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史上11名塔,第5是武松出家之地,第一1495年不倒

史上11名塔,第5是武松出家之地,第一1495年不倒

(說歷史的女人——第487期)在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塔,已經不僅是做為一種建築形式而存在,它已經被賦予了深遠的歷史文化意義。不過塔這種建築形式並不起源於中國,它最先在印度出現。相傳佛祖釋迦牟尼火化後留下了不少舍利子,古印度人為了埋葬這些舍利子而建造成一種佛教建築,漢代時這種建築傳入中國,與中國本土建築相結合形成了塔這種建築形式。隨著佛教在東方的傳播,塔也在東方深深紮根,形成了這種極具東方特色的傳統建築形式。中國現存歷史名塔2000多座,都有著不俗的坎坷經歷。今天小編給大家盤點了中國11座具有不凡歷史文化意義的名塔,其中包括中國四大迴音建築之一的蛤蟆塔,其中第9重達8000噸,第5還是好漢武松的出家之地,第一更強、屹立1495年而不倒,是塔中之塔,最為傲人。

NO.11 定州開元寺塔

定州開元寺塔位於河北省定州,因建於開元寺而得名。它是中國現存最高大的一座磚木結構古塔,有「中華第一塔」之稱。開元寺塔是「華北四寶」之一,華北四寶指的是:「滄州獅子、定州塔,正定菩薩、趙州橋」。

開元寺塔建於北宋初年,據文獻記載,宋朝初年,開元寺僧會能往天竺(印度)取經,得到佛教中傳說的舍利子。公元1001年,宋真宗下詔,命在定州開元寺內建塔紀念此事,直到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建成此塔,歷時55年。塔共11層,高83.7米。塔身為八角形,雄偉壯觀。此塔在長達千年的風雨侵蝕中,經歷了十幾次地震,仍巍然聳立。開元寺塔無疑是中國建築史上的奇蹟,但可惜的是,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6月,塔身東北面自上而下塌落,破壞了塔身的的完整。鑒於現存的開元寺塔是從1986年至2001年大修過的,其歷史意義稍欠完美,故排名墊底。

NO.10鄭州二七紀念塔

二七紀念塔,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繁華的二七廣場,此塔是為了紀念「二七」大罷工而建。1923年2月7日,爆發的著名的京漢鐵路大罷工,引起了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的恐慌。在帝國主義支持下,吳佩孚調動兩萬多軍警在京漢鐵路沿線鎮壓罷工工人,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二七慘案,致使工人52人犧牲,300餘人受傷,工人領袖林祥謙、施洋等英勇就義。

二七紀念塔建於1971年,鋼筋混凝土結構,是建築獨特的仿古聯體雙塔,塔高63米,共14層。塔式新穎、獨特,蔚為壯觀。此塔具有中國民族建築的特點,塔頂建有鐘樓,有六面直徑2.7米的大鐘,鐘樓上還矗一枚紅五星。塔平面為東西相連的兩個五邊形,從東西方向看為單塔,從南北方向看則為雙塔,塔底層有地道穿廣場與道口相通。二七紀念塔是鄭州市的重要標誌,也是本文中列舉的最年輕的塔,僅有47年的歷史,其上榜原因是它具有革命性意義。

NO.9 大理千尋塔

大理千尋塔位於雲南大理縣崇聖寺內,是崇聖寺三塔中最大的一座。建於公元824—859年。塔心中空,通體自上而下有兩重塔基和塔身。塔身16層,高69.13米。千尋塔在崇聖寺三塔中最先建造,除了有佛教意義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建造原因,是大理古為澤國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編》中記載:「世傳龍性敬塔而畏鵬,大理舊為龍澤,故為此鎮之」。

千尋塔座落在洱海沖積平原上,塔身重8000餘噸,千餘年來歷經多次強震仍巍然屹立,可見塔基的處理是非常成功的。當年徐霞客游大理時,見到此塔,曾大為讚賞。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大地震,千尋塔曾「裂二尺許,形如破竹」,但數日後又自行複合,可謂神奇。1925年地震,塔頂震落,殘破嚴重,國家與1978重修時,在塔內發現了600件文物,提供了南詔、大理國時期的珍貴史料。

