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曾國藩為什麼葬在無名小山,竟然是有這段不為人知的因緣

曾國藩為什麼葬在無名小山,竟然是有這段不為人知的因緣

對於曾國藩歸葬在哪,之前我也一直不知道,也很少有人提起過。偶然有一次在湘江邊的坪塘鎮聽說曾國藩的墓地就在前面的桐溪村伏龍山上。之前我一直以為曾國藩的墓應該葬回了原籍雙峰(舊時湘鄉)。對於晚清中興時期的重要功臣,我一直就想去看看他的陵墓。

曾國藩為什麼葬在無名小山,竟然是有這段不為人知的因緣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曾國藩故居

這個地方有點偏遠,從嶽麓山出發,沿瀟湘南路一直往南,到達正在開發的大王洲景點後,有一個路口往左轉,指示牌上標著是巡撫西路,然後在路邊問了一個村民,他說往前面走一點就可以看到一個寺院,墓地就在寺院後面的山上。果然沒進去多遠,就看到了一座寺廟,在後面有一條小山路爬上去,稍有點陡,不過只有20米的坡,進入墓園,有一個類似牌樓一樣的石門坊,裡面石柱上寫有曾太傅墓東闕,西面的石柱上寫著曾太傅墓西闕。東西兩個門都可以進入墓園,四周都是麻石護欄。

曾國藩為什麼葬在無名小山,竟然是有這段不為人知的因緣

曾太傅墓東闕

然後再拾級而上,就是曾國藩的墓穴。站在墓穴前,看到白色大理石墓碑上刻著皇清太傅大學士曾文正公,一品侯夫人歐陽夫人之墓,原來是曾國藩和夫人的合葬墓。據說墓園原來很大,在上山的路上都有很多石獅石虎,還有李鴻章等人寫的碑文,銘刻了類似曾國藩的生平功績。由於石雕在文革時被毀、墓地多次被盜,後來又重修揖的。

我在墓園轉了半個小時,感覺自己是在找尋歷史的蹤跡。秋風徐徐,落葉紛飛,百多年前太平天國的戰亂時期,曾國藩一介書生,臨危受命。力挽狂瀾保住了清王朝的基業,對於朝廷來說是功不可滅。曾經烽煙四起的壯烈場面已在世代交替中湮滅,如今荒草凄凄,群山靜寂,經過無數風雨的洗禮,長眠在伏龍山上的曾文正公,一切都歸於平靜,硝煙瀰漫已成為了過往。年代久遠,很多關於那個時代的事情都只能是憑著一點歷史文記去遐想。

曾國藩為什麼葬在無名小山,竟然是有這段不為人知的因緣

曾國藩墓穴

站在墓園的平台上,環顧四周樹木蔥蘢,環境清幽。群山環抱成U形狀圍住伏龍山,山腳下就是桐溪寺,寺坪前面建有一個湘軍文化廣場,在水下利用現代聲光電呈現當年湘軍氣壯山河的特效場景,在1公里開外,還修建了文正書院。放眼望去,就是孕育了無數文儒將才的湘江。雖然我們不懂風水,但依我們膚淺的常識來看是個風光甚好的地方。選址遷葬這裡的風水肯定是有依據的。徒步下山,遇到一個青年學生,也是來追尋歷史遺迹的。

曾國藩為什麼葬在無名小山,竟然是有這段不為人知的因緣

僧人祭拜曾國藩

山下的桐溪寺,據說是唐朝禪師振朗於公元791年(貞元7年)創建。鼎盛時期這裡的僧房有上百間,在民國時期成為長沙「八大叢林之一」,寺院幾度被毀又多次重建,世代生生不息。在山腳下看到兩株已逾600年樹齡的羅漢松,古樹見證了這裡的繁榮和衰落。古寺現在恰逢湘軍文化園的興建,曾國藩的墓地給這裡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蘊,古寺又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曾國藩與寺院相互依存,輪迴輝映,這是不是佛說的因果關係。察看桐溪寺院,建為唐代風格,古樸神韻,氣勢恢宏,感受到一份古色古香的肅穆氣息。

進入院內,一個眉目清秀的僧人接待了我們。他給我們介紹了寺院的一些情況,說這個寺院總共花費4000萬,全部由寺院住持在民間緣化各界善信捐資而建。後面還在加大投入,做後期擴大的建設。然後我問:「曾國藩為什麼葬在這山後?」他說:「曾國藩與寺院有一段淵緣的。」因為當時曾國藩征戰太平軍,在長沙周邊操練湘軍的時候,就多次造訪過該寺。後來與當時的住持寶月和尚相交甚深,曾國藩受到過老和尚的點化,給他開釋了很多人生佛法和憚理。據說,曾國藩早年行事手段單一,風格強硬,在經歷了寶月老和尚的點化之後,他的行事風格有了重大轉變。後來他能所向披靡,仕途青雲直上成為一代侯王宗儒,也可以說是寶月老和尚造化了他。也正是這份因緣,曾國藩而萌生了死後葬於寺後的想法

民間還有另一傳說:是當年曾國藩看上了這裡的風水,曾國藩把想法和寶月說了,起初寶月和尚不同意,後來雙方約定誰先死就誰葬在寺院後的伏龍山上。

曾國藩為什麼葬在無名小山,竟然是有這段不為人知的因緣

桐溪寺外景

但在回程的路上,我想曾國藩遺骨原葬在長沙南城門外的金盆嶺,次年歐陽夫人去世才遷去伏龍山一起合葬的,如果曾國藩生前就有意要葬於桐溪寺後或者真與寶月和尚有約,那當時曾紀澤從南京運柩回長沙時為什麼沒有把他父親直接葬在伏龍山,這又是什麼原由呢?於是疑問在心中泛起卻不得其解,過去了的終將是傳說,人生來去匆匆,世事在時光里不斷的演化,最終都淪為歷史的迷宗。

最後僧人要我們到裡面拜謁了釋迦牟尼法像,臨別時他說:「別人認為我們為什麼能無憂無慮,因為沒有太多的貪念。人生若想沒有煩惱,就不要苛求無謂的東西。保持平常的心態,常懷敬畏和感恩之心。」

曾國藩為什麼葬在無名小山,竟然是有這段不為人知的因緣

文正書院內景

菩提既非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也許曾國藩來這裡就是藉助佛法來洗卻人性的劣性,所以他每天不斷地的反思自己,徹悟錯失,讓他的人格魅力日益得到升華。終極所至,水到渠成,最後集立功、立德、立言於一身的千古完人也是情理之中。

別了桐溪,我想告知讀者,如您想尋古問今,此地不會虛行,誠邀您點評和分享,多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