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點趣史】8歲登基,在位61年,大清因他稱霸,也由他埋下禍根

【三點趣史】8歲登基,在位61年,大清因他稱霸,也由他埋下禍根

原標題:【三點趣史】8歲登基,在位61年,大清因他稱霸,也由他埋下禍根


在歷史的長河中,不乏聖名的君主,歷來都會有很多人會根據這些帝王們一生的政績,去給這些帝王們進行一個排序。但無論怎麼排,總有那麼幾個帝王赫然在列,康熙皇帝便是其中之一。康熙幼年登基,在位61年,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殺鰲拜,奪皇權,平三藩,戰沙俄,收台灣,三征葛爾丹,開創「康乾盛世」的偉大局面。大清朝因為他而威名遠播。但也因為他做的幾件事,為大清的滅亡埋下了禍根。這篇文章筆者擬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一代帝王的所作所為。


【用人】


都說二十一世紀最貴的是人才,但是能知人善用而盡其所長,往往比人才更加重要。康熙在這方面就做的特別好,有很多值得借鑒和學習之處。他尊重漢人知識分子,開創了滿漢和諧之風。在康熙皇帝之前大清的要職幾乎都是由滿人擔任。但是在康熙皇帝之後,這種情況有了很大的改善,康熙皇帝很明一個道理,大清王朝想要延續萬世,就必須要籠絡漢人,尤其是漢人中的知識分子。因此,康熙以身作則,堅持學習漢族文化,並邀請當時有名的學者熊賜履為自己的國學老師。在各地選拔有才學的漢人,並委以重任。如姚啟聖、施琅、魏東亭、李光地、周培公等等,都是在康熙年間得以建功立業。可以說是君明臣賢,如此君臣協同,國家向前發展實乃必然。



【仁政】


康熙皇帝在位期間仁政愛民鮮有耳聞。最能體現出這一點的就是他在位期間對賦役制度的態度,他說:「致治之道,民為最要,凡是與民生有益,即益行之。」在1712年他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極大的減輕了農民的賦稅,使農民生活更加富足,也促進了勞動力的增加。皇帝愛民,民亦擁護皇帝,皇帝惜官,官願以死報國,這才會有于成龍病死在任,江寧百姓伏地慟哭,送靈柩20里的動人事迹。




【勤政】

康熙皇帝勤政是出了名的,即使到了晚年也依舊如此。為了能及時了解國家的情況,他開創了「密折」制度,官員可以直接將情況密奏給他,可以免去大臣們議審的環節,但這無疑增加了皇帝的工作量。根據史料記載,康熙皇帝晚年由於中風,右手幾乎不能寫字,即便這樣,很多奏摺,他依然還要用左手去親自批閱。試問,歷朝歷代除了康熙皇帝,還有哪一個皇帝能做到這樣。




都說否極泰來,有好的方面,自然就有不好的方面。康熙在位期間好的方面太多,以至於很多人都忽視了他做的不好的方面。現在來看,在有些事情上,過大於功


【海禁】

為防範鄭成功反攻,清朝開始實行海禁。並實行沿海遷界令,將福建、廣東沿海的居民遷離海岸線,嚴禁沿海居民出海。也不與外來船隻進行任何貿易往來。為清朝的閉關鎖國和滅亡埋下了不小的禍根。




【貪污】

康熙到了晚年,精力大不如從前,當初的英明神武、氣憾雲霄也隨著時間的流逝一去不返。他的執政理念也開始轉變,他開始崇尚老子的「無為而治」。對於一些小貪他也是視而不見,但是他哪裡知道,人心是最不容易滿足的,因此貪污腐敗是康熙後期的最大問題,甚至蔓延到他之後的每一位皇帝,直至清朝滅亡。



【傳位】


皇位之爭歷來都是封建王朝最為慘烈的鬥爭,在這場鬥爭中上演著一幕幕的手足相殘。在康熙皇帝晚年最為重大的事情莫過於「九子奪嫡」了。也被公認是歷史上最為慘烈的皇位爭奪戰。在這場皇位爭奪戰中,朋黨林立,讓相對和平的朝堂四分五裂。整頓吏治已是朝廷最大的問題,可是年邁的康熙皇帝已是有心無力。




康熙六十一年,69歲的康熙皇帝駕崩。一直困擾著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也終於塵埃落定。皇四子胤禛承襲大統,年號雍正。他對康熙皇帝的一生是這樣概括的,「論繼統則為守成,論勛業實為開創」可謂一針見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點壹事 的精彩文章:

曹操為什麼送關羽赤兔寶馬
中國古代十大刺客之張汶祥-「刺馬案」成就清末四大奇案之首

TAG:三點壹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