NO.8 蘇州虎丘塔

虎丘塔位於江蘇省蘇州城西北郊。相傳春秋時吳王夫差葬其父闔閭於此高地,葬後3日,便有白虎踞於其上,此地故名虎丘山,簡稱虎丘。虎丘塔始建於公元601年(隋文帝仁壽元年),初建成木塔,後被毀。現存的虎丘塔建於公元959年(後周顯德六年),落成於公元961年(北宋建隆二年)。自明代起,由於地基原因,虎丘塔就向西北傾斜,塔頂偏離中心2.3米,被稱之「東方比薩斜塔」。 但此塔比義大利比薩斜塔早建200多年

虎丘塔為仿樓閣式磚木套筒式結構。塔共七層,高47.7米,塔身全磚砌,重6000多噸。塔系平面八角形,每個面上都有一扇門。屋檐為仿木斗拱,飛檐起翹。塔內有兩層塔壁,彷彿是一座小塔外面又套了一座大塔。此塔是10世紀長江流域磚塔的代表作。由於宋代到清末曾遭到多次火災,故頂部的木檐均遭毀壞,1956年重修時,在塔的第三層夾層內發現石函、經箱、銅佛、銅鏡、越窯青瓷、蓮花石龜等大批珍貴文物。

NO.7 杭州六和塔

六和塔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之南,錢塘江畔月輪山上,是中國現存最完好的磚木結構古塔之一。六和塔始建於北宋開寶三年(公元970年),當時朝廷為鎮住錢塘江潮水,派僧人智元禪師建造,取佛教「六和敬」之義,命名為六和塔。現在的六和塔塔身重建於南宋。

六和塔高59.89米,其建造風格非常獨特,塔內部磚石結構分七層,外部木結構為8面13層。外形雍容大度,氣宇不凡,塔內由螺旋階梯相連,塔檐翹角上掛了104隻鐵鈴。此塔是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傑作。

六和塔與梁山好漢有不解之緣。相傳當年梁山好漢南征方臘,宋江將兵馬駐紮在六和塔外的寺廟內,魯智深與武松忽聽得錢塘江上潮聲雷響。魯智深以為是戰鼓聲,便起身準備迎戰。後來僧人跟他解釋,方知這是潮聲。於是他想起以前出家時師父說過「聽潮而圓,見信而寂」的偈言,覺得這是宿命,便在六和塔邊圓寂坐化了。魯智深死後,林沖在六和寺病死,武松也在六和寺出家。1936年4月,在六和塔下還舉行過一場電影明星的集體婚禮,由著名民主人士沈鈞儒證婚,藍蘋(即江青)與唐納、趙丹與葉露茜、顧而已與杜小鵑三對新人結為夫婦。

NO.6 應縣木塔

應縣木塔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西北佛宮寺內,又名釋迦塔。建於公元1056年,後與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此塔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築,與義大利比薩斜塔、巴黎埃菲爾鐵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應縣塔塔高67.31米,2016年,釋迦塔獲吉尼斯世界紀錄認定,為世界最高的木塔。此塔為純木結構、無釘無鉚。塔內供奉著兩顆釋迦牟尼佛牙舍利,相傳當年佛滅度後,共留下七顆佛牙舍利,此塔就收藏兩顆,可謂珍貴。

與其他塔不同的是,釋迦塔並非漢人的建築,他是由遼國的遼興宗的蕭皇后倡建,並有田和尚奉敕募建的。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明成祖率軍出師宣化,抗擊韃靼、瓦剌,回京途中,路過應州,看到木塔,感嘆塔的雄壯,遂揮筆題寫了「峻極神工」四字。1517年,明軍和韃靼軍在應州大戰,雙方血戰六天,韃靼敗退。1518年7月,為了慶祝應州之戰的勝利,明武宗二次來應州,登塔題寫了「天下奇觀」四字盛讚木塔。

應縣木塔也是多災多難,1926年,馮玉祥與閻錫山軍隊大戰時,木塔共中彈二百餘發,大受創傷。1948年解放應縣時,守城的國民黨軍隊以木塔為制高點設立了機槍陣地,木塔又被12發炮彈擊中。釋迦塔受此災難,至今依然挺立於天地之間,可謂神奇!

