日趨完善,差距不大的情況下,小米反超格力極有可能。至少僅就營收的增長速度看,其早已遠超格力。

當然,如果最終以格力總營收領先結束賭局,似乎也會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畢竟既能讓格力贏了體面,也能讓小米贏在未來。

而實際上如果站在旁觀者的角度,這場賭局並無輸贏之分。消費者和行業看到的,是5年時間裡雙方對賭下的產業升級,他們都應在了+AI。

當年的製造業領軍者擁抱起了互聯網和AI。今天,格力工廠的生產自動化程度已達到60%以上。在自動化生產線、零部件加工打磨、智能倉儲等每個環節,機器人乃至AI擔當了「主角」。

如此來看,賭局之外,董明珠和雷軍的付出也算圓滿,各自帶著背後的企業完成突破和轉型,及時追趕上技術和時代的洪流。

10億之約即將到期,坐等兩位親自揭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鎂客網 的精彩文章:

TensorFlow中國下載量突破200萬,開源工具Firebase亮相,一文盡覽2018谷歌開發者大會!
劉強東案現已移交檢方;Facebook開始測試約會產品Dating

TAG:鎂客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