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軟弱、文靜的光緒曾經是個暴脾氣,變法失敗與其毫無耐心不無關係

軟弱、文靜的光緒曾經是個暴脾氣,變法失敗與其毫無耐心不無關係

文:張宏傑


110年前的今天,37歲的光緒死了。一天後,慈禧死了;四年後,清朝亡了。自咸豐朝開始,清朝皇帝的壽命都很短。而光緒作為短命皇帝之一,卻經歷了晚清許多大事——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事變、清末新政……晚清政權所帶來的恥辱,所做的垂死掙扎,都在光緒年間達到極致。

這令我們不得不好奇,這位皇帝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光緒皇帝在歷史上的形象是一個軟弱、文靜、備受壓抑的不幸者。事實上,這只是光緒性格中的一面。他性格中還有著完全相反的另一面,那就是暴躁、偏執、驕縱。這一般人很少了解。

光緒老師翁同龢的日記透露了許多令人吃驚的事實。還是在少年時期,翁同龢就已經發現皇帝脾氣之暴烈非同一般。僅僅從光緒九年(1883年)二月到六月不到半年間,《翁同龢日記》中就記載了十二歲的小皇帝六次大發脾氣:


二月十五日,小皇帝不知道什麼原因,在後殿大發脾氣,竟然「拍表上玻璃」,被碎玻璃扎得鮮血淋漓,「手盡血也。」又過了一個月,三月十八日,「與中官鬧氣」,「撲而破其面」,把太監的臉打破了。五月初二日上課時摔破一碗,六月十二日,因發脾氣踢破玻璃窗,六月二十日,「頗有意氣」,「余等再入諍之始平」。動不動就摔東西,甚至有自殘舉動,對於一個十二歲的孩子來講,絕非尋常。翁同龢感覺到這個孩子的脾氣十分不祥,在日記中寫下了「聖性如此,令人恐懼」。


光緒皇帝脾氣為什麼這麼不好呢?雖然在人們的印象中,他總受慈禧太后的欺負,而實際上,我們不要忘了,他畢竟是一個皇上。「皇上」這個地位給人性造成了損害,他一樣也不能避免。

在《我的前半生》中,溥儀寫道:「每當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我腦子裡便浮起一層黃色,……這種獨家佔有的所謂明黃色,從小把惟我獨尊的自我意識埋進了我的心底,給了我與眾不同的『天性』。」


軟弱、文靜的光緒曾經是個暴脾氣,變法失敗與其毫無耐心不無關係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末代皇帝溥儀

和溥儀一樣,紫禁城中的小皇帝時時刻刻生活在「與眾不同」的暗示之中。

事實上,畸形的成長環境中,光緒的人格始終沒有完全發育起來,許多心理特徵仍然停留在兒童階段。在成年之後,他仍然表現出幼兒一樣的缺乏耐心、固執己見,每有所需就立即要求滿足,缺乏等待延後滿足的能力。在太后那裡受到的壓抑,他經常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加倍發泄,使得光緒的脾氣中攙入了一絲乖戾。他的急脾氣是出了名的。他要做什麼事,任何人也不敢攔。他要什麼東西,太監們立時三刻就要弄到。《宮女談往錄》中老宮女描述到:「他性情急躁,喜怒無常,他手下的太監都不敢親近他。他常常夜間不睡,半夜三更起來批閱奏摺,遇到不順心的事,就自己拍桌子,罵混賬。」

這一點甚至在朝廷上也不是什麼秘密。在皇帝親政之後,大臣們曾經向太后反應過,「皇上天性,無人敢攔」。甚至在被剝奪了權力之後,他的脾氣仍有時發作。光緒後期曾經服務於宮中的陶湘在寫給大臣盛宣懷的信中提到這樣一件事:

1904年,光緒要太監給自己的卧室安電話。太監說這種新鮮事物剛剛傳到中國,北京城內尚沒有貨物供應,得聯繫進口才行。皇帝頓時大怒,限太監一日內找到,否則掌嘴。後來因為怕太后知道,才作罷。陶湘在信中說:「藉此(事)可知老太太之嚴待非無因也,藉此可知當今之難以有為。實可憂也。且聞當今性情急躁,雷霆雨露均無一定,總之,太君無論如何高壽,亦有年所,一旦不測,後事不堪設想。」

在戊戌變法中,光緒一百零三天內,下達了二三百條上諭,其中九月份的十七天內,居然下達了132件諭旨。真如傾盆大雨,轟轟烈烈,滾滾而下。

為了避免大臣們反對,其中的大部分都是直接下達執行,而沒有一個討論的過程。這種毫無章法的、不顧實施條件與實施可能性的做法,只能使變法停留在形式上。這場關係中國命運的改革之所以最終失敗,與光緒性格中的這種缺陷很難說毫無關係。

軟弱、文靜的光緒曾經是個暴脾氣,變法失敗與其毫無耐心不無關係

光緒的靈柩


1908年11月10日,光緒同往常一樣,早朝、批奏摺、用膳。他恐怕自己也沒想到,自己的生命已進入倒計時的衝刺階段。飯後不久,光緒感到身體不適,當晚,慈禧開始命人準備後事,將棺槨抬至乾清宮。

四天後,光緒皇帝死於瀛台。清朝的喪鐘至此未再停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將軍像狗一樣死去」,足利將軍家族威信盡失,後代醉心聲色犬馬
馮玉祥是怎麼死的?到底是不是國民黨乾的?為何還有人懷疑蘇聯?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