NO.5陝州蛤蟆塔

蛤蟆塔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風景區,又名寶輪寺塔。它原為陝州城內寶輪寺的寺塔。始為唐朝僧人道秀所建,公元1177年僧人智秀重建,距今已有800餘年歷史。寶輪寺雖已被毀,但此塔依然聳立。

蛤蟆塔呈四方錐形,共13層,高約26.5米。塔心結構奇巧,設有梯道可通塔頂。塔的正面刻有「三聖舍利寶塔」的塔銘,塔身自下而上逐層收斂,外輪廓呈拋物線型,壯麗柔和而俊雅。塔身不管從哪個角度看都是斜著的,令人驚奇。每層塔身分別闢有半圓形拱券門、佛龕、窗洞,翼角下有風鈴,風吹鈴動,叮咚作響,讓仰頭賞塔者有如聞天上仙樂之感。

做為中國四大迴音建築之一的蛤蟆塔並非浪得虛名(其他三種迴音建築是北京天壇迴音壁、山西普救寺塔和四川潼南縣大佛寺石琴),據民間傳說,塔內原有一對金蛤蟆,聲音洪亮。後來,喇嘛僧將雄蛤蟆盜走,只剩下了一個雌蛤蟆,響聲不如從前洪亮了。如今你在塔的周圍十幾米處,拍手或擊石,寶塔隨即就會發出「咯哇咯哇」的如同蛤蟆的叫聲,擊石或擊掌越響、越快,這種蛤蟆叫的聲音也就越逼真越響亮。尤其是在塔身的正南方向,拍手擊石,聽到的蛤蟆叫最為清亮。蛤蟆塔因此而聞名。

塔內有塔心室和梯道,可以登臨遠眺,由於蛤蟆塔緊鄰黃河,所以在塔上可以盡情觀賞「黃河遠上白雲間」的壯麗景觀。該塔外形作唐塔,內部結構承襲宋塔的建塔方法,融合了唐宋密檐式塔和樓閣式塔的藝術特點和結構方法,是比較特殊的塔形,蛤蟆塔不僅風格典雅,而且非常堅固。三門峽市地處汾渭斷裂帶,歷史上屬多震地區,800多年來,蛤蟆塔歷盡滄桑,經過16次地震,其中4次破壞性地震,它周圍的建築全部被毀,但它至今仍基本完好,如一位巨人,傲然矗立在滾滾黃河岸邊,可謂奇蹟!

NO.4 西安大雁塔

大雁塔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內,又名「慈恩寺塔」。此塔初建於唐永徽三年(652年),當時著名高僧玄奘法師為供奉從天竺帶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佛經,於是在長安慈恩寺建造了一座五層磚塔。後來,唐高宗李治覺得這座印度式樣的建築與長安城的總體建築風格不協調,對之進行了改建,大雁塔被加高至9層;701年—704年,朝廷又對大雁塔進行了第三次修建,武則天打破了唐朝佛塔形成的陽性奇數層高的慣例,將大雁塔加高增至偶數10層。

五代後唐長興二年(931年),後唐王朝對大雁塔進行了第四次改建,大雁塔再次被恢復到7層。後來西安地區發生了幾次大地震,大雁塔的塔頂震落,塔身震裂。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大雁塔進行了重大的第五次加固維修工程,使塔高達到64.5米,塔基底邊長25米,這便是如今看到的大雁塔。

大雁塔保存有不少珍貴文物。比如底層南門洞兩側嵌置的碑石,西龕是由李世民親自撰文、大書法家褚遂良手書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東龕是由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手書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人稱「二聖三絕碑」,這兩塊碑石是由高僧玄奘親手豎立於此的,至今保存完好,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

千百年來,有數百位詩人登臨大雁塔,賦詩抒懷。公元752年秋,杜甫與岑參、高適等相約同登大雁塔,憑欄遠眺觸景生情,每人賦五言長詩一首,流傳千古,比如岑參的《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大雁塔不管是知名度還是文物價值、歷史意義都是巨大的,但它之所以沒有進入前3名,是因為它的重修、大修次數太多,並且從5層、7層、9層、10層等來回折騰,使它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文物的原初意義和原創價值,有一種再造文物之感,不能說不是一個缺憾。

NO.3開封鐵塔

鐵塔位於河南省開封市鐵塔公園,始建於公元1049年(北宋皇祐元年),鐵塔高55.88米,八角十三層,因此地曾為開寶寺,又稱「開寶寺塔」,又因遍體通徹褐色琉璃磚,其色青黑如鐵,故被稱為「鐵塔」,它在900多年的滄桑中,歷經宋、金、元、明、清5個朝代以及民國時期漫長歲月,遭受地震43次,大型冰雹10次,風災19次,河患6次,雨患17次,至今仍巍然屹立。

