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佛教為什麼說修慈悲心,而不是修愛心?

佛教為什麼說修慈悲心,而不是修愛心?

「慈悲」是佛教用語,「慈」是給人歡喜、慈愛;「悲」是幫人從痛苦中救拔出來。慈悲就是大愛,就是《聖經》里講的博愛,但佛為什麼常說讓我們修慈悲心,而不說修愛心呢?就是因為我們這個愛心,經常是被染污的愛心,有附加條件的愛心,並不純凈,所以怕人們混淆,佛教就用慈悲這個詞來代替愛。

我們現在的人很喜歡說「愛」這個字,男女之愛,親子之愛,對眾生之愛,動不動就把「我愛你」掛在口頭上,但我們年級大點的人就不習慣說這個「愛」字,因為感覺這個字很貴重,是一生的承諾,說多了就感覺不那麼值錢了。

看看現在男女之間的愛,熱戀的時候,天天都是你愛我、我愛你的,一旦結婚後,什麼愛都沒了,不是鬧矛盾就是吵架,弄不好還鬧離婚。所以說他們這個愛不是真愛,是虛假的愛。

還有親子之愛,現在獨生子比較多,父母對孩子愛若掌上明珠,有求必應,沒有任何條件,這時對孩子的愛和慈悲很接近,但越往後呢,就越變得夾雜了,孩子學習不好,孩子沒出息,孩子惹禍搗亂,孩子不孝順,父母就開始不滿意了,開始不喜歡孩子了,可見這個愛也不單純,是有附加條件的愛。

正因為世間愛的染污,佛教才用慈悲來代替愛,慈悲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永遠無所求的愛,是沒有任何前提條件的愛,是真心本性里流露出來的愛,是永恆不變的愛。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顆慈悲心,無論是大家認為的好人還是壞人,只是我們這顆慈悲心,有時候會被我們的慾望、煩惱、妄想所掩蓋,經常發揮不出來。大家見到老弱病殘,心生憐憫,主動上去幫忙,就是慈悲;我們看到一個受傷的小動物,我們心生不忍去救助它,就是慈悲;看到馬路邊的乞丐很可憐,我們遞上一點錢,這也是慈悲。因為我們做這些事,沒有一點希求,沒有一點條件,是發自本性的愛心。但是現在呢,我們看到路邊倒地的老人,不敢扶,怕被訛上,這就是因為我們的煩惱妄想太多,把我們的慈悲心給掩蓋住了。

女兒愛吃燒餅,每天接她放學回來後,總會到夜市上買兩個燒餅。夜市上有兩家賣燒餅的,一家是一對年輕夫婦,一家是一對老年夫婦。女兒每次都要去老年夫婦那裡買燒餅,時間久了,我就好奇的問女兒,為什麼不去買那年輕兩口子的燒餅?他們做的燒餅不好吃嗎?沒想到女兒的回答,令我驚詫萬分,激動的眼淚都掉下來了。

女兒說:「我看老爺爺老奶奶很辛苦,他們年齡大了,在這個世界上的日子不多了,我想讓他們早點賣完,早點回家休息。叔叔阿姨的燒餅也很好吃,但他們還年輕,還有很多時間掙錢,所以就不買他們的了。」

孩子的心是最純凈無染的,她這個愛心是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這不正是佛教說的慈悲心嗎?末學自己雖然學了多年佛,真感覺有時候還不如一個十歲的孩子呢!

總之,慈悲心,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變得越來越世故,越來越圓滑,越來越聰明。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考慮更多的是個人得失、利弊衡量,而把我們的慈悲心深深的掩藏了起來。所以說,修慈悲心,就是讓我們返璞歸真,找回我們丟失已久的真心本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學雜談 的精彩文章:

「盂蘭盆節」有什麼含義?
什麼叫「煩惱即菩提」?

TAG:國學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