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除武則天外,唯一個葬地為「陵」的女人,死因卻讓人心痛不已

中國除武則天外,唯一個葬地為「陵」的女人,死因卻讓人心痛不已

永泰公主,本名李仙蕙,唐中宗第七女,生母為韋皇后。在她十多歲時,以郡主身份下嫁給武延基,二人相處融洽。後來,武延基因頂撞武后的知己一事被殺,永泰公主聞此悲痛萬分,一日後,在府中難產而死。

永泰公主一生短暫,去世時僅有十七歲,唐中宗複位後,自知虧欠愛女,特詔令將其追贈為公主,以禮改葬,號墓為陵。永泰公主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號墓為陵的公主,如此殊榮,乃是歷代公主所奢望的。

須知,古時能夠把墳墓稱為「陵」的,唯有帝王方有此等規格。中國帝王的墳墓開始稱為「陵」,約從戰國中期以後,首先出現於趙、楚、秦等國。《史記.趙世家》載∶「趙肅侯十五年經營壽陵。」《秦始皇本紀》載∶「秦惠文王葬公陵,悼武王葬永陵,孝文王葬壽陵。」

關於永泰公主死因,歷代眾說紛紜,目前最為史學界接受的為「難產而死」。

不過,這似乎不足以說服眾人,從古至今,人們皆好奇這位命運多舛的唐朝公主,究竟死因是什麼?生於帝王之家,出身顯貴,且為武則天孫女,唐中宗之女,如此身份,竟然會十七歲即香消玉殞,死的如此突然。這無疑引發人們質疑,是否真如史書記載那般難產而死?

有文獻記載,早年永泰郡主因議論武則天男寵張易之,而後遭到武則天殺害。此種說法流傳上千年,歷代史學界對此並無異議。但是,在1982年,考古學家找到了她的墓址,並在其內發現了一塊載有生平志的墓石,這使得史學界對永泰公主死因有了不同的意見,自此眾說紛紜。

目前對永泰公主死因的流傳,大致有兩種說法:

一說,永泰公主死於難產。若按照古代史書中的說法,她應該是被武后害死的。但自從上世紀發現墓址,一塊記載有墓志銘的石碑出土,推翻了此前史學界的共識。人們從這碑石上所載內容得知,原來,永泰公主之死另有原因。

從中可知,其丈夫確實是被武后除掉的,但是,她當時可能未一同受害,而是選擇了守寡,孤獨困苦的生活。此外,這碑石中還提到永泰公主懷胎一事,其中有這句話「珠胎毀月,怨十里之無香,瓊萼調春,忿雙童之秘葯。」可見,永泰公主在其夫死時,已然懷有身孕。後來又因懷孕致病,不治而亡。

但若是因病而死,必然是急病導致,畢竟,她死亡時間與丈夫武延基死亡時間極其接近,排除他殺說,所謂的「急病」很可能是難產。在發掘永泰公主墓時,考古學家從中找到不少骨盆碎片,後經過拼接復原,發現永泰公主的骨盆部位要比正常女性的骨盆要狹小不少,顯然,難產一說是有可能的。

學者推斷,有可能永泰公主在難產時,又聽到了丈夫身死的消息,受驚之下血崩而死。

二說,永泰公主死於毒殺。持此種觀點的人們,依據為永泰公主與武延基的死亡時間。上文可知,夫妻倆死亡時間僅相差一天,這就不得不令人將這兩件事聯繫到一起,武延基是被武后害死的,那永泰公主是否因此受到株連呢?

儘管在唐朝法律中,懷有身孕的犯罪婦女可適用緩刑,但這並不代表武則天就會放棄殺心。作風強勢、殺伐果斷的武則天,絕不會因一條法律而終止決定。墓志銘中曾有「槐火未移」,人們推測這應該是隱喻永泰公主受到緩刑,但是,她作為唐室公主,且有孕在身,武則天不敢堂而皇之殺掉,最後,選擇下毒引其流產,這或許就是墓志銘上所要表達的意思。

由此延伸,還有稱永泰公主被武則天逼迫自盡而死,這一說法廣泛在民間流傳,其中,內容稱,永泰公主與她的丈夫有次竊論私養男物之事,被張易之得知。後來,他將此事告知了武后,武后遂大怒,將武延基處死,並令永泰公主自縊。

當然,由於各種背後原因,墓志銘中並未直接點明永泰公主死因,這不免更令後世質疑,如果真是難產而死,皇室為何不敢公示?莫非這背後真有什麼不為人知的內情?有些人接受墓志銘上的解讀,但是,他們卻依舊堅持著原本的看法,即永泰公主死於武則天迫害,至於「難產說」、「患病說」則是次要原因,一切疑點的背後必然少不了武則天的推動。

換言之,這些人堅定的認為,不管是自殺或者難產,必然都是由武則天認為導致的,因此,「武則天加害說」最為流傳。無論是史學界還是民間,仍舊對永泰公主死因眾說紛紜,說法不一,至今難以得到有效推論。

並且,除了對陵墓本身的研究,人們還在探討,為什麼毫無政績可言的永泰公主能夠在死後享有「號墓為陵」的殊榮?這可能與當時李、武鬥爭有關,表現了李家政治上的復辟;永泰公主「號墓為陵」可能出於韋後、安樂公主等人的意見,中宗無能,她們藉此為自己製造先例。

參考資料:

『《資治通鑒》、《舊唐書》、《新唐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川文社 的精彩文章:

一場「艷遇」要了皇帝命,女人禍國有多厲害?看這兩個女人就知道
此人因跳舞時的一個動作,結果官位不保,一生的前途就被徹底毀了

TAG:山川文社 |