鐵塔是中國最高的琉璃塔,它挺拔有力、氣宇軒昂,有凌雲之勢,塔內有螺旋形樓梯直達塔頂。此塔是宋代磚塔的傑出代表,素有「天下第一塔」之稱。

1938年6月5日,侵華日軍以鐵塔為目標發動猛烈的炮火襲擊,塔身中彈七、八十發,使塔身北側遍體鱗傷,第八、九層被打穿了外壁,留下了兩個2米大的深洞。但鐵塔擁有著中華民族的錚錚鐵骨,像一位威武不屈的鋼鐵戰士,仍傲然屹立在中州大地。

NO.2 北大博雅塔

博雅塔位於北京大學未名湖畔,是燕園建築精髓 「一塔湖圖」 之神來之筆。它是仿造通州燃燈佛舍利塔、取遼代密檐磚塔樣式建造的。它原是校園供水水塔。

1924年7月,北京大學打了一口深井,此井深164尺,水源豐沛,噴水高出地面十多尺,噴水量達每小時60560 升。接著就建了一座水塔,就是博雅塔。這座塔主要是由當時燕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雅捐資興建的,所以被命名為「博雅塔」。此塔共13層,高37米。內部結構中空,有螺旋梯直通塔頂,除基座外全是用鋼筋水泥建築,設計十分精良。

近百歲的博雅塔似一位飽經風霜的世紀老人,默默地守護在未名湖畔。數十年來,它為北大校園辛勤地提供用水,猶如一根粗大的動脈血管,為千萬學子輸送著大地的新鮮血液。同時,它也吸足了來自神州大地五湖四海的學界精英、天之驕子之靈氣,讓其擁有了全國其他名塔所不具備的厚重且靈動的文化氣息,更加煥發出青春的神采。相比其他名塔動輒幾百上千歲,博雅塔還在豆蔻年華。如今,湖光塔影已經成為燕園風景中不朽的神話,博雅塔已經成了北大的永遠的圖騰!

NO.1 登封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城西北、中嶽嵩山南麓峻極峰下嵩岳寺內。嵩岳寺始建於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原是北魏宣武帝的離宮,後改為佛教寺院,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改名閑居寺。

嵩岳寺塔建於公元523年,歷經1495年,受盡風雨侵蝕,仍巍然屹立而不倒,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磚塔,也是全國古塔中的孤例。嵩岳寺塔為磚築密檐式塔,也是中國唯一的一座十二邊形塔,其近於圓形的平面,分為上下兩段的塔身,與印度「stupa」相當接近,是密檐塔的早期形態。嵩岳寺塔於2010年同附近的少林寺、中嶽廟、嵩陽書院和登封觀星台等共同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嵩岳寺塔為青磚、黃泥砌築的15層密檐式磚塔,高37.045米,底層直徑10.6米,內徑5米余,壁體厚2.5米。此塔外形呈柔和的拋物線。塔頂冠以磚質寶剎。此塔被著名建築大師梁思成確認為中國最重要的保護文物,在中國建築史上具有無上崇高的地位。嵩岳寺塔之所以列於榜首,不僅因為它塔齡最老,而且,它很少大規模維修過,有歷史記載的只是在唐朝時對其頂部進行過修葺。所以相對於中國其他名塔,它是最原汁原味的頂級文物!榮登榜首,當之無愧。

以上中國11大歷史文化名塔的排名當然只是筆者的一己之見,這裡是以塔齡為重要參考,同時兼具其佛教以及建築上的歷史文化地位。除了鄭州二七塔和北大博雅塔比較年輕外,其他都有悠久的歷史。最古老的當屬嵩岳寺塔,已有1495年塔齡,確屬奇蹟;而蛤蟆塔上榜主要是因其獨特的迴音效果,博雅塔主要是因其與眾不同的水塔功能。不知各位看官是否認可?(文/一米暖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戲說歷史的女人 的精彩文章:

袁紹袁術2位梟雄,兵強馬壯,若聯盟,統一三國的幾率有多高?

TAG:戲說歷史的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